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份女性乳头溢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2015-05-10桂勇廖朝青黄俐华
桂勇,廖朝青,黄俐华
(新余市中医院;1、检验科;2、乳腺病科;3、药剂科,江西 新余338025)
为探讨乳头溢液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我们随机采取158份女性乳头溢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旨在调查乳头溢液是否合并了细菌感染或是否因细菌感染引起乳头溢液,为女性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余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本院乳腺病科收治的门诊与住院,共132例乳头溢液女性患者。年龄20~72岁,
其中26例患者双侧乳头有溢液,106例患者仅单侧乳头有溢液,共采集158份标本送检。
1.1.2 仪器与试剂 使用合肥恒星公司生产的HX-21型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及配套的板条。培养基为郑州安图公司产品,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购自温州康泰公司。
1.2 方法 采用无菌操作法收集患者患侧的乳头溢液标本,分别接种血琼脂平板、中国兰平板、沙保罗平板,放入37℃温箱培养,18~24h后对生长出的菌落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在送检的158份溢液标本中共分离出140株细菌,均为葡萄球菌,总阳性率为88.61%。见表1。
表1 乳头溢液细菌培养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的140株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在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株(50%);在13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66株(48.53%)。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
3 讨论
乳头溢液是不同性质的异常分泌液体由乳腺导管排出,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乳头溢液常为单侧性,亦可两侧同时发生。乳头溢液有真性溢液及假性溢液两种。真性溢液是指非妊娠、非哺乳期乳头自然溢液,假性溢液是指乳头浅表糜烂或乳瘘的渗液。真性乳头溢液的病因可因血友病、紫癜病、内分泌失调、导管本身病变及乳腺内病变如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炎、乳腺导管内癌等所引起,且占全部乳头溢液80%以上。造成乳头溢液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乳腺的大导管系统受到不同病变的侵犯,而产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现象,或者恶性肿瘤侵犯大导管而产生上述的病理改变[1-3]。乳头溢液溢出的部位和性状,对推断疾病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常通过溢液细胞学、乳管造影、B超、钼靶、乳管镜等检查判断溢液和乳腺病变的性质[4-
表2 140株葡萄球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6]。
本文对乳头溢液进行细菌培养,旨在探讨细菌感染与乳头溢液的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送检的乳头溢液标本中培养出细菌的阳性率高达88.61%,全部是葡萄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7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86%,其它葡萄球菌占24.28。有研究表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逐渐成为乳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本实验的结果与既往的研究报告基本相符[7-12]。结果表明:与乳头溢液细菌感染高度相关的是葡萄球菌,引起感染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据刘双格的研究报告:正常人乳头乳晕处可见多种细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肠球菌、真菌等。正常乳腺内可无细菌或少量细菌[13]。本研究对乳头及周围皮肤消毒较为彻底,且取材方法可靠,培养结果可基本排除乳头皮肤细菌对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选用22种抗菌药物对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从表2可以看出,分离出的所有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耐药。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抗菌活性差,耐药率分别达到了50%~100%、90.20% ~100% 、76.47% ~100% 、88.24% ~100% 、84.31%~100%,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选择这些抗菌药物应慎重。莫西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替考拉宁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较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的耐药率低,因此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1]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327.
[2]陈文彬,王友赤.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7-109.
[3]魏卫卫,张国锋.病理性乳头溢液诊疗现状[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3,2(1):49-51.
[4]赵远,肖秀娣,陈培勤,等.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3):387-388.
[5]吴斌.乳头溢液诊断治疗新进展[J].临床医学,2012,32(12):108-110.
[6]姜军,贺青卿.乳头溢液的病因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2):70-72.
[7]仲康,王亚男,乔悦,等.女性乳腺炎患者脓液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713-2714.
[8]白山.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5):148-149.
[9]顾萍.89例乳头溢液患者临床体会[J].医学信息,2010,5(5):1172-1173.
[10]闫智清,马祥君,何湘萍,等.乳头溢液的乳房外部原因[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6):446-448.
[11]李瑞香,郭巨江,廖洪叶,等.哺乳期乳腺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3C):11-12.
[12]张英丽,顾奕琦,续哲莉,等.200例乳导管灌洗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4):599-600.
[13]刘双格,续哲莉.乳腺导管内正常菌群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8):2075-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