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及“悼亡诗”涵义考辨
2015-05-11石晓玲
石晓玲
“悼亡”一词,依字面理解为“悼念亡者”本是顺理成章的,故今人在实际运用中,将“悼亡”一词用于悼念亡夫、亡友及其他亲属的例子俯拾皆是。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里有漫长的悼亡诗传统,且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作都是悼念亡妻的,加之《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通用工具书对“悼亡”一词的解释,都提到了其在古代常用于悼念亡妻,故反倒是较富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人更容易有一个误解:“悼亡”是专指悼念亡妻(也有扩大到亡妾)的。此外,对词语用法精确度要求很高的中学语文工作者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多有撰文批评现代人将“悼亡”用于“妻子”之外的人为误用的。此前有学者提出“悼亡”在古代也可用于悼夫的观点[1],周明初(2008)近年撰文用明代几首题为《悼亡》的悼夫诗重申了这一观点,“‘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它既可用于悼妻,也可用于悼夫”。同时又明确指出:“但同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无限扩大,把悼念死者都称为‘悼亡。‘悼亡还是应当有特定的含义的,指夫妻之间的互悼。”[2]但据笔者翻检文献所见,“悼亡”及“悼亡诗”用于夫妻之外的其他人、事的例子在古代文献中并不鲜见,可见古人并无“悼亡”“悼亡诗”只能用于妻子或者夫妻间的观念,今人将其泛用为“悼念亡者”并无不妥。
一、“悼亡诗”并非只用于悼妻,亦可悼夫
持“悼亡亦可用于悼夫”观点的学者,如潘啸龙,其依据是《诗经·唐风·葛生》悼夫而被历代论者认为是“悼亡”诗,以及明代薄少君、商景兰以《悼亡》为题的悼夫诗作,周明初因辑补《全明词》又发现了明代孟淑卿、顾若璞、倪仁吉、神一四位女诗人的悼夫诗。而我们发现,以《悼亡》为题作悼夫诗的,并不止此六人,与薄少君同被汪学金编入《娄东诗派》的张明霞(王元祚室,有《浣花斋遗稿》)亦有《悼亡》:“化鹤空期道路赊,伤心两见柳飞花。芙蓉城内春如许,留滞仙郎不忆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葛生》,两位先生的例证都集中在以《悼亡》为题的悼夫诗,因为正如周先生在其文末指出的,不以《悼亡》为题的悼夫诗往往不被今人算作悼亡诗,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古人的诗题不少为编选者所加,如薄少君的近百首悼亡诗,就并非统一题作《悼亡》,《明史》《千顷堂书目》和《(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均作《嫠泣集》,即如悼亡诗最早的代表作潘岳的《悼亡》,“悼亡”之题亦非固有,而是《文选》的编纂者所加,历代诗选家也并不以诗作是否以“悼亡”为题作为其是否可入“悼亡部”的标尺,不以《悼亡》为题的悼夫诗一样可称为“悼亡之作”,如《名媛诗话》卷三称“悼亡之作,闺中甚多”。其所举章玉筐有湘之句在《晚晴簃诗汇》中总题作《哭夫子》。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兹不赘举。
而除了女诗人自题悼夫诗为《悼亡》,还有女诗人自称其诗为“悼亡诗”的,如《檇李诗系》“项孺人兰贞”条有其《答赵夫人寄慰》诗云:“乍得山中信,挑灯忆昔期。别来空有句,强半悼亡诗。”而编选记载女诗人悼夫诗者也直称其诗为“悼亡诗”,如《(光绪)广州府志》载:“前明顺德节妇李朱氏幼能读书,年十九而寡,哀毁备至。……闻者义之,传其悼亡诗云:‘何以人间世,悲思未有涯。秋风吹落叶,明月入幽怀。影痛生前只,行将死后偕。孤坟三尺土,难并我愁埋。”《闽川闺秀诗话》载:“林琼玉,闽县人,黄莘田先生外孙女,归庠生陈沣,早寡,以节终,有悼亡诗云:‘琅琅清夜读书声,补绽曾分一角檠。才得锦囊收赋草,谁知君便薄浮生。” 《冷庐杂识》卷八“妇人悼亡诗”条载:“悼亡诗多名作,而妇人悼亡诗绝少。吾邑孔瑶圃女史(沈青斋观察之母)诗云:‘甘回蔗境亦何曾,卅八年光感废兴。七品头衔添白发,一编手泽共青灯。医从隔岁来无益,命入残冬续未能。风雨南窗思往事,偷生此际独沾膺。语独沉挚。又嘉兴戴兰英女史诗云:‘一曲离鸾唱夕晖,轻尘短梦万缘非。可怜稚子情痴甚,犹着麻衣待父归。亦凄婉动人。”王蕴章《然脂余韵》卷五有相似记载。《名媛诗话》卷六“犹记庚辰侨寓章江,太孺人(沈善宝母吴浣素)有悼亡诗数十章,为长亲郑雪鸿参军见而悲之,云不减刘令娴之作,序而付梓”,可惜“后诗板失于水,稿亦无存”。以上例子中,不管是女诗人自己还是其他文人,显然都没有悼亡诗只能指悼妻的意识。
除了悼亡诗,将妇人丧夫与男子丧妻同样称为“悼亡”或“赋悼亡”者,也有例可查,如《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孙夫人《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名媛诗话》卷三:“(袁枚妹绮文)悼亡后又遭回禄,境遇困厄,遂依兄以终。”卷八:“己亥秋日,余与太清、屏山、云林、伯芳结秋红吟社,初集咏牵牛花,用鹊桥仙调,太清结句云‘枉将名字列天星,任尘世,相思不管,云林云‘金风玉露夕逢秋,也不见,花开并蒂,盖二人已赋悼亡也。”
以上几例足可以进一步证明悼夫可称悼亡,悼夫诗也可以称为“悼亡诗”。
二、“悼亡诗”并非只可用于夫妻间
笔者同时发现,有些既非悼妻妾也非悼夫的诗(词),亦被古人称作“悼亡诗(词)”,因此认为“悼亡只可用于夫妻间”的观点亦可商榷。试举反证如下:1.有悼友而称悼亡诗例,如《黄山人既没,孤子茕茕在疚,为捐俸买田助之,作悼亡诗,因寄朱太复》两首,为郑明选悼念亡友黄山人而作;再如《薜荔园诗集》卷一《和黄全之山人哭郑叔晓佥宪之作》:“伊人倐云亡,涕泪沾胸臆。不复赋登髙,伊谁颂酒徳。霓旌邈何之,云车焉可即。夙昔心所欢,黄生更凄恻。中夜起彷徨,有求如弗得。瘴海回悲风,枫林青且黑。三复悼亡词,古道生颜色。”此处“悼亡词”一语也用于悼友人。2.也有悼侄而称悼亡诗例,如《孙征君日谱录存》记载:“二十八日,作悼亡,有引,三侄量雅亡十二年,四侄维雅三年,六侄抱雅九年,九侄调雅近二十年矣。时有远近,总怆我老怀也。作悼亡诗:言念二十年,犹子四闻讣。”3.还有几个特殊的例子:1)清《萤窗异草》初编卷一《刘天赐》:“天锡与琴心闻之皆窃喜,因念湘瑟不置,既以杯酒浇其墓,兼作悼亡诗以哭之,曰:‘花月两无情,情痴仅见卿。不随流水去,忍傍彩云生。人既留余恨,天应鉴积诚。倘能回玉貌,来伴许飞琼。”湘瑟为天赐婢。2)清周铭《林下词选》卷五元词“吴氏女”条载:“《诗话类编》云吴氏女爱吟咏,邻有郑僖,雅擅才华,女常令一妪索词于生,生赋木兰花词与之,因从其母求婚,不允,密寄诗词遥相属和,后女以幽恨成疾,竟至不起,作诗别生……生闻之,为悼亡吟,有‘死生俱梦幻,来往只诗篇之句。”3)明徐
《榕荫新检》卷十六《乌山幽会》“林得诗始知张病,因临汀王相如入会城,附书于张,且与为约,而张于数日前死矣,王生归言状,林失声投地,几不自胜,作悼亡词四首:‘有客何来自越城,闻君去伴董双成。……”张为寡妇,与林有私。悼亡诗用于指称悼姬妾而非正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将之算入广义的“夫妻间”,置之不论,而以上几例中湘瑟为天赐婢,且“未及私”;吴氏女与郑生虽彼此有情,然未能订婚,“来往只诗篇”;张女虽与林生有登墙私会之旧,但并无婚姻关系,连姬妾也算不得,林当日更是不言而别,甚是薄情,故几例都不便归入悼妻妾类,只能作悼婢、悼友、悼情人诗(词)也可称为悼亡诗(词)解。再如明马世奇《澹宁居诗集》卷下“悼亡部”七言绝句有《挽徐然明四首》《寓金陵怀亡妇六首》《挽李夫人(蒲州太史印渚之母)三首》《挽顾农长八首(农长所建子也)》,五言律诗有《哭泾阳顾先生》《悼王凝明一首》《江右闻先君子讣四首》,五言古诗有《悼兰儿》(由“怜汝幼而慧,意可继吾笔”句知为其子)。其中既有悼妻,也有悼朋友、悼父、悼子、悼朋友之母的,可见马世奇所认为的“悼亡”诗也不局限于夫妻间。此外,古人有为友人丧妻妾而作悼亡诗之习,如袁中道《夏道甫有杜姫之戚,为作悼亡诗》、余翔《悼亡诗为嵇士茂题卷四首》等等,此类诗数量巨大,亦自称悼亡诗,将之视作悼妻妾类也是非常勉强的。除了诗词,以《悼亡》为题的赋也有不是悼妻的,如清人周积贤为友人冒辟疆姬妾董小宛所作悼伤赋,即题作《悼亡赋》。
可见“悼亡诗(词)”虽因大量用于悼妻妾,而被现代研究者目为专门的诗类,但古人并不认为其只可用于丈夫悼妻妾,而是既可妻悼夫,亦可悼亲友,还可悼友人妻。
三、“悼亡”可用于悼念任何人、物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讨论“悼亡”一词用法的文章,往往以题为《悼亡》的诗词为例证,而笼统得出“悼亡”一词只能用于妻子或者夫妻间的结论,以此批评今人的泛用。我们通过以上例证可知:“悼亡诗(词)”的说法在古代不止用于妻子或者夫妻间。而今人被批评为不懂典故的很多用例,又并非是将普通悼诗称作悼亡诗,而只是在叙述中泛泛使用“悼亡之作”“悼亡之情”之类的说法,即使如此也常招致批评和讥笑。那么“悼亡”作为普通词汇,在古代是否可以泛用呢?
“悼亡”只可用于悼妻的误解一般认为源于潘岳的《悼亡》诗,实际上还有一个源头,就是宋文帝的“抚存悼亡”一语。“悼亡”一词一般认为始见于此,《陔余丛考》:“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王立(1997)《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一文即引此观点。宋文帝“抚存悼亡”一语,因追念袁皇后而发,后人常将之与悼妻联系在一起,几成习语,但也有例外。如唐《骆宾王文集》卷八《与亲情书》:“某初至乡闾,言寻旧友,耆年者化为异物,少壮者咸为老翁,山川不改,旧时邱陇,多为陈迹,感今怀古,抚存悼亡,不觉涕之无从也。”此指悼亡友。明祝世禄《环碧斋尺牍》卷三《启城八五太叔》:“访问故人,少壮化为老翁,耆旧化为异物,追忆往事,吾家上公车者六人,老死者……仅我两人如鲁灵光岿然独存,山川不改,旧时丘陇,多为陈迹,感今怀古,抚存悼亡,千载之泪,即在目前。”化用骆语,也指悼亡友。《唐文续拾》卷七李俭《幽州大都督府兵曹参军陈君墓志铭》:“君之伉俪,韦氏之出,韦氏又予之出也,本矜慎配,遽此嫠□(注:原文缺),抚存悼亡,刻石纳隧。”此悼者为外孙女婿。可见,即使有故典的“抚存悼亡”一语,古人亦不拘泥最初的语境,而时有用其字面本意者。
而实际上,“悼亡”一词也并非源自“抚存悼亡”一语,汉应劭《风俗通义·过誉第四》中即有“礼记曰:大夫三月葬,同位毕至,此言谨终悼亡,不说子弟当见宠拔也”,而此处的“悼亡”显然是泛指追悼亡者。在潘岳《悼亡》诗之后,古人虽作了不少悼妻的悼亡诗,但并无此词必须用于“悼妻”或“悼夫”的观念,用于泛指“悼念亡者”之例,代有可查。除前举唐人例,宋人例亦多,如宋汤汉笺注《笺注陶渊明集》卷四《拟挽歌辞三》,祁宽曰:“……晋伊善挽歌,晞亦喜为挽歌,每自摇大铃为唱,使左右齐和,山松遇出游则好令左右作挽歌,皆一时名流达士习尚如此,非如今之人例,以为悼亡之语而言之也。”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八十一“悼亡”条下虽多为悼妻之句,亦有“既将反而复疑,如有求而遂失”这样出自梁王筠《昭明太子哀策文》的句子,可见潘自牧也并不认为只有悼妻才属“悼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言营州古柳城“枯腐蔽野,满目凄凉,使人有吊古悼亡之悲”,这个“悼亡”显然是泛指一切亡者。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三《评伤夭赋》:“文情与悼李夫人颉颃,彼爱欲而此天性,爱欲而能忘,则达也,非薄也;天性而不能忘,则厚也,非溺也。古今文集侈矣,每于悼亡之篇可以征人。”此处“悼亡之篇”既包括“伤夭赋”,也包括汉武悼李夫人之作,伤子悼妻均可用“悼亡”。明房可壮《房海客侍御疏》:“嗟嗟此辈,俱有父母妻子,谁无亲戚骨肉?分百家而忽焉悲号于四境,则陈几鼎沸,合百家而卒然抢呼于一门,则宋当虀粉。兴言至此,肠且寸断,此臣之所为感逝悼亡,蕴愤增哀,不能自已于伤心之泪,因不能自已于请剑之诛也。”这里的“悼亡”是指伤悼生灵涂炭之感。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卷十一:“自公讣闻,而诸搢绅先生之与公好游者,以及胶庠之士、里巷之氓,靡不喟德悼亡,为公太息泣下。”“喟德悼亡”者既包括好友,也包括里民,显为泛指。明邓球《闲适剧谈》卷二“今世俗亲丧,每过七日,举僧为悼亡道场”,泛指“亲丧”。明《胡维霖集·啸梅轩稿》卷三《戊寅五月十八苦雨行》“老弱累累成骷髅,悼亡吊死泪眼枯”,此“悼亡”同于“吊死”,并无特指。明刘球《两溪文集》卷二十一《阁中祭杨编修父文》“荣先弗逮,人所共伤。况我馆阁,谊重悼亡”,明叶山《八白易传》卷一:“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何也?叶子曰:否穷反泰,反之者,克断之才也,非其才则濡首矣。难极复亨,复之者,果毅之资也。无其资则入穴矣,进之无敢为之能,退之为无益之悼亡而已矣。”清倪璠纂注《庾子山集注》卷十五《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智士石坼,贤人星殒”句注曰“星陨,悼亡也”,都系泛指追悼亡者。
此外,明确指悼念某位亲友的例证也很多。有女悼父:如宋魏齐贤辑《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十四“青词”之《荐父百日设醮青词》有“适当弗反之旬,爰起悼亡之感”语,从前文“年始及筓”,可知此处“悼亡之感”指女悼父。有母悼女:如明邓袁岳《西楼全集》卷十六《祭亡女文》:“妇人爱女,悼亡伤逝,无端怨尤之语,吾不欲为女道,唯有呼天怆地而已。”有父悼子:如宋刘克庄《后村集》卷十《悼阿驹七首》之六:“眼有元花因悼亡,观书对客两茫洋。情知泪是衰翁血,更为童乌滴数行。”再如明骆问礼《万一楼集》卷十九《慰吴心和悼亡》:“弟有子,兄为嗣,一子嬉嬉两家喜。兄失嗣,本弟子。”友人丧子亦称“悼亡”,清倪璠纂注《庾子山集注》卷一《伤心赋》“已触目于万恨,更伤心于九泉”句注曰:“自言乡关之思,已属万恨,更兼悼亡,其心愈伤也。”称庾信悼子为“更兼悼亡”。有指悼师长友人:如宋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卷下《悼石湖三首》:“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遣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沈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三十《祭丁知县文》:“抚事悼亡,有涕浪浪,魂其不违,歆此奠觞。”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卷二《益都令谦庵吴公忠孝录序》:“然两公出不二三年先后没……余追往悼亡。”明陈献章《白沙子》卷六《悼陈冕》之三:“风入梅花逓少香,月临江阁有微霜。去年此夜客剧饮,此夜今年人悼亡。”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卷二十三《与诸士友祭沈君文》:“主仁臣直,父忠子孝,所系纲常,岂直光曜,聚哭倾里,朗诵哀章,将以激懦,匪以悼亡。”还有特殊的用法,如清随缘下士《林兰香》第五十回回目“三女观容赋悼亡,众鬟斗物征留爱”,此“赋悼亡”讲的是众姬妾作诗悼念其夫之亡妾。
以上用例既有泛指悼念亡者,也有指明悼子、悼女、悼父、悼师长友人的,不仅悼念这各类人物都可称悼亡,还有悼念花鸟也称悼亡的。如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卷一《哀画眉辞并序》:“友人俞仲蔚有鸟曰画眉,畜之廿载,竟以老死笼中……若兹禽之依人,以周旋而见怜,方之人理,同乎久要,盖仲蔚悼亡之作,厥亦有钟情之实焉,余乃哀而和之。”将友人悼爱鸟之作直称为“悼亡之作”,并不顾此语多指悼妻妾之作。再如清《倚声初集》卷十八敖的《为玉兰花悼亡》长调,将悼花也称悼亡。
“悼亡”一词由潘岳《悼亡》及其后文人丧妻妾几乎必作悼亡诗的传统而负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是毋庸置疑的,悼亡用于悼妻妾的例子确也远远多于其反例,但这并不能推导出悼亡只能用于悼妻妾的结论,因为必然结论是不容许有反例的,再多的“悼亡”用于“悼妻”的例证也不能得出“悼亡”只能用于“悼妻”的结论,而只消存有“悼亡”非用于“悼妻”的例证便可得出“悼亡”不止用于“悼妻”的结论,举出古人“悼亡”用于“悼妻”的例子便指斥今人将“悼亡”用于悼念其他亲友为误的说法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周明初等以几个反例轻松驳倒了这种论调,却因所举反例为妻悼夫,而谨慎地对此误解做了某些修正,得出“悼亡只用于夫妻之间”的结论。而本文先以更多被古人称为“悼亡诗”的悼夫诗为例证,反驳“悼亡只可用于悼妻”的流行观点,支持潘、周等“悼亡亦可用于悼夫”的观点,再由几例并非悼妻或夫的悼亡诗(词)对“悼亡只可用于夫妻间”的观点提出商榷,然后追溯“悼亡”一词的最早用法,列举历代“悼亡”用于泛指悼念亡者或悼念夫、妻之外人物的用例,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悼亡”在古代虽多用于悼妻、丧妻,但也用于悼念其他亡者,今人将其泛用的做法并无不妥。通过大量的举证分析,完全可以得出新的结论:“悼亡”一词虽然由于以悼亡为题的悼妻诗作流布甚广,在古代更多地与“悼妻”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妨碍古人将其用于悼念其他人、物,可见古人并无“悼亡”必指“悼妻”或者“悼夫”的观念,如此一来,今人即要泥古亦根基不稳,况且定要将“悼亡”限定于“悼妻”也是违背今人语用实际的,故我们认为今人顺字面义将“悼亡”作“悼念亡者”使用并无任何不妥。前注提到的《〈悼亡〉及其他》一文在批评今人将“悼亡”一词用于其他人事上时,顺带提到典故问题,认为“悼亡”一词正如“黑马”一词,因有故典,而不可望文生义。但理解不等同于运用,我们知道黑马有其特殊故实,也并不妨碍我们称一匹普通的黑色马为“黑马”吧?同理,在“悼亡”对象可查知为作者妻妾,或难以查明的用例中,我们可以认为作者使用了“悼亡多用于悼妻”的故典,优先理解其为悼妻妾,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指责不用这个故典,直用其本意者的理由。
附 注
[1]关于“悼亡”特指悼妻这一误解的状况及根源,周明初在《〈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读明代六位女诗人的〈悼亡〉诗》一文中阐述已明,兹不赘述,仅补几条材料:1996年《教师博览》转载杨西的小短文《不能泛用悼亡》,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依据来断定将悼亡用于悼妻子之外的亡者为误用。2000年第5期《阅读与写作》载焕兰的《〈悼亡〉及其他》据潘岳《悼亡》和《辞源》注释判定悼亡专指悼亡妻。2007年第4期《山西文学》选摘读者来信张宝铸《此诗不该称作悼亡诗》还是依据潘岳诗和《辞海》《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判定叶嘉新的《黄药眠误读〈忘掉她〉》中称闻一多为亡女所写诗称为悼亡诗是误用“悼亡”。还有三篇同题短文《何谓悼亡》(何桂奇《咬文嚼字》 1997年第11期、何桂奇《学语文》2006年第6期、吕伦《语文知识》2006年第10期)均依据潘岳《悼亡》诗、《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判定“悼亡”用作悼亡夫、悼亡母者闹了笑话。2005年第1期《语文建设》陈利平《〈悼亡〉≠悼念死者》以几则悼亡对象为妻子的材料和《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证,得出结论“悼念其他死者,就不能称为悼亡了”,然后判定《教师教学用书》中称《项脊轩志》抒发归有光对祖母的“悼亡”之情是错误的。论述悼亡诗时顺带表明这一观念的也很多,如1988年第3期《名作欣赏》王英志《悼妻情重复国志坚——简析顾炎武〈悼亡〉五首》;谭优学《赵嘏诗注》《悼亡二首》其一注1“晋潘岳有《悼亡诗》,其后,凡说悼亡都是丈夫悲悼死去的妻子之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等等,不胜枚举。此外,近日笔者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时,审读室老师也指出书中“悼亡”一词用于悼念妻子以外的人为误用。
[2]悼亡不特指悼妻这一观点,2005年第4期《语文建设》曾刊有补白式的一篇小短文《悼亡不只指悼念亡妻》,作者干脆利落地举出六条三种反例(悼亡妃、亡姬,悼亡友,悼亡夫),这本是很值得注意的,但因此文没有分析,篇幅又极为短小,被分成两部分补在其他文章之下,没有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鲍应鳌(明).瑞芝山房集(卷十一).明崇祯刻本.
2.陈献章(明).白沙子(卷六).四部丛刊本.
3.陈造(宋).江湖长翁集(卷三十).明万历刻本.
4.陈龙正(明).几亭外书(卷三).明崇祯刻本.
5.邓球(明).闲适剧谈(卷二).明万历刻本.
6.邓袁岳(明).西楼全集(卷十六).明崇祯刻本.
7.房可壮(明).房海客侍御疏.明天启二年刻本.
8.浩歌子(清).萤窗异草(初编卷一).清光绪铅印申报馆丛书本.
9.胡维霖(明).胡维霖集·啸梅轩稿(卷三).明崇祯刻本.
10.梁章钜(清).闽川闺秀诗话(卷一).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11.刘克庄(宋).后村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12.刘球(明).两溪文集(卷二十一).明成化刻本.
13.陆心源(清).唐文续拾(卷七).清光绪刻本.
14.陆以湉(清).冷庐杂识(卷八).清咸丰六年刻本.
15.骆宾王(唐),湛东飚校点.骆宾王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
16.骆问礼(明).万一楼集(卷十九).清嘉庆活字本.
17.马世奇(明).澹宁居诗集(卷下).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18.倪璠纂(清).庾子山集注(卷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潘啸龙.“悼亡”之说纠误.学语文,2007(3).
20.潘自牧(宋).记纂渊海(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
21.尚永亮.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2.沈季友(清).檇李诗系(卷三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沈善宝(清).名媛诗话(卷三、卷六、卷八).清光绪鸿雪楼刻本.
24.史澄(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六十一).清光绪五年刊本.
25.随缘下士(清).林兰香(卷七).清道光刊本.
26.孙奇逢(清).孙征君日谱录存(卷二十一).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27.汤汉(宋).笺注陶渊明集(卷四).四部丛刊影宋巾箱本.
28.汪学金(清).娄东诗派(卷二十八).清嘉庆九年诗志斋刻本.
29.王立.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社会科学研究,1997(2).
30.王世懋(明).王奉常集(卷一).明万历刻本.
31.王士禛,邹祗谟(清).倚声初集.清顺治刻本.
32.王兆鹏.唐宋词名篇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魏齐贤(宋).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徐(明).榕荫新检(卷十六).明万历三十年刻本.
35.徐梦莘(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清刻本.
36.徐渭(明),刘桢选注.徐文长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37.叶山(明).八白易传(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余翔(明).薜荔园诗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赵翼(清). 陔余丛考(卷二十四).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397.
40.郑明选(明).郑侯升集(卷七).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41.周铭(清).林下词选(卷五).清康熙十年刻本.
42.周明初.《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读明代六位女诗人的《悼亡》诗.中国文化研究,2008(冬之卷).
43.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第4部第2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44.祝世禄(明).环碧斋尺牍(卷三).明万历刻本.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