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5-05-11李军石
李军石
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观察
李军石
目的探讨利用蓝光间断照射和持续照射对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87例早产儿黄疸患儿, 随机分为间断照射组(43例)和持续照射组(44例), 间断照射组患儿接受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持续照射组患儿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而粪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 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照射组总有效率为97.67%;持续照射组总有效率为93.1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照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持续照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18%(P<0.05)。结论两种蓝光照射方式都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 但是蓝光间断照射对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少,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新生儿黄疸; 蓝光持续照射; 蓝光间断照射; 疗效
新生儿黄疸在儿科中十分常见, 早产儿更容易发生黄疸,有相关报道称我国早产儿中约有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新生儿黄疸如果未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 极容易对患儿造成胆红素脑病, 继而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故对新生儿黄疸及时、正确的治疗极为关键。目前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蓝光照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而蓝光治疗一直是首选治疗方法, 但近年来有报道称蓝光间断性照射治疗会对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次研究着重探讨蓝光间断照射和持续照射对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6月本院收治的87例早产儿黄疸患儿, 随机分为间断照射组和持续照射组。间断照射组43例, 其中男26例, 女17例, 孕周29~37周, 平均孕周(32.5±2.1)周, 体重2175~2603 g, 平均体重(2348±133)g;持续照射组44例, 其中男25例, 女19例, 孕周28~37周, 平均孕周(33.1±1.7)周, 体重2204~2658 g, 平均体重(2386±127)g。两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平均孕周和平均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入选标准:①出生后24 h内出现的皮肤、黏膜或巩膜黄染;②血清结合胆红素(CB)>2 mg/dl;③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已经达到相应日龄和相应危险因素下应用蓝光照射治疗的干预标准, 或上升速度超过5 mg/(dl·d), 或>0.5 mg/(dl·h);④黄疸症状之前消退, 此次再次出现。排除标准:①因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②肝胆管阻塞性黄疸;③遗传因素引起的黄疸;④有严重呕吐或严重溶血性贫血,需要换血治疗的患儿。
1.3 方法 为患儿佩戴眼罩遮掩, 会阴部用已消毒的尿布遮挡, 确保眼部及会阴部完全遮挡后, 将患儿放入蓝光箱,调整蓝光波长在(450±10)mm, 蓝光箱内温度调整为29℃,适当调整箱内湿度。间断照射组每次接受照射8 h, 间歇4 h,此为1个周期, 每日2个周期。持续照射组每次接受照射16 h,1次/d。所有患儿连续治疗4 d。在治疗期间, 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治疗, 包括静脉输注白蛋白和维生素C, 口服维生素B2等, 如发现患儿出现持续发热或严重腹泻等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治疗, 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经股静脉采静脉血, 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取粪便检测粪胆红素水平。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愈:患儿黄疸完全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有效:患儿仍可见轻微黄染, 血清胆红素水平略高于正常值;无效:患儿黄疸未退甚至加重, 血清胆红素水平未下降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和粪胆红素变化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和粪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粪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和粪胆红素变化比较( x-±s)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间断照射组治愈22例(51.16%), 有效20例(46.51%), 无效1例(2.33%), 总有效率为97.67%;持续照射组治愈22例(50.00%), 有效19例(43.18%),无效3例(6.82%), 总有效率为93.18%。两种治疗方法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间断照射组患儿出现1例腹泻伴哭闹, 1例皮疹, 共2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未出现食欲不振或发热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持续照射组出现1例发热, 2例皮疹伴哭闹, 2例严重腹泻伴, 3例哭闹, 共8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与持续照射组相比间断照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持续照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产儿极易发生黄疸, 因为早产儿体内与游离胆红素起结合作用的白蛋白含量较足月产儿低, 且早产儿多有缺氧情况发生, 红细胞破坏增多, 肝肠循环增加, 这些均为造成早产儿体内游离胆红素升高的原因[2]。胆红素是一种胆汁色素,具有毒性, 且具有脂溶性, 因此, 胆红素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大量胆红素在脑组织内可蓄积, 形成核黄疸, 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因此, 对于新生儿黄疸, 尤其是早产儿黄疸的治疗, 一直是儿科医生工作的重点。目前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主要还是以蓝光照射治疗为主, 以补充白蛋白和维生素为辅的治疗手段, 但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称连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引起诸如发热、腹泻、皮疹等多种不良反应, 并推荐使用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本次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两种治疗方法在降低血清胆红素和提高粪胆红素方面的效果不分伯仲, 且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间断照射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低于连续照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蓝光照射治疗黄疸, 利用的是光疗反应, 而这种反应会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 但是并不是一直升高, 当达到一定值后, 光疗反应会停止增加,而Belinda等[3]认为, 在这个过程中, 光疗反应不但会起到降黄的作用, 还会对新生儿的DNA造成一定损伤, 正是这种损伤引起了不良反应。从治疗过程中考虑, 持续光照组患儿需要在光箱内持续治疗16 h, 早产儿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如果光箱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稍有改变, 就会引起患儿发热、起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4]。本次研究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 每小时校正1次箱内环境指数, 但持续照射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仍接近20%, 但这种环境因素是否是干扰因素,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两种蓝光照射方式都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 但是蓝光间断照射对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少,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 杨春鸿, 金晓秋.蓝光间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3(23):3799-3800.
[2] 唐红装, 梁丽清, 谢映梅.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广东医学, 2010, 31(23):3154-3155.
[3] Gómez-Meda C, Barros-Hernández A, Guzmán-Bárcenas J,et al.Effects of blue light phototherapy on DNA integrity in preterm newborns.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B: Biology,2014, 13(5):1392-1394.
[4] Finn E, Poul M, Søren S, 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turquoise versus blue light with equal irradiance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jaundice.Acta Paediatrica, 2007, 96(6):208-21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195
2014-11-12]
154000 黑龙江省佳木斯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