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一梦”典故渊源探析
2015-05-09孙翊雯
孙翊雯
摘 要:“黄粱一梦”典故肇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最早见于南朝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焦湖庙祝》。其典形颇多,“黄粱一梦”典故内涵丰富,比喻淡薄荣华富贵精神,表明对功名富贵的鄙弃,嘲讽俗士对名利的争夺,叹惜人生总归虚无,阐明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后来也被当作虚幻的事情或比喻愿望的破灭。在当代社会,其现实意义十分丰富。
关键词:黄粱一梦;变体形式;使用情况;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2
一、“黄粱一梦”典故溯源
“黄粱一梦”典源为唐代沈既济所作《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黄粱梦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 403-444) 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焦湖庙祝》(或题《柏枕幻梦》):“宋世焦湖庙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企求。庙巫谓曰: ‘君欲好婚否?林曰: ‘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坼中,遂见朱楼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林怅然久之。”[1]
虽然这些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感悟人生如梦,但是文人士子毕竟通过虚幻的梦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追求功名财富的强烈愿望。
二、“黄粱一梦”典故释义
《枕中记》讲,唐时有卢生,在邯郸道上旅舍中遇道士吕翁,讲起自己困顿不得志之状。吕翁即给他一瓷枕,让他枕着睡觉,说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当时旅舍主人正在蒸黍作饭。卢生即枕枕睡去,梦中见自己娶妇,中进士,做官,升迁甚速,直至拜相,恩宠极盛。后被同僚陷害,被逮下狱,自刎获救。几年后又重新起用,封为国公,子孙满堂,富贵无比,八十岁后老死。卢生梦醒,见自己仍在旅舍中,吕翁在旁,主人蒸黍还未熟,一切如故,于是大悟。黄粱一梦,黄指黄色;粱,古代指品种特别好的谷子,即小米;美指美好,令人向往;梦指睡梦中梦到的幻境。顾名思义,一顿小米饭还没煮熟的时间,主人公享尽人间一切美好之事,醒来之后一看,不过是一场美好的梦。煮一锅小米饭的时间, 做了一场好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后以此典表现人生富贵荣华虚幻如梦寐; 也借指梦想破灭,欲望落空。
“黄粱美夢”描述的是一个美好的梦境,对中国梦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黄粱美梦”对人们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人们对梦认识的理性化,“黄粱美梦”对梦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弱,人们对其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并能从“黄粱美梦”中所产生的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升华到道家“无为”的至高境界的心境,化作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
三、“黄粱一梦”历代变体形式考察
(一)关于“黄粱一梦”的朝代流转形式
“黄粱一梦”这一典故形成之初,即在南朝,没有形成“黄粱一梦”的固定形式,当时南朝刘义庆《幽明录·焦湖庙祝》中只是提到入枕中坼而后梦觉,后来沈既济的唐传奇《枕中记》中出现了枕黍而梦,后世文人多用黄粱代替黍而用典作文,但是梦却作为典故和故事、诗文中统一的套路沿袭惯用下来。
隋唐时期随着语言及文学体裁的发展,“黄粱一梦”典故的使用日渐增多,使用频率远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出现了“黄粱梦”、“黄粱美梦”、“梦黄粱”、“梦觉黄粱”、“梦熟黄粱”等变体形式。
黄粱美梦多产生于宋元明清时期。从唐宋元时期出现了黄粱梦的典形,黄粱梦以宋、元、清朝时期居多,唐、明、民国时期数量较少,隋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基本没有。如“醉魂别后广寒宫,飞下瑶台十二峰。只因一椤黄粱梦,得神仙造化功。左右列,玉女金童。采仙药,千年寿,炼丹砂,九转功。每日贾,伏虎降龙。”(《全唐词·吕岩 》)“逗石穿云落涧隈,无风自到枕边来。十年客底黄粱梦,一夜水声却唤回。”(宋朝《王安石集》卷一百 )
(二)“小孔”的考证变化
从南朝《幽明录·焦湖庙祝》故事中出现的柏枕在沈既济的《枕中记》中演变成了青瓷枕,枕上的孔穴也得以保留,称作小坼或小坼孔,而后世文人笔下对枕上的孔穴多有变通活用,如“槐南一梦”是把最初的小坼孔幻化做了槐树下的一个洞。或者后世作者笔下干脆没有小孔而入,直接入梦境呈现奢侈的梦想和反讽现实的黑暗。仿佛小孔与出世入世有关,小孔或是洞穴象征了荣华富贵的路径。
“黄粱美梦”描述的是一个美好的梦境,对中国梦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黄粱美梦”对人们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人们对梦认识的理性化,“黄粱美梦”对梦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弱,人们对其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并能从“黄粱美梦”中所产生的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升华到道家“无为”的至高境界的心境,化作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
(三)枕的变化
典故中的枕头从玉枕到瓷枕的不断变化,伴有梦程短促、虚幻,梦境与现实之间形成巨大落差来衬托人生苦短虚无及对不能实现的愿望的哀叹、唏嘘。在钟离权度吕洞宾这一故事系列作品中都未曾提及《枕中记》核心意象—枕,这是为了表现出宗教度脱者的悟道真谛,所以便淡化枕头导梦、引梦的作用。
四、“黄粱一梦”历代使用情况分析
(一)句法结构。构词和语法特点
此典故的主要变体形式的构词法多是动宾结构或是连动式的结构,由两个动词或动词加名词的结构组成,属于偏正式用法,在一个地点中由事件加事件的组合结构组成,梦多作为动词来理解,作为做梦理解而不是名词梦境。其各个典形都具有共同的语素“黄粱”和“梦”,主要的意思为“在蒸黍或是蒸小米”时出现“做梦”或是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做梦”。
从搜集的文献资料看,“黄粱一梦”的各典形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解释,主要做主语 、宾语 ,也充当定语、状语,有时还独立成句,一般不做主语。独立成句时居多。
作宾语,如
鹧鸪天 其一十四 上元词(宋·无名氏)
步障移春锦绣丛。珠帘翠幕护春风。沈香甲煎薰炉暖,玉树明金蜜炬融。
车流水,马游龙。欢声浮动建章宫。谁怜此夜春江上,魂断黄粱一梦中。
独立成句,如
满江红 用李廷弼 留别韵(元·张野)
一梦黄粱,邯郸道、几人曾觉。空怨杀、津亭叠鼓,戍楼残角。
往岁相逢淮□渡,今年同向钱塘泊。叹飘零、俱为出山忙,平生错。
“一梦黄粱” 独立成句,是“黄粱一梦”的变体,左右顺序颠倒,与诗文相应和,典故置于词首凸显整首词的意蕴和主旨,别有韵味。
(二)近义联用
联用的近义典形,如“南柯一梦”、“庄生梦蝶”、“千古一梦”、“ 春梦一场”、“ 邯郸一梦”、“邯郸之梦”等。“邯郸”、“卢生”、“吕翁”是与黄粱梦最常联用的典故,三者与科举考试及被贬也有诸多关联。
如宋词,在《全好问全集》卷第十二《出镇州》中“邯郸”与“黄粱梦” 联用。
富贵荣华一叹嗟,依然梦里说韶华[一]。千年几度山河改[二]?空指遗台是赵家!人事存亡不易知,及时娱乐恨君迟。后人共指丛台笑,三尺尧阶竟属谁?川原落落曙光開,四顾河山亦壮哉[三]。前日少年今白发,只应孤塔记曾来。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客,犹是黄粱梦里人[四]。
清朝,如《红楼梦》补第十回 《叩仙坛乩盘藏隐语 遁禅门蠢婢露真言》
喜重重,恨重重,翻覆情缘转眼中。邯郸未醒黄粱梦,月方西坠去,花谢一年红,冬寒雪冻莫寻踪。
五、“黄粱一梦”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些梦幻的故事,尤其唐代传奇中,有着社会现实的影子,唐人传奇中,有不少描写梦幻的作品。梦当然是虚幻的,但是产生虚幻的梦境,却与现实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现实人生的投影,是士人精神面貌、当时政治体制内部矛盾关系的体现。虽然这些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感悟人生如梦,但是文人士子毕竟通过虚幻的梦境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追求功名财富的强烈愿望。发展至今时今日,“黄粱一梦”典故除了其文学语言功用外,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也能找到自身价值,体现新的意义。
(一)经济意义
河北邯郸旅游开发,包括各地所建立的吕公祠堂,庄周化蝶、槐南一梦、吕祠吕庙洞宾佛等的景点旅游,之后带动了一系列的诸如文化消费、电视电影、体验消费、寺庙祭拜、生态体验、诗词书画茶等的经济消费模式。
(二)文化意义
传承的文化意义,关于劝导人们的意义和古代文化吕洞宾供为佛像参拜和民间神话传奇八仙之一,宣扬道家文化和老子、庄子的思想,文化经典理念思想和书籍诗词的传承和升华。
(三)社会意义
无论商海沉浮,还是人间苦难、名利得失,抑或学术界踏实求实的做学方式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出世入世的选择,利弊得失的权衡,人们逐步改变对待人生和金钱富贵的看法,逐渐趋向超然的态度。金钱和名利生不带来、死后亦不带走,荣华富贵如梦一场,抓住生命有限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放远了看,现代社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关注养生,逆城市化的城市住房发展轨迹和注重农家乐、乡村游、体验自然的生活方式。
从另一个侧面也让国人在生活压力加大的今天,想想、做梦自己无法企及的生活和梦想,也算是阿Q般式的自嘲或自我满足,朋友酒桌上或是闺蜜咖啡厅里谈论天外的世界未尝不可,既满足了自我虚荣心,发泄了社会各种不公所带来的压力,这对于个人自我休整疗伤和恢复元气无疑具有莫大的帮助,同时间接地稳定了我们这个庞大的社会运行体系。既安个人心,又安邦,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
“黄粱一梦”的典故数千年来为人们所熟知和哀叹,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更是任何时期都应该要保留和谨记的。在喧嚣复杂、霓虹灯所缭绕的现实世界,容易催生追逐拜金和幻想懒惰放松思想的今天。金钱至上的今天,更应该呼唤人文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回归,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人,多关注下自身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不要为了赶路而走得太急太躁,要及时放松和享受生活。这些精神不仅是年轻人,更是全社会所共同需要的。相信“黄粱一梦”的典故继续流传下去定会有新意,并会启发和激励后世。
注释:
[1](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M].台北:广文书局,1979年.
参考文献:
[1]李剑国.千古一梦:谈“黄粱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
[2]贾冰,李寒梅.黄粱梦故事的发展与衍变[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3]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聊斋志异》研究.2011.
[4]冯书先,李晓灵.论“黄粱美梦”在中国梦文化中的地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5]李希霞.黄粱梦故事流变考[J].艺术百家.2005.
[6]冯书先.浅谈《黄粱梦》的道教文化思想[J].湘潮(下半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