水稻二化螟的有效防治
2015-05-11王婧钱永德
王婧+钱永德
摘 要:从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进行二化螟防治之外,采取农药防治,对一代重治,二代酌情防治,在低龄幼虫期进行防治的效果比较好。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
二化螟也叫做蛀心虫,是螟蛾科害虫,在我国大范围的存在,从南到北,长江流域的分布比较多,黑龙江省的发生率也是越来越高。
1 为害症状
二化螟初孵的幼虫喜欢集群采食叶鞘,等叶鞘干枯后,转为蛀害茎秆,于分蘖期蛀入苗心,孕穗期会有枯穗的情况。
2 识别特征
2.1 成虫
雌蛾体长12~15 mm,翅展20~31 mm,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 mm。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2 卵
虫卵呈扁平状,形状椭圆,卵块看起来像鱼鳞,有透明胶质覆盖。卵块起初是乳白色,逐渐变成褐色和黑色。
2.3 幼虫
身体呈现出淡褐色,背部可见5条紫褐色纵线。
2.4 蛹
形似圆筒,额部中间有钝圆形的突起,在初期是淡黄色,逐渐变成棕色,背部的条纹也逐渐消失。
3 发生规律
3.l 生活史
二化螟每年可以繁殖1到5代,我省一代二化螟幼虫以根茬、茎秆为寄生部位度过冬季,在其幼虫老熟后可以在稻桩、稻草、茭白等杂草中过冬,得到春季气温超过11℃就会化蛹,在15℃左右时节就会羽化,其未成熟的幼虫在春季爬出,会对麦类、蚕豆、油菜等的茎秆产生危害。
3.2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2.1 气候
气温对于虫害的发生时期、程度有直接的影响。二化螟的重灾区一般都是低温的丘陵地带,在春季温暖的时候,湿度适合的时候,其越冬的幼虫死亡率不足10%,因此该年的虫害非常严重;如果春季温度较低,湿度较大,就会让灾害发生的时期向后推移,尤其是在化蛹和羽化的时候出现该种气候,蛹的死亡率比较大,可以达到50%,改年的虫害也就会比较轻,高温气候对羽化的影响比较大。超过35℃畸形羽化的几率就比较高,33℃和10℃是其两个分割线,在这两个温度之间是比较适合其生长的,之外都会造成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食物
二化螟主要是寄生,且对多种植物都有危害性,根据不同植物提供的营养不同会有不同的发育情况。
3.2.3 品种
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大,以杂交水稻为食的幼虫,其发育速度要快于常规水稻的幼虫。
3.2.4 栽培
栽培技术可以对二化螟的危害产生影响。因其偏好于浓绿的稻株产卵,因此,施肥不当就会让植株生长过盛,造成严重的危害。比如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快,其受害也比较严重。相反稻苗健壮,对虫害的抵御能力也比较强。当有脱水的情况出现,会让危害更加严重,扩大受灾面积。
3.2.5 天敌
二化螟其卵和蛹的天敌比较多,像是寄生蜂、寄生蝇、线虫等,能够对其生长繁殖带来较大的阻碍。根据研究报道显示,我国的二化螟寄生蜂种类有29种,寄生率达到了40%,卵寄生蜂的寄生率最高,超过了80%。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因为二化螟的食性范围广,可以越冬的场地比较多,因此,在冬季或早春季除了要尽早处理稻桩、稻草外,还要在早春齐泥割掉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等,消灭越冬幼虫。
4.2 物理防治
4.2.1 秧田采卵块
秧田稻苗小,加之二化螟喜欢将卵块产在秧田稻苗叶尖正面,容易查找。所以,摘除秧田卵块,是防治二化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4.2.2 拔除虫伤株
虫伤株出现时间,一般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6 d。虫伤株早期的特征是:叶尖焦黄,叶鞘上可以透见幼虫为害的伤株或叶片青枯,稻穗变为灰色。二化螟幼虫在虫伤株内为害也有“先集中后分散”的习性。了解其特点后,在其幼虫转株前进行虫伤株的拔除,能够有效的控制其危害的扩大化,减少幼虫数量。
4.3 药剂防治
当第一代枯鞘株率超过3%、第二代枯心株率超过0.1%时,需要进行防治,防治适期是当二化螟处于低龄幼虫期。防治药剂可选用:每667 m2用25%杀虫双水剂200 mL,或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30 g,或20%三唑磷乳油120~150 mL,或5%氟虫腈悬浮剂30~50 mL,或50%杀螟松乳油100 mL,对水50~60 L喷雾;还可每667m2用5%杀虫双颗粒剂1~1.5 kg直接撒施;防效可达90%以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