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浊毒理论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2015-05-09李远新何志雄黎爱芬黄成川石浔贵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浊毒螺杆菌幽门

李远新 何志雄 黎爱芬 黄成川 石浔贵

浊毒理论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李远新 何志雄 黎爱芬 黄成川 石浔贵

目的 研究浊毒理论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实验组, 每组70例。对照组1采用三联疗法,对照组2单独使用化浊和胃解毒汤, 实验组联合使用化浊和胃解毒汤和三联疗法, 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1的88.57%和对照组2的87.14%(P<0.05);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率较高, 治疗过程中采用浊毒理论联合西药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浊毒理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治疗效果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 患者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胃脘疼痛、嗳气、大便异常等。从中医角度来说,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属于“胃痛”、“痞症”等范畴[1]。目前, 医学界对于HPAG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 治疗依从性较差。近年来, 浊毒理论在HPAG患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文探讨浊毒理论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12月来东莞市常平医院和东莞市大岭山医院诊治的21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和实验组, 每组70例。实验组, 男42例, 女28例,年龄44~79岁, 平均年龄(56.5±5.8)岁, 病程1~6周, 平均病程(3.5±2.4)周;对照组1, 男40例, 女30例, 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6.7±5.8)岁, 病程1.2~6.5周, 平均病程(4.2±3.1)周;对照组2, 男41例, 女29例, 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57.0±5.6)岁, 病程1.1~6.3周, 平均病程(4.1±2.8)周。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2]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我国《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相关诊断标准, 入选患者均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排除消化性溃疡(PU)、胃癌以及合并消化道穿孔或其他消化道疾病者;排除严重心、肝、肾、障碍者;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疾病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1 采用传统的三联疗法治疗, 具体如下:阿莫西林2000 mg/d , 克拉霉素1000 mg/d, 奥美拉挫肠溶片40 mg/d, 均分2次口服, 连续用药14 d。

1.3.2 对照组2 单独使用化浊和胃解毒汤:柴胡9 g, 黄芩12 g, 半夏12 g, 陈皮15 g, 佛手10 g, 茯苓20 g, 白术15 g, 泽泻18 g, 蒲公英15 g, 郁金12 g, 黄连6 g, 甘草6 g。1剂/d, 水煎分2次温服, 共治疗14 d。

1.3.3 实验组 联合使用化浊和胃解毒汤和三联疗法14 d。用药量和用药方法与对照组1、2相同。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0分:无此类症状;轻度(2分):仅有不适感或腹胀, 能忍受, 不影响工作休息;中度(4分):有腹痛, 能忍受, 但影响正常工作休息;重度(6分):腹痛难以忍受, 严重影响休息, 不能工作;泛酸。0分:无泛酸;轻度(2分):偶有泛酸;中度(4分):常有泛酸, 少量进食即可缓解;重度(6分):大量泛酸, 进食不能缓解;暖气。0分:无;1分:有;食欲缺乏。0分:无;1分:有。②Hp根除率。③胃镜、病理检查积分变化情况。④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治疗前后各症状进行量化分级并计算积分[3]。比较治疗前后三组症状总积分变化, 并以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对三组疗效进行评级并比较。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疗效指数70%~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疗效指数30%~69%;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对比 三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对比 (±s, 分)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对比 (±s, 分)

注:治疗前三组比较,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1、2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706.74±1.8.2.52±1.92 a对照组1706.58±2.034.37±2.71对照组2706.66±2.144.68±3.13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率较高, 且机制复杂,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 医学界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常规药物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近年来, 基于浊毒理论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 高于对照组1的88.57%和对照组2的87.14%(P<0.05), 与相关研究[4]结果类似。浊毒学说最早是由李佃贵教授提出, 他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均能够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 同时也使多种病因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市场以及机体内产生的代谢物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存储在体内转化为病理产物。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HPAG多数由于患者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饮食不节等引起,对于这种疾病更多的以化浊解毒治疗为主。研究中, 采用化浊和胃解毒汤治疗效果显著。方药由:柴胡、黄芩、半夏、陈皮、佛手、茯苓、白术、泽泻、蒲公英、郁金、黄连、甘草等药物组成, 方药中柴胡疏肝利胆、理气解郁、散火, 《本草经疏》:“柴胡, 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 饮食积聚”;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 两药配伍, 和解少阳, 清透热邪共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为燥湿化痰之要药, 《主治秘要》云:“燥胃湿, 化痰, 益脾胃气, 消肿散结, 除胸中痰涎”;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化痰;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理气化痰;佛手理气和中, 疏肝解郁, 且具有行气和胃而不伤阴、消积而不伤正的特点;泽泻利水渗湿, 使水湿从下焦而出, 给湿邪以出路。六药配伍, 共为臣药, 增强除湿化浊之性。蒲公英清利湿热解毒, 兼有健脾之功, 《本草演义补遗》云:“解食毒, 散滞气, 化热毒”, 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郁金辛散苦泄, 性寒而清热, 入气分以行气解郁, 入血分以凉血消瘀;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为治疗脾胃湿热之要药。《本草经百种录》谓其“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 能除热者, 必不能去湿, 惟黄连能以苦燥湿, 以寒除热, 一举两得, 莫神于此。”三药共为佐药, 发挥解毒燥湿之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 浊清毒消。现代研究也辛、温、苦、寒、甘味药治疗胃病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乙糖胺成分, 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 并能与胃蛋白酶结合降低其活性, 促进黏膜分泌并使胃上皮细胞的生存时间延长,对胃内壁细胞直接作用从而抑制胃酸, 增强胃黏膜组织修复能力而达到治疗目的[5]。本次研究中, 三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为(2.52±1.92)分, 低于对照组1(4.37±2.71)分和对照组2(4.68±3.13)分(P<0.05), 与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对于单独使用化浊和胃解毒汤和单独使用“三联疗法”欠佳的患者治疗时联合两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发挥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势, 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率较高, 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浊毒理论联合西药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1] 宋和平, 董智平, 曹烨民, 等.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8):461-462.

[2] 孙国民. 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109.

[3] 朱汉平.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前后中医证型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4] 胡友莹. 中西药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安徽理工大学.2006.

[5] 沈跃建, 卫德龙, 胡翠芳, 等.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120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880-881.

[6] 俞芹, 沈宇清, 钱建业, 等.从浊毒论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体会.中医药学报.2014.42(1):37-3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150

2015-01-27]

523560 东莞市常平医院(李远新);东莞市大岭山医院(何志雄 黎爱芬 黄成川 石浔贵)

猜你喜欢

浊毒螺杆菌幽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饮水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