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心态 做真实的自己
2015-05-11谢飞张洁
谢飞+张洁
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心理上的动荡发展、学业上的紧张繁重,让他们面临的各种压力相当大。于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不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却走上一种不健康的轨道。
在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的名单中,有一位获奖者的研究领域是心境障碍,她就是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副主任医师王纯。今天,她将和我们聊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正慢慢减轻
根据2013年卫生部门调查,我国现有1亿多精神障碍患者,其中重度精神病人大约有1600万人,而超过72%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处于抑郁、焦虑等各类精神障碍中。仅在江苏,大约有4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
那么,精神障碍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抑郁是一种病吗?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又如何呢?
采访王纯之前,记者看过她的简历:医学博士、医学心理学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在记者的感觉中,她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见面的时候才发现真人比照片上的更加亲切,她带着温暖的笑容,很有感染力,一如邻居家的大姐姐。
记者跟随王纯主任走进她的办公室。她的办公室和普通医生的办公室有点不同,要进去的话,需要进入两扇独立的大门,她解释说,这是因为有些病人有时候情绪不稳定,这两扇门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措施。
一说到患精神疾病的人,人们往往会想到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其实,广义上的精神疾病(也称精神障碍)还有很多,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而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
包括患者在内的多数人,对精神疾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见和误区,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其实,精神疾病和我们日常所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属于慢性病,坚持治疗也能得到康复。有些轻性精神疾病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但是重性精神疾病无法自我调节。
王纯主任说,对于大部分精神性疾病,药物治疗起效要快一些,如果配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会更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实际上,在国外因精神疾病接受心理治疗及精神科治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几年,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陆续出现了很多心理咨询工作室,人们也开始坦然接受心理帮助。
在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王纯主任所在的心境障碍科就提供心理治疗的医疗服务,而她的心理治疗的专家号,更是预约到几个月之后了。
青少年是抑郁的多发人群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特别是抑郁症,它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性,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抑郁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王纯主任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抑郁患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和性格基础。比如说有的人比较内向、情绪不太稳定、对自己要求又比较高,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即可诱发抑郁的产生。从年龄结构来说,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很多抑郁症从青少年开始起病。青少年群体,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逆反心理、性别意识、同伴交往等往往导致情绪波动。成年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大,也会导致抑郁。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加上缺乏业余爱好、生活单调、子女不在身边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抑郁症呢?
对王纯主任来说,这自然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通过医生的经验以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再加上一些物理检查、心理测验的评估等,可以综合判定一个人是否抑郁。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判定自己或他人是否抑郁却有些困难。有些人感到头痛、胸闷、失眠,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得了别的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很难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得了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缺乏、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失眠等,都是抑郁症的表现。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情会有起伏,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情绪一直低落,并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就需要考虑接受专业医生的帮助。
如果一个人突然变得很反常,也应该引起家人和朋友的注意。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本来是非常外向的,但是突然不怎么说话了,也不愿意见人;又或者一个人平时大大咧咧的,现在对一点小事都患得患失,想不开,这些都可能是抑郁出现的征兆。
活出自己本身的样子
那么,青少年朋友该如何做到健康心态呢?
王纯主任的建议是:恰当认识自己,活出自己本身的样子。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但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班长,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审视自己并接纳自己,不管自己是什么样,都不要自暴自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做最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
另外,在目标的设置上,王纯主任也有一些建议。她说,目标的设置上,太高了,达不到,容易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或者悲观情绪;目标设置得太低,现在是没什么压力了,但是事后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也许又会被后悔的情绪笼罩,也对长期的心理成长不利。最好的目标是比现在的水平略高一点,经过自己的一些努力可以达到,这样压力不大,又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