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

2015-05-09李芳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天工赏石人工

摘  要:石不能言最可人, 天工的机巧造就了石的不可捉摸,赏石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园林以及工艺。本文未从元代特有的工艺美术入手,而是另辟蹊径,探寻赏石这一中国传统审美喜好,与元代工艺藕断丝连的脉络。

关键词:赏石;天工;人工

作者简介:李芳(1985.11-),女,满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艺设计。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唐代李瑞诗中有云:“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僵硬的石头在中国人看来,是天地灵气所聚,历经造化鬼斧神工雕刻,凝聚了无限的生命力。中国人好石,喜欢收集各种怪石遗物,如果说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园林以及工艺,那这种艺术就是赏石。

在历代御苑峰石中,宋徽宗通过“花石纲”敛聚奇石,堪称御苑奇石之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元代蒙古族并无对赏石的特殊喜好,赏石艺术没有因为上流社会的不甚喜好而消失殆尽。元朝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汉族士子的地位跌至谷底,隐居在城市、乡村、山林之中,以研究传承文化为喜好,寄情于艺术为乐事,将赏石文化得以延续。赏石这门艺术另辟蹊径,促进了元代工艺美术更多元化发展。

一、赏石与天工

1、 瘦石嶙峋

元代孔齐著《至正直记》中有云:“看灵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绉、曰透。瘦者峰之锐且透也。”[1]赏石重瘦,强调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情怀,瘦与肥相对,肥容易流于俗腻,瘦是炯炯独立,幽淡平宁的。一拳赏石能诠释出南宋遗民心灵最复杂的写照,望着瘦石独立不羁,这般从容洒脱之情油然而生,一块石头,告诉人们生命本来的真实,不被塑造,天然若成的情怀。

2、顽石点头

前人有云,“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中国人爱顽石就是这种历经磨难而不改的本性,爱的是它不被驯服的野性。计成有言:“片山块石,似有野致”。一拳顽石,疏野、顽野,在冷硬倔强中裹着一个不被浸染的世界。

3、 奇峰怪石

香港苏富比曾拍卖的一件五代遗物——玄芝岫黑灵璧石,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奇石妙品。此件奇石通体黝黑,如老树之根,孔穴布满纵横杂陈的石表,黝黑一团,形状堪奇。怪与正常相对,我们常将一些不合规则的东西称之为怪,怪石脱略常规,颠覆常理性。赏石这种颠覆凡常的观念体现了以物为量,以天地为秩序的秩序。

4、归真返璞

《素园石谱》中曾载:“片石何状,天然自若,鳞鳞苍窝,背潜蛟鳄……太湖凝精,示我以朴,我思古人,真风眇邈。”[2]中国人爱石,不是爱它表面的形式感,而是寄托一种精神追求,过分的功利追求只会丧失真性,依附于生存是一种虚假,过分的雕饰只会背离原初的真实。

二、赏石与人工

人们好石,是用这些不加雕琢,不符合审美规范的石来体现:美的创造应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活动,衡量美的关键在于天趣。从元代的绘画到工艺美术都可见人们对于奇石的喜好之情。

1、石之深中

元代陶瓷装饰历史故事题材极为丰富,装饰画面小中见大。如《萧何夜下追韩信》梅瓶,通体绘有层次多样的青花纹饰,腹部画面突出,萧何策马飞奔时的焦虑与韩信河边观望时的踌躇徘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空白处错落有致的山石更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2、 石之苍秀

中国人视天地大自然为生命之源,石似有灵,空洞的孔穴仿佛是在空明之中生命间彼摄相因。元代缂丝珍品《东方朔偷桃图》内容取材于东方朔偷桃的典故,画面中人物胡须和衣裾飘逸流动,显出疾走的动态美,东方朔偷桃得手后的神情刻画的惟妙惟肖,画面上方祥云缭绕,累累仙桃若隐若现,下方配有灵芝和山石这一灵物,谐音寓意灵仙祝寿。灵石跃于图中虽不是画面主体,仅起到呼应衬托的作用,但空灵的轮廓,大有飞舞变幻之态,似梦非真。

3、 石之清拙

园中之石掩映在山林之间,亭台之畔,石成为了生命对象,元代工艺美术中奇石总是出现在作品一角,配以人物花鸟。元代剔红曳杖观瀑图漆盒,画面中人物观望太湖石上倾泻而下瀑布,石中孔穴深浅不一,给画面增添了不少灵动气息,在亭台之畔,呼之以瀑布倾泻的雾水微花,应之以轻风,隐约朦胧,默默相对之时,有种难以言表的美。石的未经雕琢,以开放的状态等待等待人们用诗意的心灵将其润浥。

三、天工造物

元代的多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赏石文化没有因其外界的阻挠而割断人们的传习,它像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对自然万物的原态执着,对天工赐予的珍视,更值得我们深层思考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

我们曾把对工艺的研究着重精力在造型、工艺、装饰上,其实从更深层次的对中国人审美文化的研究更值得我们思考。中国人爱石,不是喜好它表面的形式感,而是寄寓着一种顺应自然的天趣,超越美丑之分的精神追求。《天工开物》开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赏石正是对中国传统工艺造物思想的诠释,“物自天生,工开于人”。将人的智慧、创造与机巧置于“天”之下,“巧夺天工”几近乎于大自然的造化。材料的属性决定着器物的属性,工艺制作者对材料的认识牵扯到人对自然物性的理解,形成一种与自然观内在贯通的工艺观。工艺作为一种造物活动,它向上通向天工,向下落实为人工,材料的自然属性通过人的工艺实践实现交汇,这种交汇使得工艺成为人的自然物性观或是物性向人性的过度形式。

参考文献:

[1][元] 孔齐 《至正直记》卷三

[2]据[明] 林有鳞《素园石谱》卷引

猜你喜欢

天工赏石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强国工匠”朱小坤 率队成就大“天工”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2016 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 部分获奖作品选登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