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的融合
2015-05-09李昊辰
摘 要: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中外作品,多数旋律声部都由弦乐器演奏,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小提琴是音乐史上公认的重要弓弦乐器,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演奏技巧。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小提琴逐渐进入国人眼球,中国艺术家们随之进行了诸多对于小提琴中国民族化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外来文化先进成果加以吸收利用,中国小提琴成功的走上了民族化道路。在中国艺术家们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中,较为鲜明的便是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相融合。本文通过归纳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小提琴的民族化以及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的问题。
关键词:小提琴;民族化;中国戏曲音乐
作者简介:李昊辰,女(1994.02-),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本科生,音乐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
一、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的前提
小提琴产生于16世纪初,正值世界历史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得益于明末清初“海禁”政策的取消与恢复通商,大批西方传教士入华带来了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新鲜西方事物,其中小提琴艺术便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代表性产物。小提琴的中国民族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最初局限性非常大的仅供皇族消遣的娱乐活动,到鸦片战争后,优秀学生学成归国教授教学小提琴,并举办“讲习会”、“音乐会”及新式音乐社团,再到抗日解放时期音乐家们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创办了像“上海音乐馆”、延安“鲁艺音乐系”、“福建音专”、“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等音乐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1]。在此期间,更是出现了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奠基者——马思聪。
马思聪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并不只因他极高的音乐造诣,重要的是他在演奏过程中,发现中国极度缺乏优秀的小提琴曲目,因此立志以自己的力量弥补这一缺陷,由此开始了对于小提琴中国民族化的研究。马思聪所创作的《思乡曲》是20世纪的经典音乐之一,此曲运用悠扬而动人的曲调展现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西方乐器民族化推向一个新高潮。这也是马思聪对于小提琴中国民族化的实践成果。小提琴的中国民族化,是将西方古典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使小提琴音乐作品中蕴含有中国民族元素,具有民族特色。《思乡曲》就是马思聪立足于中国民族音调,对源自欧洲的创作技法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民族化”创新,对源自欧洲的小提琴演奏也作了相应显著的创新。[2]足以见得,马思聪所开创的小提琴作品中国化,将之后的小提琴艺术注入了一股清新独特的中国风格,通过小提琴与中华民族独有曲调的完美融合,出色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相融合的优秀典范。
由此可见,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的前提是小提琴的民族化。
二、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的过程
小提琴传入中国初期,其局限性造成它无法广泛传播,直至鸦片战争爆发,这件外来乐器才逐渐传入民间,并被民众周知。如果说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奠基者,将小提琴民族化;那么司徒梦岩可以说是将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洋为中用的人。参考史料可知小提琴与戏曲融合的艺术活动最早出现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司徒梦岩是用小提琴直接演奏广东民间戏曲和民间音乐的第一人,也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家和演奏家之一[3]。广东音乐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等。对于粤剧的演奏,司徒梦岩大胆巧妙地使用了滑音,这种手法在西洋音乐中极少出现甚至是禁止的,但是由于他的滑音演奏自然清新,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音乐听起来更为婉转妩媚,更体现出广东音乐独具一格的特色[4]。因此,可以说司徒梦岩对广东音乐和粤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早期的司徒梦岩是将小提琴用于了中国传统戏曲之中,而提及小提琴与戏曲,广为人知的还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此曲写作方法完全是按照西洋交响乐的曲式结构和配器原则,再加以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部分音乐元素,很好地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乐器融合在一起。例如展开部中加入了鼓板,变化运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的嚣板,在小提琴演奏方面,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5]《梁山伯与祝英台》几乎人人皆知,其曲调也是耳熟能详,然而众多小提琴协奏曲中《梁祝》广受人们青睐与热爱,其实与它的音乐元素有关。人们都会有故乡情结,也就说相较于外来物,带有浓厚本土气息的事物往往更能勾起人们的兴趣,使人們更易产生共鸣。所以当带有浓重越剧色彩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响起时,人们当然会倍感亲切与熟悉。《梁祝》完美结合了中国戏曲和西方曲式结构,是小提琴中国民族化探索道路上的里程碑。
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的相融合不只表现在小提琴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这一方面。所谓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也就是说小提琴这件音色独特的西方乐器要与我国传统音乐合为一体,并做到和谐恰当,这才是真正的融合。近些年来,随着小提琴在中国的普及,部分戏曲乐队开始尝试加入西洋管弦乐队,运用小提琴的独特音色使戏曲更具表现力。列举一例就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主人公杨子荣出场时所用的主要曲调,就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此处西洋乐器的浑厚音响将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6]。此外,再如现代眉户剧《迟开的玫瑰》,两位主人公思想有了差异,这时有一段二重唱。为了突出这种差异与不和谐,在这段二重唱中用了音色、风格迥然不同的二胡和小提琴,分别代表二人。二胡用中低音区,浑厚深沉,小提琴则用较高音音区,细腻柔和,把二人的心情贴切地表现了出来,使意境得以升华[7]。
小提琴融于中国戏曲音乐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想要这两者能够合作出更加优美动听的旋律,还是需要小提琴在中国民族化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在演奏上突出中国民族特色,这样才能使两者的结合更加合理融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戏曲音乐。
由此可见,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的过程是曲折而复杂的。
三、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的意义
上文提到故乡情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就如一杯陈年老酒一般,经历过历史沉淀的中国戏曲音乐才是大多数国人的喜好之所在。那么小提琴要想在中华大地这片土地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就是要联系群众,即联系中国传统音乐,甚至具体到联系中国戏曲音乐。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认识和对待音乐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因此,想要缩小这种差异,需要主动去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相融合,以此来实现中西方音乐文化共同发展。通过分析这种融合,其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小提琴融入百姓生活,融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成为民众能够欣赏的音乐,促进西方乐器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中国戏曲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情感更加丰满,传递更加细腻动人的视听感受,增强戏曲音乐的感染力。
2.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可塑性更高,拓宽了作曲者的创作道路,启发作曲者创作灵感。使中华传统民族音乐走出国门,步入世界舞台,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3.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西方乐器相融合,进行创新和发展,将中国戏曲音乐推向新高潮。
由此可见,小提琴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中西方的文化开始碰撞之时,明确我们本国文化,积极吸取利用外来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積极交流,不断创新,在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和传播我国音乐文化,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推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先进音乐文化相融合。
注释:
[1]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八.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04.06
[2]汪毓和:《汪毓和谈中国音乐》.十二.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奠基者马思聪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0.12
[3]胡斌:《小提琴在广东音乐及粤剧演奏中的使用——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个案分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
[4]郭蕾:《小提琴艺术与戏曲融合的历史回顾》.太原大学学报.2012
[5]宋民:《艺术欣赏教程》.背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郭蕾:《小提琴艺术与戏曲融合的历史回顾》.太原大学学报.2012
[7]范霁天:《西洋管弦乐队伴奏地方戏曲的实践初探》.《当代戏剧》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