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标准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概论

2015-05-11毛炜翔

质量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济效益效益标准化

毛炜翔

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南昌市,330029

企业标准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概论

毛炜翔

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南昌市,330029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选取评价指标、探索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标准效益评价方法,引入“贡献系数”,运用模糊隶属度赋值、专家评分等方法确定各指标的贡献系数和权重,评价企业标准化工作,量化标准化对企业经济发展贡献率即企业效益的贡献率,从而完成企业标准化效益的评价。

企业 标准 经济效益 评价

标准经济效益的评价指的是对开展标准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分析和计算的过程。标准经济效益是衡量标准化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更是编制标准化规划和计划的依据。标准化经济效益既反映了标准化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的成果,也反映了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

1 国外标准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概况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开始逐步重视对标准化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65年开始,经多年研究,提出《产品国际标准化优先顺序评价》的报告,1975年发表了《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报告。迄今,国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中,影响较大的是德国和英国对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的研究。德国标准化学会DIN通过对1960年~1996年的资本与劳动力数据的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标准对技术创新有正向激励作用”的结论,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标准和技术规则的推广和引用加以实现。英国标准化学会BSI在德国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关于“标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首次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计算了标准对经济增长具有的实质性贡献。

2 我国标准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概况

我国的标准化经济效果研究更多侧重于对行业或企业的个体经济效益的具体计算,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我国于1983年~1984年连续发布了三个有关评价、论证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国家标准,即《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GB/T 3533.1-198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论证方法》(GB/T 3533.2-1984)、《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GB/T 3533.3-1984),这三个国家标准为我国在标准化经济效果方面的科学研究和规范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2009年,我国又对GB/T 3533.1-1983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现行有效的《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GB/ T 3533.1-2009),它是目前我国开展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和计算的国家标准。另外,于欣丽同志在《标准化与经济增长》一书中,基于我国1979-2007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对GDP贡献率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出标准存量的弹性系数为0.079,也就是说,在1979年-2007年我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率10.02%中,约有0.79%缘于标准增长,占实际GDP增长率的7.88%。

3 常用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目前常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有几十到上百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的范围,为达到最佳的评价效果,需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势,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

3.1 专家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是一种以专家的主观判断为基础,通常以“分数”、“指数”、“序数”、“评语”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总的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评分法、分等方法、加权评分法。这类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因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用于科研生产力评价、大学科研成果评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及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因此,该方法往往用于一些不太复杂的对象系统的评价与对比。

3.2 经济分析法

这是一种以事先议定好的某个综合经济指标来评价不同对象的综合评价方法。常用的有:直给出综合经济指标的计算公式或模型的方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等。这类方法常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程度及投资项目的各种评价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含义明确,便于不同对象的对比。不足之处是计算公式或模型不易建立,而且对于涉及较多因素的评价对象来说,往往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公式。

3.3 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

3.3.1多目标决策方法

多目标决策方法本身又有很多种方法,大体上有:化多为少法、分层序列法、直接求所有非劣解的方法、重排次序法及对话方法等。该方法比较严谨,要求清楚地描述评价对象,评价者能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这对于某些涉及模糊因素,评价者难于确切表达自己偏好和判断的评价问题的求解带来了一定困难。

3.3.2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模型是由美国人首先提出的,用于研究分析企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随时间变化的实际状况的一种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特别适用于具有多个投入以及多个产出的复杂系统,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清楚,已成为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领域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析工具,用于多种方案之间的有效性评价、技术进步评估、规模报酬评价及企业效益评价等,目前在城市经济状况分析、金融机构效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评估等方面广泛应用。但其只能评价多输入多输出特点的对象系统的相对有效性,无法具体量化的经济效益。

3.3.3数理统计方法

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是应用其中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该类方法在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以及工业主体结构的选择等方面得到了应用。该方法是一种不依赖于专家判断的客观方法,优点是可以排除评价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且比较适宜于评价指标间彼此相关程度较大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不足之处是方法给出的评价结果仅对方案决策或排序比较有效,并不反映现实中评价目标的真实重要性程度,而且具体应用时要求评价对象对各因素须有具体的数据值。

3.3.4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评价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与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该方法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油价规划、教育计划、钢铁工业未来规划、效益成本决策、资源分配和冲突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要求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因素集中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

3.3.5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而且更加适宜于评价因素多、结构层次多的对象系统。该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由于标准产生的效益渗透于企业效益产生过程的始终,二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出来,即标准对企业效益的贡献是一个模糊因素,并且标准效益与企业总体效益的产生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比较合适的。

4 企业标准经济效益的评价技术路线

4.1 企业标准经济效益评价的特性分析

标准往往同自动化、大批量生产等现代化生产的其他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准的效益也同改进生产率的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各种具体的、容易量化的财务指标并不是标准效益的直接体现,而只是其间接反映。标准本身的这一特有性质,决定了剥离标准所带来的效益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标准的作用不仅限于降低生产成本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为生产设计、准备和加工提供共同语言,改善工作条件,加强各部门间协调,使生产有章可循,减少争执和不公平竞争”等方面,但这些方面的量化数据却没有在统计报告中反映,这给标准收益的评价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2 企业标准经济效益评价技术路线

标准效益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标准效益评价方法的特殊性,在对标准作用机理、标准效益评价特性和国内外已有标准效益评价方法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选取评价指标、探索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标准效益评价方法,评价企业标准带来的经济效益。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

从标准化对企业效益产生的作用机理角度出发,引入“贡献系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隶属度赋值、专家评分等方法确定各指标的贡献系数和权重,综合评价企业标准化效益贡献率。建立对于企业效益评价和标准化效益评价同时适用的统一指标体系,评价企业标准化工作,量化标准化对企业经济发展贡献率即企业效益的贡献率,从而完成企业标准化效益的评价,见图1。

5.1 评价指标体系

5.1.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标准必须通过与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因素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效益。因此,对标准效益进行评价不能只考虑某单一因素,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估标准所带来的效益。指标设置应注意指标含义的清晰度,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应考虑指标数量得当、指标间不出现交叉重复,提高实际评估的可操作性。

图1 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5.1.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标准主要通过“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管理科学”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产生效益。实际上标准对企业的贡献是企业整体效益的一部分。根据国家财政部1995年公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由“资产负债和清偿能力”、“盈利能力”、“国有资产保值能力”和“企业对社会贡献”四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并通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等14个指标具体体现,见表1。

标准对企业的效益作用的最终体现是渗透在这14个指标当中,直接从中分离出标准所产生的效益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标准产生效益的四个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分别评价企业效益和标准效益,并引入“贡献系数”,将标准所产生的效益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中剥离出来,从而完成对标准效益的评价。

表1 标准作用与企业效益关系表

5.2 评价模型

5.2.1指标权重矩阵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标准效益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基准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建立由11个要素指标和23个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用来评价企业的整体效益和标准所带来的效益。根据《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中介绍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标准效益指标的权重矩阵,参考《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五百分的分值,综合评价企业标准化效益贡献率,经过细微调整,得到效益指标权重分值表,见表2。

表2 指标权重分值表

5.2.2软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在进行标准效益评价时,有些指标是不能直接量化,称为定性指标或软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量化。采用模糊隶属度赋值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得到软指标的评价值,评价值是介于0和1之间的数值。在进行标准效益评价时,分别对软指标进行统计和计算,见表3。评价软指标需要评判人员在表中打勾,然后由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参加评议的人员一般在20-50人左右,平均分布在中层及中层以上干部和一线工人中。参评人员对各项指标的等级情况进行评定,在相应的方格内打勾,将每项指标各等级的选中次数与等级分数相乘,将每一个相乘得的数据加总后再除以参评人员数,即为每项指标的等级分,等级分再乘以该指标权重分值,即为每项指标的企业效益得分。

表3 企业效益评价软指标评议表

5.2.3硬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可以直接量化的称为定量指标或硬指标,见表4。由于各评价指标类型不一,意义不同,原始数据之间差异很大且量纲不同,不容易进行比较。而且硬指标中有效益型指标(正向指标)、成本型指标(逆向型指标)和中间型指标。因此,为了使它们具有可比性,必须进行同度化处理,使其无量纲化,并介于0和1之间,即为每项指标的等级分,等级分再乘以该指标权重分值,即为每项指标的企业效益得分。取近四年间的最大年值和最小年值。

若为正向指标,则指标等级分=(评价目标年值-最小年值)/(最大年值-最小年值);

若为逆向指标,则指标等级分=(最大年值-评价目标年值)/(最大年值-最小年值);

若为中间型指标,则指标等级分=(评价目标年值-标志值)/(最大年值-标志值)。

5.2.4贡献系数的确定

贡献系数是指评价期内,标准工作对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贡献程度。采用模糊隶属度赋值法,将标准对某个具体指标的贡献程度分为十个档次,并对十个档次所反映的贡献程度做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建立各档次与隶属度的对应关系,见表5。

由于贡献系数的确定对评价模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要求被调查者对标准的情况和企业的情况都相当的了解。因此,标准贡献系数的确定需请企业内标准方面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标准效益的贡献系数。参评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对各项指标的贡献等级进行评定,在相应的方格内打勾,将每项指标各等级的选中次数与等级分数相乘,将每一个相乘得的数据加总后再除以参评人员数,即为每项指标的贡献系数,贡献系数再乘以该指标的企业效益得分,即为每项指标的标准效益得分。

表5 标准贡献系数评议表

15 科研成果转化率16 信息与反馈渠道的畅通程度17 岗位责权明确程度18 与供/需方的协调能力19 突发事故处理能力20 工作作风严谨化程度21 员工团结协作程度22 企业形象23 企业品牌知名度

5.3 评价要求及说明

按照软指标和硬指标的评价要求及打分说明,分别的得出经济效益得分,标准效益得分和标准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见表6。

表6 标准效益评价表

[1] 李春田. 标准化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88.

[3]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R]. 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丛书课题组,2010.

[4] 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R]. 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丛书课题组,2010.

[5] 于欣丽. 标准化与经济增长[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6] 财政部.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5.

猜你喜欢

经济效益效益标准化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标准化简述
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