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伴随文本

2015-05-09齐维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符号学

齐维

摘  要:《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的父子亲情互动节目,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本文旨在通过《爸爸去哪儿》这一电视节目,结合符号学视域下的伴随文本理论,以该节目播出之后所产生的各类伴随文本为例,从一种更客观、全面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文化现象。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符号学;伴随文本;文本链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

《爸爸去哪儿》作为湖南卫视2013年重磅推出的年度热门节目,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和好评率。国内各大卫视相继推出亲子互动类型的节目,掀起了一股“爸爸热”的风潮。《爸爸去哪儿》的风靡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尤其是星娃儿们的走红,完全超越了老爸们的人气,有关注就有争论,有名气就有八卦,《爸爸去哪儿》自然不能免俗,关于这一节目的评论铺天盖地而来,褒贬不一。

一、深层伴随文本:《爸爸去哪儿》的社会意义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将不同行业的明星还原到爸爸的角色,煞費苦心安排每个爸爸与孩子进行三天两晚的乡村体验,由爸爸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组设置一系列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通过每位爸爸与孩子的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任务。从第一期开始,每位明星爸爸就将自己十分隐私的一面暴露在摄像机镜头之下,做饭、抓鱼、挖藕、买菜、泡奶粉、为孩子洗脚等等,从第一期每个老爸都搞不定的做饭,到最后一期几乎每个老爸都能做上一两个拿手的饭菜,不得不说是一种成功,在这种沟通交流中与子女所建构的关系远远大于一个玩具、一身漂亮衣服的所带给孩子的喜悦。

星二代因为家境的优越往往娇生惯养,而《爸爸去哪儿》给了小孩子们一个成长的机会。条件艰苦的农村住宿条件,不可口的饭菜使得每个小朋友在第一期节目中都哭闹了起来。然而,孩子们在远离了父母的情境下,却展现了另外一番模样。对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分外有礼貌,和摄像师分享自己的食物,对同龄小伙伴的关心与照顾,小小年纪的孩子们展现了让大人十分惊喜的一面。

《爸爸去哪儿》带给孩子大人的成长都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受益的不仅仅是电视中的那些人,电视之外的爸爸们如果多花一些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可能是这个节目最大的成功。

二、链文本:“换爸爸”引发的思考

作为一档老少咸宜的电视节目,节目组自然要结合自己的受众考虑所播出的内容,而《爸爸去哪儿》播出的“换爸爸”一集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一期的大致内容是要求五组爸爸互相交换自己的孩子,努力当好别人的临时“爸爸”。从坐车出发、挑选住宿地、午睡、挖泥鳅、共同制作晚饭这段时间内进行“换爸爸”的游戏。这次事件最大的争论在于安排两个女童和不熟悉的“爸爸”住,田亮的女儿田雨橙一开始就哭闹不已,而KIMI也是一开始就对郭涛爸爸不理不睬。节目中,王诗龄多次问“什么时候换回爸爸”、“为什么要换爸爸”,小男孩KIMI在“新爸爸”郭涛那里,也是偷偷抹眼泪。镜头将孩子们的抗拒与大人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引发了观众对于节目的质疑。

有网友认为,安排女孩和成年男子一起住,“很别扭”。相关儿童专家则指出,孩子从四岁开始就有性别意识,“换爸爸”的做法给孩子输入了混乱的信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面对网友们的质疑与炮轰,节目组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但是同时将矛头再次指向网友,认为孩子和其他爸爸住在一起不合适,那是把孩子成人化了。

其中争论的背后隐藏的是每个粉丝对于自己偶像的无条件支持。在《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中,爸爸们的粉丝自然众多,而小朋友们也因为这一节目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换爸爸”的争论不在于这一事件,而在于事件之后的粉丝之战。

三、后文本:《爸爸去哪儿》大电影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一经上映,便获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仅在春节档七天假期里就取得了4.67亿票房,创下了春节档七天2D电影单片票房新纪录,成为票房黑马。电影《爸爸去哪儿》实际上是电视内容的一个延续,还是以拍摄真人秀为前提,贯穿的核心主线还是“完成任务”:五个明星家庭接到一个神秘的邀请,在原始丛林和野生动物们一起完成神秘的任务。《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源于电视节目积攒的超高人气,电影拍摄地选在野生动物园也是一大亮点,孩子们与动物的互动,为电影增彩不少。另外,电影的上映档期安排在大年初一,各家亲朋团聚之时,也是制胜的关键因素。长辈们带上自己的孩子走进影院,共同欣赏这部年度贺礼。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并不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很多地方都不够成熟。这部类似于真人秀的电影,没有剧本,只有即兴的表演,电影拍摄难度很大,看起来也有些不伦不类,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对于电影的定义。然而,大部分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孩子们的单纯打动着每一个成年人,爸爸与孩子的朝夕相处让我们反思当代家长只顾事业忽视孩子的普遍状态,这种反思既是人性本真的呼唤,也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毅衡:《“全文本”与普遍隐含作者》,《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刘小波、樊冬艳:《符号学视域下<中国好声音>之文化现象解读》,《四川戏剧》,2013年第6期。

[3]赵毅衡:《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符号学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用马斯洛理论简析《爸爸去哪儿》萌娃的行为
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
电视剧《走西口》的符号学意义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