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符号学看《芙蓉镇》
2015-05-09姚嫱
姚嫱
摘 要:符号学就是研究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释义过程的学说。透过符号学来阐释文本时,符号学就像一个方法论对文本加以剖析,从而更好地将文本的原貌呈现出来。在下文中,笔者将借助符号学中的“隐指作者”、“转述语”、“主体冲突”对古华的《芙蓉镇》进行阐释。
关键词:《芙蓉镇》;转述语;主体冲突;隐指作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28-01
《芙蓉镇》勾勒了一卷当代农村风俗画,谱写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生活之歌。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坐落于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时间从解放后到文革结束。
整部小说正如作者所言是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严峻是那几十年中人与人相斗嘴中遭到迫害受到损伤的世间正态,称之为牧歌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因果善恶报应之说,该恢复的人都回归到自己的本位,小镇也同样回到了自己的平静之中。
在《芙蓉镇》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他们其实都是符号学中所说的“符号”,因为他们都传达出了与主旨相关联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全过程的符号,是纯符号,它们是语言构成的,是纯粹用来传达意义的,不可能具备实用功能。[1]在《芙蓉镇》近16万字的描述都是用语言堆积起来的,纯粹表达作者意图的符号,同时这些符号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创作。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作者是一個在幕布后面看着事情并且操作着事情发展的全知全能的人,书中的一切符号都成了作者表达意义的棋子。
一篇小说应当说是叙述者讲给叙述接收者听的,作者只是在想象中“偷偷地”记下叙述者的话,而读者由于某种机缘读到这记录。[2]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成了小说叙述中的局外人,他所发挥的作用只是一个速记员的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有:胡玉音、李国香、秦书田、谷燕山等等。同时他们在充当叙述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成为了叙述接收者,他们说着自己的故事也听着别人的故事,在芙蓉镇这样一个作者创作的地方他们在里面互相说着自己的故事,用语言用行为。
下面我们看一个比较普遍的例子:
有天晚上,全镇供销、购粮系统联合召开党员会,传达中央文件。镇上那时候还没有发电,会场上吊着一盏时明时灭像得了哮喘病似的煤气灯。女经理等候在黑洞洞的楼梯口。粮站主任进来时,她自自然然地挨过身子去:“老谷呀,慢点走这楼梯口黑得像棺材,你做点好事牵着我的手!”粮站主任没介意,伸过手臂去让女经理拉住,也就是类似大口岸地方那种男女“吊膀子”的款式。谁知女经理得寸进尺,“吊膀子”还嫌不足,竟然这个身子贴了上来。粮站主任口里喷出酒气,女经理身上喷出香气。反正黑咕隆冬的木板楼梯上,谁也看不清谁。“你呀,又喝了?嘻嘻嘻,酒臭!”女经理又疼又怨像个老交情。“你怎么像一根藤一样地缠着我呀?来人了,还不赶快松开?”粮站主任真像课树,全无知觉。气得女经理恨恨地在他的脖子上掐了一把:“老东西!不懂味,不知趣!送到口边的菜都不吃?”粮站主任竟反唇相讥:“女经理可不要听错了行情,估错了价,我懂酒味,不知你趣!”天啊,这算什么话?没的恶心!好在已经来到了会场门口,两人都住了口。彼此冷面冷心,各人有各人的尊严。进了会场各找各的地方坐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3]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谷燕山和女经理同时充当了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作为叙述者,他们通过对话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作为被叙述者,他们被一个潜在的作者所叙述。同时,还有一个隐指作者在发挥作用。这个隐指作者借用一个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出了两个被叙述者的心理。隐指作者在这里就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矛冲突——“转述语中的主体冲突”。
所谓转述语即叙述中引用人物的话,既然整个叙述文本可以被视为作者引用叙述者的话,叙述中的引用,就是引用的引用,是双重引用。[4]前面所举的例子,谷燕山和女经理直接的对话就是双重引用,是转述语。在叙述的转述语中看到三层主体的介入,发送叙述信息的主体——作者,被叙述出来的信息中的主体——人物,被叙述出来的叙述行为的主体——叙述者。[5]利用上面的例子套用一下就是,发送信息的主体是作者古华,他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站在全知全能的视角上发出叙述的信息,而谷燕山和女经理就成了被叙述出来的信息中的主体,也就是小说叙述中的人物,故事人物。此时的叙述者叙述出了谷燕山和女经理言语之外的外部环境,两个人的心里,两个人的表情神态,也就符合了叙述者这一概念,同时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叙述者不同于我们在前面说的谷燕山和女经理,这里应该是我们所说的隐指作者,这也就验证了我们前面说的隐指作者与叙述者有重合之处。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P147
[2]赵毅衡: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P205
[3]古华:芙蓉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11月第一版,P10-11
[4]赵毅衡: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P218
[5]赵毅衡: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