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
2015-05-09王怡杰
摘 要:马思聪,是广东海丰地方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高地位。很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发展。马思聪少年时曾学过一些中国乐器的演奏,会奏粤曲和广东音乐。在法国学习作曲时,一边严格地学习传统技法,一边从感性上直接受印象主意风格影响,一边又非常欣赏拉威尔的“法国风”,这是他音乐创作上民族倾向的萌芽。本文将介绍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并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思乡曲》的介绍和分析来看他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民族音乐
作者简介:王怡杰(1990-),女,回族,籍贯:河南鹤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键盘演奏技术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
一、音乐创作成就
马思聪于1923年赴法留学,后入南锡音乐学院学习西洋乐器小提琴,在1930年再度留学法国,师从毕能蓬学习音乐作曲方面的内容,在1932年的时候,学成归来的马思聪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院校,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在1935年,他在北平进行个人的独奏音乐会,取得很大的反响,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小提琴音乐。他演奏《G大调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些新鲜的音乐事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和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像一阵春风吹来。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思聪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多年来,在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上面仍是沿着马思聪的思路。马思聪的音乐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具有领导指引的作用。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高超的技艺谱写了大量精致优美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无疑是开创了中国西方音乐的先河。为我国新型器乐创作领域开创了丰富多彩的一代小提琴民族乐风。马思聪是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按照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早期是抗战之前的创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家汪毓和先生指出:“ 当时国内老一辈的、比较全面的知名作曲家中, 还没有像马思聪那样在如此广阔的领域作出如此突出的贡献,并且从未以之计较高酬、低酬、无酬, 此事不影响对写作之热忱。”[1]
抗日战争时期小提琴作品:《秋收舞曲》(又名《跳神》,1944年)等。这些作品,尤其是《内蒙组曲》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不但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经典之作。40年代前期在苏联创作的《红麦子》小提琴作品如《第二回旋曲》(1950)、《山歌》(1953)、《春天舞曲》(1953)、《新疆狂想曲》(1954)等,作品中洋溢着一种欢乐、欣喜的情绪和清新的气息。还写了一些钢琴作品,如《三首舞曲》(1950年,由《鼓舞》、《杯舞》和《巾舞》组成)、《粤曲三首》(1953)等。歌曲体裁方面,1954年完成了组曲《山林之歌》,1959年写了《第二交响曲》,1960年完成了《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代表了建国初期音乐创作的重要成就。[2]
二、《思乡曲》的艺术构思及乐曲分析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在纷乱的战火中,马思聪携妻带女四处漂泊。也正是从那时起,马思聪创作出了各种体裁形式多样风格的音乐,多姿多彩的作品也随着他的思想流动出来。《思乡曲》的问世便是马思聪那时创作的经典之作,它是作品《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思乡曲》的创作也使马思聪进入了用民歌创作的新途,正式步入了民族风格的行列。
(一)民族性的旋律音调及其发展手法
《思乡曲》的主题旋律是借用与绥远地区的一首民间歌曲类型:歌曲叫做《城墙上跑马》,又被大家称为“爬山歌”或“小曲儿”,是带有一些凄凉幽怨愤怒的歌曲风格,这首歌曲具体就是反映在过去的旧社会人民为了生计在外漂泊离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歌词这样唱到:“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起咱们的包头,哎哟我就泪蛋蛋的流。”马思聪就是根据首民歌创作出《思乡曲》,也是音乐这首带有多种情愫的音乐成为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國际舞台的小提琴音乐曲,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小提琴作品。本身民歌的旋律质朴、优美,在用小提琴将这谱写在中低音区中,演奏出来,就好像是如歌似诉地为大家展现出来了一幅人们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马思聪几乎原封不动地挪用了民歌旋律作为整个乐章的主题。作品开始是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这些音符都像是呈波浪型线条下降,加上曲调上面的柔和的和旋色彩,使得整个的旋律色彩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而后从第十七小节开始,马思聪带着从民歌中捕捉到的那种意蕴扬扬洒洒地开始了独立的创作。作品中运用了转调的手法,旋律由d 商调转为E 宫调,因而把原本忧伤的民歌主题发展成具有欢快节奏特点的旋律, 充满了明亮喜悦的色彩。作曲家通过钢琴织体的变化、音区的提高及力度的变化,乐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二)民族化的和声写作技法
在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当中的旋律线条上基本由小提琴独奏来完成,所有的音乐都是音乐家表达情感的一种方,伴奏乐器在当中只是起烘托的作用。马思聪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民间歌曲作为素材、材料进行创作的。在他的创作中,一直致力于探索出具有中国音乐语言特色的音乐,更好的用音乐表达出具有中国人民传统民歌的曲调淳朴、真挚的风格。在他的作品当中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动力性不强,在和声音响上具有色彩性的描绘作用。这种和弦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欧洲传统三度叠置的功能性和声效果。
总之,马思聪配写的和声始终与民歌旋律的风格内涵相一致。他在创作织体上虽然没有摆脱西方音乐旋律一一和声的基本模式,却在和声的色彩与布局上慢慢发展开来,试图探索出一套独立的中国和声创作方法。这一愿望几乎成了马思聪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注释:
[1] 马思聪《致陈奇禄》. 载马思聪《居高声自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P66.
[2] 梁茂春. 《百年音乐之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P171—P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