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乡青年职业转换与适应研究

2015-05-11邱生荣范水生陈文盛

关键词:休闲农业

邱生荣 范水生 陈文盛

摘 要: 以休闲农业较发达的福建省为样本,选取从事该行业的返乡青年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度问卷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职业转换的原因,从业经验获取的途径,从业资源支持系统和职业转换的调适。研究结果发现:从事休闲农业的返乡青年普遍向往农村生活,看好休闲农业新的市场机遇,追求回归童年田园记忆与维护家人亲情关系;从事休闲农业经营可以利用原先的从业经验、积累的社会资源和务农经营期间学习、交流所探索出的经验和创新理念;职业生涯转化历程中工作价值观的调整、个人资源有效利用、找寻自己的支持系统,可以减少职业转换的挫折,并有助于工作与生活上的适应。

关键词:返乡青年;职业转换;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2-0090-07

引 言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降低。据统计,1997年到2001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了20个百分点[1],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及服务业的转移。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对外经济格局开始转型,沿海地区大量农民工由于企业减产或关闭而返乡,部分外出务工的海外侨民也开始返乡创业,这样的趋势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预测结果高度一致[2]。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工业化规模边际效益的不断下降,农村的土地规模效益和农业生产边际效益开始回升,资本下乡、人才回流和信息交换开始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3]。

多功能农业开发理论体系相对成熟,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成功案例在各地已经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模式为休闲农业经营,在福建地区成为返乡农民择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许多返乡务农的农民期望通过休闲农业开发一方面满足内心对家、乡、土的眷念情愫,另一方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延续自身的职业梦想[4-6]。鉴于此,本文拟以休闲农业经营者为研究对象,从职业转换历程的角度切入,探究研究对象如何因为特定的事件或理由跳脱农业弱势的迷思而返乡务农;透过研究对象对职业转换历程的自我检视,探寻返乡青年的务农经验与生活调适过程,供有关农业管理部门与后续返乡务农青年作决策参考。

一、相关文献的评述

(一)职业转换的内涵

职业转换是指个体改变工作角色或者原先工作导向的过程。职业转换可能会连带影响到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价值观的改变,转换历程会随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及外在环境的变迁,在工作或生活上产生预期的或非预期的、自愿的或非自愿的、阶段性或周期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7],对于返乡青年而言,从非农业过渡到农业职业,一般会被视为垂直向下的转换,其将面临较大的职业角色与生活调适问题。

(二)农村青年返乡影响因素与职业价值观的改变

研究表明,职业转换可能因为个体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环境而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生阶段可能因为工作困境、知识老化、对生活现况的不满意以及面临失败困境等问题,而必须转换职业生涯。返乡农民的职业转换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指返乡青年的个人特质,如年龄、婚姻状况与心理因素。以职业转换的心理特质而言,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认为目前城市工作缺乏挑战性、发展性或者无法忍受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等。返乡青年职业转换的外在影响因素则特别强调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包括国家“三农”政策的调整,农村土地的增值,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创业融资等。

由于返乡青年的职业转换以工作选择为基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工作价值观的形成与转变因素。一般而言,工作价值观可视为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时所抱持信念与评断工作意义的标准,引导个人工作时的行为表现与目标追求。工作价值观的转变会受到个人特质与社会化过程两方面的交互影响[5,7]。返乡青年一般具有独特的人生价值追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个人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其工作价值观也会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而发生变化。

(三)返乡青年职业转换的适应

相关管理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发现,一般个人在工作生涯中平均约有5次重要的职业转变,职业转化通常会影响个人的生活、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自我形象、自信心、智能及情绪状态。由于职业转换包含个人生命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不断改变,不管转换是突发的、戏剧性的或是渐进谨慎的,都会对个人的生活造成冲击,因此,工作改变正向和负向的效应。对于返乡创业青年而言,返乡创业的抉择可能带来个人的新生,提升个人与家庭的幸福感及经济层面的回报,当然同时也必须面对农村观念的落后,办事效率的低下或是创业压力带来的烦恼、焦虑等影响[8,9]。因此,返乡青年的职业转换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要探讨返乡青年职业转换的生活调适问题,则必须重新审视职业转换过程的心理状态改变,以寻求适应之道。

综合当前的研究发现,对返乡青年创业的研究不少,但是对返乡青年重新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证研究方面还略显薄弱,特别是基于一个新的理论支撑下的新型农村务农道路选择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返乡务农是许多青年农民的基本归宿之一,对当前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休闲农业作为当前的一个热门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和社会效益,是返乡青年务农的一个很好选择,鲜活的案例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不断呈现,然而相关的研究文献鲜有见著。

二、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的多功能开发能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教育、休闲、养生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特点,其价值效益更加明显[3],许多返乡创业的青年都由原先的单一农业生产转到休闲农业经营,因此,本研究选择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返乡青年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典型的意义。要理解返乡青年职业转换的问题,则需理清其过去所处的社会文化脉络,才能体悟职业转换历程的意义。据此,本研究依据福建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暑期三下乡调研的时机,以深度访谈方法来收集数据。访谈先利用半结构式问卷,访谈选取全省较成功的7位返乡创业青年(30~45岁)为对象,通过叙说性探索的方式,重现返乡青年的职业转换历程,探寻其务农能力的养成和经验。有关受访者返乡务农前的工作概况与基本资料见表1。

叙说性探索是以一组故事型态来诠释人类的行为,透过研究对象对其生命故事的叙说,一方面呈现个人的主观性结构;另一方面,在表达生命经验的思索与情感的同时,得以重新省思个人的经验与人生脉络,并重新建构出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进言之,个体的经验无法被直接而完整的接触,所以研究者可由深度访谈来引导受访者叙说其生命故事,而叙说方式则可提供言谈或文本的互动数据,将事件和人类行动放入整体的故事中来进行剖析与诠释。因此,访谈内容的叙述分析,包括(1)职业的转换:指从非农业工作转向农业工作的选择;(2)地域的转换:即由城市回归至农村的居住地改变;(3)经济结构的转换:指劳动力生产和收入来源转向农业经营的变换;(4)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都市生活移居至农村生活的转变等四部分[8,9]。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工具包括访谈大纲及受访者从事休闲农业的网站、书面资料或快讯商品广告等。同时为保持访谈有一致方向,设计访谈大纲以引导访谈者与受访者不致离题,大致分为:受访者基本资料,过去工作经验,工作转变的因素,职业、经济、地域、生活方式转变的情形,返乡务农的生活调适等。

1.基本数据。包括受访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组成型态、休闲农业经营型态、经营面积、父母亲主要职业,本人工作经历与从事休间农的时间点。

2.职业转换的理由。包括离开原来工作环境的原因(如没有成就感、工作负荷压力大、组织制度不合理、与同事或老板价值观或理念不合、个人志趣与组织目标发展不合、为寻求自己未来的理想或目标、自己的兴趣或完成儿时的梦想、厌倦当时的环境而想到乡下、向往农村生活或喜欢农业工作等),影响其返乡务农的主要原因,从有返乡务农的想法到实际务农经过多长时间。

3.务农经验获取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父母原本就务农而有接触机会、亲朋好友介绍、原有工作中有机会获得农业相关知识、投入后才开始学习、参加政府机构的教育训练、参加其他民间机构的教育培训等。

4.务农资源支持系统。个人在职业转换过程中家人或朋友支持,如家人和朋友的实质(土地、劳力、财务、社会关系)或精神上支持等。

5.职业转换的历程。包括职业的转换、生活方式的转换、经济结构的转换、地域的转换。

6.职业转换的适应过程。返乡务农后,实际遭遇的生活环境与从事农业工作的问题,以及主要的调适方式。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深入访谈的现场记录与录音内容,而资料整理过程则是将访谈录音转为文字稿,并辅以记录受访者的语气、停顿与笑声等声音表情,以获得真实的原始数据。此外,有关访谈资料的效度与信度检验,本研究为确认访谈资料的真实程度,则采用三角检测法,在对话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询问研究对象相同的概念或问题,以检验其谈话内容的一致性。本研究将现场访谈纪录、录音后转换的逐字稿及其他辅助性数据的交互检核,再由两位研究人员共同讨论与修正,并将整理后的访谈资料交由受访者校正,以提高研究的真实性。其次,在访谈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方面则以多重工具来检核数据的信度,除了深度访谈数据之外,透过受访农场过去接受调查的经验、同业的描述、相关出版物或网页等信息,以比对研究对象口述内容的一致性。

为了深度分析访谈资料,课题组成员在访谈数据的处理时,严格遵循阅读原始资料、编码,形成科学的概念,同时建立归档系统等步骤。在数据编码方面,本研究把各段深入访谈录音资料给以编号,并在重要内容旁先加入批注后进行归类,再根据受访内容的语义内涵进行解读与诠释。访谈内容的批注分为三项:第一项为类别,将该段的内容依职业转换的相关原因、学习机会与生活调适问题等类型分类。第二项是摘要,简述该段访谈文本的内容,记载返乡务农的理由、务农经验获得的途径、农业知识的来源、从业资源的支持系统、职业转换的生活调适等重要内容。第三项是备注,注释和讲解本段研究内容的主观看法。

三、测量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对象主要为30~45岁的返乡务农青年,其中有5位结婚后才返乡务农,2位则是因为从事农业的关系而认识终身伴侣。 其次,平均年龄为37岁的受访者,在返乡前的工作地点均为城市,返乡务农的时间约5~15年,且酝酿返乡务农的时间,短者约3个月,长者则为1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受访者中有6位的家庭以务农为业,但每位受访者都认为选择返乡务农这条路未来应该不会有改变。有关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论述如下:

(一)职业发展历程的经验分析

根据访谈结果,7位受访者的童年都有乡村生活与接触农业的成长经验。其中有6位受访者为务农家庭,1位为基层公务人员家庭。这样的童年生长环境对其后来返乡务农与转型经营休闲农业的决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职业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1.返乡的原因。根据课题组的调查,返乡青年职业转换的关键因素包括个人自身因素,个人与环境、事物和他人的互动关系等。研究对象中的B、D、F因父母亲健康因素或年龄大,基于为人子女照顾父母亲的责任而选择返乡务农。研究对象B、G则是因为是家中独子,需肩负照顾父母亲的责任,而选择返乡务农。研究对象E、F 则认为父母亲的农业经营方式,已不符合时代需求,故将农业进行多功能定位而选择以休闲农业为职业。研究对象D则因工作升迁受阻,同时看好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而放弃原有工作返乡务农。职业军人C则是因先前在家中时间非常短暂,希望能回家陪家人而返乡。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对象B、E、F在阐述返乡的理由时,则是在家庭因素之外强调向往在乡下工作和生活而毅然决然返乡务农。

2.选择休闲农业的原因。课题组调研发现,每个被调查对象都对休闲农业未来的前景,对农村的土地价值、生态价值充满信心。其中被调查对象A、B、F、G均在城市有较好的事业和经济基础而把资金投入休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他们也对乡村的休闲生活方式与食品安全问题较为关注。调查对象E则因不适应中国官场的作风,因受到排挤而选择返乡从事休闲农业,目前已是福建某知名农庄的庄主。综合上述的分析结果,显示多功能的农业开发模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个人兴趣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吸引返乡青年从事该行业的重要原因。

(三)务农知识的学习

职业的转换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农业知识的补充,课题组发现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自认为是转型后才开始学习农业的。但事实上,从访谈过程中发现,部分受访者本身因生长于农家或对农业有不舍的情怀,因此,在未正式转型务农前就有自发性的学习行为,只是自己并未察觉而已。这些务农知识的学习有来自正规的教育机构,也有非正规观摩学习和务农经验传承。成人会将过去的经验加以诠释、记忆,并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将其融入,进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本研究对象的职业转换历程中,多数能注意在学习模仿与观察中,将获得农业经验与专业化学习的农业知识通过进一步的转化、修正,从而得到新的知识,作为日后务农的理念 。

(四)职业转换的结构分析

有关职业转换所涉及个人改变的层面,相当广泛。本研究在分析返乡青年职业转换的结构时界定为从非农业工作向农业工作的转换;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城市的白领生活转为乡村的生活;地域的转换,即由城市转向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由非农收入来源转为务农经营收入等。

1.职业的转换。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在择业初期都认为农业是弱势产业,特别是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后,都没有直接回乡务农的想法,普遍认为“农业没有前途”“农业靠天吃饭”“其他行业的钱比较好赚”等,而家人也鼓励他们到外面闯荡。然而新时期农业的多功能开发逐渐改变这样的观念。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休闲农业作为新的职业。调查还发现,被调查对象认为前期从业的经济积累、职业生涯经验及社会资源对经营与管理休闲农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帮助。

2.生活方式的转换。随着职业的改变,其生活方式上都有所变化,最大的不同处有:调查对象B、D、F过去上班都是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但从事休闲农业后,因为休闲农业的服务性较强,反而觉得自己的时间变少了。调查对象A、C、G则认为转换职业后工作压力减轻了,而且加班时间少了,作息时间也比较正常了,更重要的是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家庭关系变好了。

3.地域的转换。休闲农业工作主要活动空间以乡村绿地为主,与城市嘈杂的工作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样的改变给从业人员的身心带来诸多正面的影响。被调查对象都认为乡村空气质量好、空间大、环境单纯,适合居住;调查对象E经常把农场作为接待朋友的一个新据点,成为商业运作与交友的新平台。调查对象B、G则认为乡村优美的环境和较大的空间对身体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

4.经济结构的转换。传统农业的投资周期较长,投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但是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开始扭转这种现象。课题组调查发现,早期返乡从事休闲农业者经历了基础建设投入大、市场反应慢的历程,然而近几年休闲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给他们的投入带来巨大的回报,其收入都超过城市职业。少数还处于创业初期的投资者,由于早期投入较大,因此还处于事业上升期,但是普遍对未来预期收入看好。

(五)职业转换的社会资源支持系统

有鉴于职业转换历程中常面临转业的困境与挑战,如果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时,将会增加职业转换失败的几率及转换过程的不安与无助感。基此,本研究将分别从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与制度资源等方向分析返乡务农青年在职业转换历程的社会资源动力与助力。

1.经济资源。研究结果发现,返乡务农青年大多能获得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土地,更是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重要资源。所有研究对象在土地资源的取得方面,均来自亲人的农地。研究对象B、C、D、F、G 虽然未获得实际有形的资金支持,但均采取贷款的方式,而贷款的前提则是以家人或亲戚的土地抵押的方式办理,也是衍生自家人或亲戚的另一种经济支持方式。研究对象A、E则以自有的资金来投资休闲农业经营,倾向稳扎稳打型的保守投资策略。

2.人力资源。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休闲农业的经营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而非生产人员。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A、B、C、E的人力来源除了本身劳力之外,亲戚也是重要的协助角色,旅游旺季时则另请雇工;研究对象D、F、G则是属现代家族企业经营型,即家庭成员与雇员都投入实际的农场运作。

3.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返乡青年务农成功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会关系支持对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受访者刚开始返乡务农时,父母或者亲友大多持观望态度。但在其确定从事休闲农业后,基本都动员一切力量支持其发展。整体而言,所有研究对象皆表示必须经过转型的阵痛阶段后,父母与亲友才会从过去保留或保守态度转为精神鼓励与实际支持。此外,在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有源源不绝的客源,因此,其中6个研究对象都延续着过去职场或同学等人际关系,或是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累积人脉关系,通过口碑宣传等方式,获得不少客源与新的经营观念。1个研究对象则认为每次参与教育培训的机会可认识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或经营者,逐步累积社会资源。

4.政策或制度资源。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多功能开发的农业高级新型产业形态与新型消费产业,其发展初期政策导向作用明显,也影响了返乡青年务农的选择。以福建省为例,近些年,《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以及农业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均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本研究发现除了研究对象C离开原有职场返乡后即决定投入休闲农场的经营外,其他研究对象则先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工作,政府农业政策大力鼓励农民转型时,才开始正式转型休闲农业经营,由此可见农业政策与农业推广辅导对青年务农有着重要影响。

(六)职业转换的生活调适

职业生涯的转变除了必须面对工作环境的改变,还会因个人人格的因素而不断调适。这种职业转换的生活调适有赖于返乡青年将个人兴趣、能力与性格转换融入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情境中[10]。基此,本研究还探讨了返乡青年如何获取创业经验与调整工作价值观念来适应务农生活。

1.经验学习。返乡青年在职业转换过程中面临的改变是多元的,其学习环境也是多渠道的。个人在务农的过程中,也会迫于压力主动学习;同时返乡青年在职业转换过程中,通过行业的考察与相关人员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场合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来増加信息、技能和改变知识结构。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研究对象从事休闲农业后,普遍的工作不适在于农业工作经验或专业知识的不足,他们通常都从网站、相关的研究机构、同业人员、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获取相关资讯,以调整从业知识与能力落差。

2.工作价值观的调整。职业生涯的转换需要通过自我价值观的提升,让自我工作价值和务农工作取得协调一致。本研究发现所有研究对象,均对自我有充分了解,并能掌握自我优势,以调节转业务农的工作压力。 当然年龄、教育程度、个人的观察力与创新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返乡青年在职业转换过程中职业转变的适应能力。

3.创业压力与调适。从事休闲农业的返乡青年其经营压力与人际互动等复杂度高于原有工作,因此,如何调整自己应对能力,寻找解决之道,成为返乡青年的重要调适方面。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研究对象在转型过程中都遭遇过巨大压力和低落情绪,调查对象A、D、E的压力来自于农业经营常需看天吃饭,天气的变化会影响客源,进而影响收入;研究对象F、G的压力则来自别人的眼光与自我的价值观实现,希望能获得肯定;研究对象B的压力则来自对于未来变化难以掌握。此外,研究对象C、E则有财务上的问题,压力来源则着重在客源的开发与业绩的扩展。至于调适的方式,研究对象A则乐观面对问题,认为困难总会存在的,久了就会看开;研究对象B则是以他人的成功来勉励自己;研究对象C、D、F、G面对压力时则是变换环境,例如与自然环境对话、出门找朋友来调节情绪等。

四、结 论

本研究以多功能农业开发理论为指导,选取福建省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返乡创业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首先,影响返乡青年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主要因素有以前职业的满意度、家庭因素、个人内心诉求、政府部门的协调等。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与传统农业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资金投入大、管理不够规范等,因此,有待政府相关单位进一步的协调和支持,以利返乡青年转型经营休闲农业经营[11]。

其次,对于返乡青年而言,休闲农业的经营工作仅是众多职业选择之一,其职业生涯的转化意味着工作价值观的转变。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休闲农业这个新兴产业与其先前乡居与农家生活所形塑的“人格特质”“个人需求”以及对休闲农业“广阔的市场前景期盼”有关。此外,本研究也发现受访者在基本生计获得满足后,便开始有较高层的追求 ,追求人性的自然回归成为返乡青年务农职业选择的关键要素,以使个人职业活动与生态价值观达成协调一致的目标[12,13]。第三,返乡青年的职业转化面临务农知识的重新学习与管理经验的积累。从事非农职业到农业的转换给返乡青年知识学习的新鲜感,网络、同业人员、相关科研人员与政府管理人员给返乡青年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机会,然而相关正式的学习机会仍然亟需增加[9]。第四,职业价值观的转换对返乡青年从业的生活调适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返乡务农工作时间弹性大,有助于家人与亲子的互动,乡村自然环境所形塑的平淡、安贫乐道与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是研究对象在职业转换过程中,认同并热爱农业工作的动力,并能将这股动力延伸至生活形态的调适上,从而进一步肯定从事农业工作的价值。此外,社会资源支持系统对于返乡务农青年的资金支持和生活调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比重23年下降20%以上.[EB/OL].[2002-10-07].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14190.htm.

[2] 周燕,佟家栋.“刘易斯拐点”开放经济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南开经济研究,2012(5):3-7.

[3] 胡俊波.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因素分析——来自四川省金堂县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11):113-116.

[4]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3):25-29.

[5] 李健,史俊通.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投资[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17-20.

[6] 田园.政府主导和推进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17-22.

[7] 刘小平.职业转换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1):192-196.

[8] Arthur M B, Khapova S N. Career Success in a Boundaryless Career World[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2005(26):234-256.

[9] 杨建锋.现代工作价值观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07,26(11):103-106.

[10] 徐晓军,孙奥.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乡村“灰恶化”风险[J].人文杂志,2009(3):188-192.

[11] 王培鑫.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安徽省明光市A村为例[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21.

[12] 王大贤.青年民工返乡创业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7-19.

[13] 谢俊贵,曾笑丽. 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及其促进策略——基于广州LG镇的初步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33-38.

Abstract: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theory provides a brand-new way to develop tradition agricultural policy decisions. The thesis aims at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career change of the home-coming rural youth who are engaged in agritoursim and their attitude and adjustment towards life after their return. The study takes Fujian, a province that features plenty of returned rural youth who run agritourism, as sample space, from which seven research subjects are chosen for an in-depth half-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 range from causes for their career transition, their access to the experience of agritourism and career resource sustaining system to their adjustment to career transition. Through the interview,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returned rural youth unanimously yearn for the life form of countryside that is reminiscent of their idyllic life in the childhood, which keep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family alive. All of them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new market prospect for agritoursim. Though the prior management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accessible social resource facilitates their involvement with agritourism, constant exchange and learning remain vital. The primary problems confront the career transition are the adjustment of their values towards work. In response, the development of beneficial personal resource and search for supporting system can help them to reduce frustration of career transition and to adjust to life.

Key words: returned rural youth; career transition; agritourism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鞍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村视阈下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我国休闲农业改革探讨
昆明市晋宁县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研究
吉首地区休闲农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