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2016-05-09常晓博
摘 要:曹操其人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让一千人来评价,就有一千个不同的曹操。既有“奸”的一面,又有“雄”的一面,两者水乳交融凝聚在他身上,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本文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通过对曹操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两个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两个形象形成的原因,说明了两个形象的区别。进而希望可以尽量全面的展现出曹操形象的复杂性,让当代人从曹操这个形象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
关键词:曹操;奸雄;历史真相;翻案;性格
作者简介:常晓博(1990.9-),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2
绪论: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曹操的阴谋诡计常常使对手心惊胆战、痛恨至极,他的卑鄙程度也不受道德约束,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体恤众生、豪情万丈的英雄,也是一个文采四射、有情有义的大诗人,也有时候他又显得敏感、多疑、残暴。后世对三国人物更是有“三绝”之称: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受正统观念影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将曹操 作为“奸绝”的代表来描写,他曾做在衣带诏事发大行杀戮、杀害吕伯奢全家、拷害吉平、杀粮官、杀国舅……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彻底将奸贼这个标签贴到了曹操身上,毛宗岗斥其为“一生奸伪,如鬼如蜮”,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史》也认为 “曹操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然而对曹操的褒奖也有很多。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一、历史的曹操——追求历史真相
1.不可回避的“奸”
(1)“挟天子以令诸侯”
说曹操是奸臣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集中表现在他迎奉天子这件事上。石勒评也认为曹操是“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许多人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话是袁绍的谋士沮授、田丰说的。沮授说:“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田丰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但袁绍自己没有远见,还觉得弄来一个皇帝反而多事,就放弃了。于是献帝被曹操抢到了手,从此曹操扩充地盘,讨伐异己,都用皇帝的名义,对手们则很被动的硬着头皮担负着造反的罪名。
(2)嫉贤妒能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的确选拔了很多人才,在他起兵以后,各地能人异士争相归附。但当曹操确立统治地位以后,他便嫉才害贤,有时甚至采用屠杀手段,在他的主导下,许多士人惨遭杀戮。被曹操杀戮的“人才”有、华佗、孔融、荀彧、崔琰、杨修等。
孔融遇害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名气高,还因为他对曹操有了一定的威胁;《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见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1]
2.无可厚非的“雄”
(1)任人唯贤
曹操大胆地冲破了历代用人标准,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张辽、乐进、徐晃等,他们有的有的是俘虏,有的是普通士兵,可曹操就能敢于大胆使用,这些人后来都是三国名将。曹操在《求贤令》中说:“及其得贤者也,曾不出闻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2]正是曹操能够明确地提出不讲门第出、不问出处,只要是人才,就大胆地提拔使用,所以在他的周围才陆续聚集了一大批的能人志士。
(2)奖罚分明
建安十二年《请增封荀彧表》中,曹操向汉献帝列举了荀彧的功劳,还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曹操认为荀彧虽没有冲锋陷,但能提出积极的建议,有转危为安的效果。 曹操对自己也严格执法。割发代首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二、文艺的曹操——追求道德批判
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塑造成了残暴杀戮、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长达千余年),除了极少数历史专家外,人们都认为曹操是个奸贼, “衣带诏事件”、“梦中杀人”、“杀头借粮”、“徐州屠城”这些故事充分表现出曹操的穷凶极恶,同样的一个吕伯奢事件在《三国志》中与《三国演义》却有很大区别,其中《三国演义》中写到这一段时认为曹操是没有同情之心的说了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三国志却描写曹操悲怆泪还说到“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这句话按正常的理解应该是曹操虽然杀人,但自身也倍感痛苦,只是形式所迫无可挽回,这样安慰自己说明还有一些人情味。但是罗贯中为了表述自己为曹操设定的自私人格则将“天下人”拉了进来,本来曹操为了自保还有情可原,可罗贯中这么一改,就激起群愤,曹操本是有悔过之心,但是三国演义却将这一句话加了个“天下人”,真是杀人不见血。
三、我眼中的曹操
(一)“奸”与“雄”辩证统一
曹操身上体现的性格是多元的,而非单一刻板的,他有“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坦率,又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奸邪;他有时求贤若渴,对许攸“不及穿履,跣足相迎”,“先拜于地”, 对关羽“叱退蔡阳,不令追赶”,有时忌才妒能,逼死荀彧、杀孔融、杀杨修;他有时心胸豁达,对张辽“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时又刚愎自用,导致赤壁大败。曹操的性格的多元性并不显得矛盾,他的形象具有非常鲜明且不能替代的艺术魅力,他的性格是非常多样立体的:奸而真、真而伪!
(二)关于曹操形象的审美价值
曹操这个几千年前的人物的审美价值在哪里?笔者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曹操这一形象传统的看法分歧较大,对于曹操的艺术形象和历史真实形象,我们都不必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三国演义》固然是尊刘抑曹,但罗贯中也刻画出了一个情感丰富、性格复杂的曹操,历史上的曹操固然统一北方、兴修水利、屯田、恢复生产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其实执着于对所谓历史“真相”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能的,“真相”就像是倒影在水中的月亮,看着很近,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不光《三国演义》所叙述的谬误甚多,就是《三国志》之类的史书记载的难道就是真相吗?每个时代的曹操都附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各种史书最好只当做一种了解曹操的一种参考,而不必去膜拜史书,然后得出什么定论。我们要做的是从不同时代对曹操的记载和评价当中,从历史形象和文艺形象中,了解一个更丰富的曹操,或许现代人了解的和真实的曹操早已大相径庭,但这并不重要,甚至这个可能和真实曹操完全不一样的“假曹操”反而更有意义。价值就在于要让曹操这个历史形象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启示,能通过这个形象能更深的探求人性的内心世界、给后世更多生活的智慧,让曹操这个复杂的形象永恒持久的发挥他的审美价值。
注释:
[1]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45页.
[2]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34页.
参考文献:
[1]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10年版.
[3]易中天:《品三国》(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天行健:《正品三国》,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刘艳:《三国是个什么玩意儿》,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
[6]陈雪良:《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王晓磊:《卑鄙的圣人曹操》(第三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8]盛巽昌:《说三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9]郑中:《三国那些事》,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年版.
[10]曲径、王伟:《三国人物古今谈》,辽海出版社,2011年版.
[1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 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