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个人层面浅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幸福感

2015-05-09王茂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2期
关键词:幸福感

王茂娟

摘  要:美国黑人拉尔夫·埃里森创作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于1952年出版,一出版就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它再现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在美国白人主宰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也没有人承认他的存在的黑人青年,在新形势下努力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实现自我。他深受当时社会白人文化的影响,对白人的欺凌忍气吞声,最终发现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厂,在兄弟会还是哈莱姆街头,他的努力换来的都是别人对他的利用、控制和使唤。他看清社会的本质,摆脱了白人文化对他的束缚,回归到黑人传统,达到了他的幸福感。当一个人能真正看清自己并有所感悟时,他就能意识到以前所追求的都是不现实的,最后就能获得自由及精神上的解放——最终达到幸福感。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幸福感;个人层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第一阶段  积极面对世界,对新生活满盈信心

在中学毕业典礼上,主人公同其他几个美国黑人被蒙住眼睛相互殴打,伸手去抢被通了电的硬币,备受白人的欺凌。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遭受怎样的凌辱,他一心想着自己能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演说,他强忍着疼痛,把嘴上的粘血咽到肚子里,坚持着背诵完了稿子。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演讲题目竟然甚合白人的口味,因此当他知道自己获得了一份黑人大学的奖学金和一个黑色的公文包时,他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当他离开家乡去黑人大学上学时,他十分敬仰黑人大学院长布莱尔教授,被安排给来校观察的白人创始人诺顿开车,给他带来了极大地满足。主人公无意中让白人校董看到了当地的黑人居住区和金日酒家,结果作为惩罚,他被开除了学校。带着几封“举荐信”背井离乡来到北方,天真地以为从此踏上了一条能与奴隶命运脱节的北上之路。因为在黑人的眼中,这是一条能让他们获得自由的道路。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主人公在这种欺辱和欺骗下仍有幸福感?搏斗中主人公被白人蒙住双眼,处于一种被蒙蔽的境地,丧失了自我意识;结束演讲后,他获得一个用白纸裹着的、一个将装满决定黑人命运的重要文件的黑色公文包”,象征着白人早已规划好他们的未来了;备受尊敬的黑人校长布莱尔为了自己的地位,自称为“黑鬼”,(这是黑人种族被白人侮辱的称呼)体现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所谓的领袖代表都难免会受到美国白人文化的影响,因为这种文化早已开始腐蚀黑人的内心。

第二阶段  幸福的路上不总是一帆风顺,遭遇彷徨和苦闷

带着校长“好心的”举荐信来到北方寻找工作,结果每次都被拒绝了,直到最后终于知道这七封信的内容,他感到麻木和虚弱,这是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的滋味,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在油漆厂工作却遭遇意外被送到工厂医院,离开医院后遇到好心玛丽收留,在哈莱姆街头看到一对老年黑人夫妻被逐而挺身发表演说,被“兄弟会”吸收为他们的一员,重新以一个新名字、新姿态生活。他幻想这是他能实现自我,得到认可的一个新平台、新开始。然而,他逐渐发现“兄弟会”只不过是打着发展黑人事业的幌子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黑人兄弟克里夫顿的遇害更是让主人公幻想破灭,他躲进一间地下室开始了“冬眠”,最终成为了看不见的地下人。

美国黑人的生活境况注定他是一个看不見的人。即使努力去做“老实的黑人”、去争取在工厂里有一席之地,去加入“兄弟会”为黑人事业努力。所有他尝试过的身份——学生、工人、病人、兄弟会发言人等等,都没能使他成为一个看得见的人,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社会偏见的传统观念导致的。在这一阶段里主人公由无知、天真时的幸福过渡到强烈的与世隔绝、逃避现实感。这充分说明了幸福取决于自身和周围的环境。

第三阶段  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科学的认识现实与幸福的关系

当他躲进地下室后,他彻底醒悟,抛弃了以前一切虚假的东西——身份证明、虚假身份和公文包,认清了自己并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一个充满信心的自我。尽管对地面上的人来说他仍是看不见的,但他已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成长成一个成熟的,对自己有正确认识的人。正如萨特所言,“在丢掉一切抱负,接受永远超越本身的自由及其所有责任之后,人便能够得到真正的存在”(《美国文学思想背景》第539)主人公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不再是一具空壳,这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结语:

《看不见的人》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素材,通过有差异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美国黑人是如何在曲折坎坷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心里情感的三次变化分析,由一开始天真简单的幸福到迷失自我,失去信心,再到最后蛰居洞中发现自我。至此,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抛开一切外在的包袱,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在精神上超脱自然,然后以新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而活。

参考文献:

[1]魏丽丽 艾利森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D].甘肃:兰州大学. 2011

[2]王逢振 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J].外国文学研究. 1999(3)

[3]杨仁敬  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0

[4]李曼曼 马红梅 赵芳 看不见的人看得见的焦虑[J].宜宾学院学报2013(5)

猜你喜欢

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为了提升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四大举措提升职工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