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甲卷选考阅读题试题分析
2015-05-11余闻
余闻
第三大题
阅读文本《鞋》是刘庆邦的一篇短篇小说。刘庆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鞋》是刘庆邦描写农村生活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获鲁迅文学奖。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青年守明为未婚夫做鞋子的故事,在极其平淡却又极其细腻的描写中,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少女形象。小说构思精巧,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各种小说技巧的运用极为纯熟,尤其是小说最后用一个写实的“后记”结尾,将一个封闭的文本变为开放的结构,有着非常独到的创新性,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好评。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以这篇小说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由于原文篇幅较长,为适应考试需求,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试卷选用这篇小说时作了删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参考答案】C、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往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本题的设计上,多是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由于整个试卷中,理解能力的考查已在多处出现,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鉴赏能力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的能力。因此,2014年本试题的设计稍有变化,不再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而主要从所选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A项是对小说叙述艺术的分析与鉴赏。好的小说特别注重从人物细微的言行中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这篇小说就非常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心灵奥秘。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她为何叹气?为何鼻子酸酸的?虽然小说没有告诉读者,但读者却完全可以体会出来。尽管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但当爱情在突然间到来时,还是不能及时地适应身份与角色的转变。由于对未来生活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对“那个人”可能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命运没有把握,所以心里不免有些惴惴不安,但她又无法对人诉说,因此只能暗暗叹气,鼻子也酸酸的,也就很自然了。因此,A项是正确项。但是由于选项中没有把守明微妙心理的具体内容指出来,A选项的分析与鉴赏不到位,所以给2分。
B项是对人物刻画手法的分析与鉴赏。对比手法虽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但在这篇小说中,对比手法并不明显。母亲不是一个与守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她收彩礼,只是遵从当地习俗,不是因为她贪财。她在女儿与未婚夫约会时跟在后面,是出于保护与关心女儿的目的,并不是监视女儿的约会。因此,母亲与守明之问,不是一种正反对比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与照应的关系。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短篇小说由于故事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情节的处理非常重要。刘庆邦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出不平常的效果,给人以惊奇之感。《鞋》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守明往回走时,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她母亲。这段描写确实很有匠心。这一情节的出现,一扫前面叙述的平淡,让读者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但又不生硬,因为这一情节虽在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这个时候,出来保护女儿的当然是母亲。小说的这段描写,不仅有助于情节从平淡到惊奇的转变,给人以阅读上的喜悦,从人物上来说,也有助于人物心理的深度发掘。虽然这一情节的处理只体现在一个小的局部,但它对整个小说情节产生了由平淡到不平常的效果,且对人物的心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具有整体意义上的作用。所以,C项是第一选项,得3分。
D项是对小说地方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成功的小说,尤其是乡土小说,都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因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助于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鞋》这篇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庆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着鲜明的豫东特色的乡村世界。凸显地方特色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当地生动独特的语言。《鞋》的语言很有特点,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虽然不是方言,但都带有豫东特有的地方色彩。因此,D项中说“小说地方特色鲜明”是正确的,但接下来举的例子就不对了。“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的确很有特点,但是它们显然不是日常生活语言,也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更没有在小说中大量使用,当然也就不会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说,D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E项是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细节描写是小说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人物的性格常常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刘庆邦的小说就非常注重细节描写,《鞋》中的人物性格,大多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守明的未婚夫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只有与守明约会的时候,对他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比如他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分手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等。这些细节描写,虽然不多,却从中看到了这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比如比较大胆、主动,但有些大大咧咧,对女人的心思不太在意。但说他那个时候就有了现代意识,则是不准确的。因此,E项的分析与鉴赏虽有道理,但不准确,可以酌情给1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把握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认识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从故事层面上来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社会内容的发掘。鞋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东西,同时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也成了一种有意味的符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常常会用鞋作为双方的定情物,表达彼此的感情,做鞋、送鞋成了一种规矩或习俗。虽然这种习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了,但“鞋”却凝聚了那个独特时代的生活气息,成为过来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特殊年代的生活。
其次,从结构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处理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毕竟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有限,不可能进行更多“节外生枝”的描写,但是一些必须交代的故事,却可以在做鞋的过程中自然地叙述出来。比如守明与未婚夫的初识,就是通过守明做鞋时的心理活动勾勒出来的,而决定着她与未婚夫命运的约会,也是通过送鞋时的不同表现,隐约体现出来的。所以说,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再次,从人物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守明的形象,尤其是她的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主要是通过鞋表现出来的。鞋,是爱情的象征物,守明爱与渴望被爱的感情,正是在做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从她做鞋初期“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的表情变化,到做鞋期间令人心跳火热的“瞎想”,再到送鞋时未婚夫坚持不试鞋时的希望,可以说,守明做鞋的过程,就是她情感发展的过程。还可以说,守明做鞋的过程正是守明形象逐渐形成并立体化的过程。因此,以鞋为中心,有助于守明形象的塑造,特别是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二问: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当从她的品性上去品评分析。所谓品性,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从品性上看,守明作为一个农村女性,为人朴实、善良、柔顺,比如她在为未婚夫做鞋时,因为怕他“脚大走四方”,就想“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但最后做鞋时还是照着鞋样做了。送鞋给未婚夫时,尽管她很想让他试穿一下,但他坚持不试,她也就算了。这些都说明她品性朴实、善良而又温柔。同时,她又有着传统的美德。一旦喜欢上了自己喜欢的人,就把全部的爱与感情寄托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可以说守明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那么,小说中的守明有着什么样的心态?从整个小说来说,守明的心理状态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比如,守明一个人时打开那个人家送来的彩礼,“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她是多么幸福啊!后来在做鞋时的“瞎想”,更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但是,小说的精彩处不仅表现在对守明“瞎想”的细腻描写,更表现在对守明更为隐秘的心态的揭示。虽然守明对美好爱情与幸福非常向往,但她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村女性,渴望着爱,更渴望被人爱,但她又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内心深处也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在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以及后来做鞋时别出心裁地想做一双小鞋,送鞋时计划的落空等等,都是她这种不安心理的微妙表现。应当说,对守明心态的这种细腻描写,是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基于小说文本的独特性而提出的。小说结束部分有一个“后记”,这个“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呢,还是作者在完成小说之后而附于后面的“创作说明”?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文学的知识,以及对这篇作品理解的程度进行回答,其探究的意味是明显的。
观点一认为,“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理由有三。第一,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小说形式上来说,“后记”出现之前,小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小说,如果加上“后记”,反而破坏了小说的结构。其次,从一般的小说文体上来说,作家在写完作品后再写一个“后记”很正常,但几乎没有人将这个“后记”也作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个“后记”应当是另外的一个内容,只起写作说明的作用,不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从内容上来说,它的确表现出了对温馨的乡土生活的脉脉深情。尽管当时的中国农村比较贫穷,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但是小说中的守明一家的生活却很温馨,尤其是处于恋爱期的守明,由于有了爱,她变得多情、善良、美丽,让她有了生活的希望与幸福的感觉,世界变得美好了。但是,如果“后记”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一切将被破坏与颠覆,显然,这不是小说作者的目的。因此,“后记”无法与小说融为一体,它只能是一篇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小说,但却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从小说的描写看,守明与未婚夫未来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未婚夫离开农村以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守明的爱发生了变化,还未及组成幸福家庭,他们就分手了。也许守明的未婚夫忠于爱情,对守明不离不弃,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是,如果“后记”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后记”中的“我”与正文中守明的未婚夫就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我”的悔婚也就成为小说中的一种事实,读者就会认定小说中的守明被抛弃了,这其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认为,“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理由有三。第一,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说在形式上都比较完整,自成格局,但受后现代影响的一些小说却常常打破常规,设计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形式,《鞋》就有这样的特点。第二,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一般认为,这篇小说是作者进入城市之后,对曾经有过的乡土生活深情回望与诗性想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是有局限的。事实上,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对过去的乡村深情回望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已过去,现实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严峻。“后记”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人们的田园旧梦,让人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温馨的记忆中而忘却了更为残酷的生活现实。这使得小说更深刻、更有思想力度。第三,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后记”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自己对“定亲”的“背叛”,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自审意识。虽然“我”对没有充分爱情却有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定亲”的背叛,对于女性对象是一种伤害,但从现代的、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或许还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这是因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2014年继续沿用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命题思路,其意义在于:不仅可以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也使高考更加贴近、适应当今人们的阅读实际;也为未来考查在多个领域及现实生活中选材、增加多种信息呈现形式,为能力素质考查提供情境等改革措施进行测试。
本大题取材于沈其益、吴中伦、欧世璜等著的《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一书,主要是邓庄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邓叔群的自述。为了命题的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同时增加了两条“相关链接”,一是《辞海》第六版对邓叔群介绍的节选,二是邓叔群谈外祖母对他影响的文字。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人。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科学报国强国,在真菌分类学、植物病理学、农林教育等领域,都曾做出巨大贡献。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文革”中,由于受其胞弟邓拓的牵连而被迫害致死,后被平反昭雪。根据测试的需要,我们选择了传主海外留学、真菌学研究、林学研究,以及为国分忧等最为人称道的若干片断,以突出他爱国科学家的风采。
传记作品之所以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就在于传主身上洋溢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当代青年,就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为人,自觉把个人志趣与国计民生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选邓叔群传记作为阅读内容,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无疑也有利于引导、激励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实现青春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z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E项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容易形成套路,所以从2013年开始,本题命题思路作了调整,2014年仍沿用这一命题思路,即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本题要求选出最除当的两项。先看A项,原文第一段指出,“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A项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与原文有出入,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所以A项只能给1分。
关于B项,原文第一段说:“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当即回国。”可见,导师惠凑只是向岭南大学推荐了邓叔群,但建议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再回去,并没有要他“当即回国”,B项说“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与原文意思有很大出入,所以选B项不得分。
再看C项,从原文第二段看,“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对他“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的正确概括。这一段最后说“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说明邓叔群“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由此可见,C项的分析概括是恰当的,因此是正确选项,给3分。
再看D项,“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是从原文第三段中“抗战开始不久……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等信息中分析概括出来的。因为较选项,原文的信息更明显,因此选D项者给2分。
最后看E项,原文第四段最后,“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而E项的分析概括“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显然是颠倒了“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与“提出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二者的因果关系,即把期望实现的当成已经实现的,在逻辑推理上犯了“变或然为已然”的错误,所以E项是错误选项,不给分。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针对“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这一选择,“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其“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五段,也与“相关链接”②有关。原文中“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以及“相关链接”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显然,这些信息的提炼、概括,已经点明了他作出这一选择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在国家需要时,能够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这是邓叔群不同于常人之处,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关此题的答案信息,既见于原文最后一段,也散见于传记其他段落,这就需要考生真正读懂材料内容,把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第(4)题是要求分析邓叔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本题就要尽量回避他作为“科学家”的内容,原文第一段中“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第五段中“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以及第四段中“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等,都表现了他“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可贵品质。以上这些内容,考生具体写法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语文试卷的探究题,一是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二是出现在作文题中,作文实际上也体现一种探究过程。经过多年来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也在不断探索、逐步发展完善之中。往年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要么是就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或多个方面作答;要么是在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作答;要么是在所给的四点中,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8分。我们认为,高考试卷中探究题的命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具体文本材料,二要根据试题本身的考查指向,不宜机械地套用某一种固定模式。
本题就邓叔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要回答此题,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答案共有四个要点,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是基于原文第二段的概括,这是邓叔群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也是他科学报国的突出表现,所以应该放在最醒目的位置;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是对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则是对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这些信息充分说明,邓叔群是一位爱国科学家。
本题“参考答案”提出的四个要点,不是唯一答案,所以“评分参考”提出“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允许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