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印象

2015-05-09文图张凌云

丝绸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殷墟红旗渠铁塔

文图/张凌云

中原印象

文图/张凌云

黄河寓言

提及河南,便无法不与黄河发生联系。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在河南境内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河的身影、黄河的滋味,是喜是悲,是甘是苦,难以用一两句话加以概述。今之黄河,与古之黄河相比,是桀骜依旧,还是已然温驯平和?

谜语像一柄长剑,谜底悬挂于直刺历史与现实深处的剑尖之上。郑州黄河风景区,距离市区西北30公里路程。我沿着西去列车的窗口,一路寻觅,马不停蹄,只为迫切地想知道黄河在莽莽中原留下何种印迹。是的,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郑州,以及下游的济南,地处黄河岸边,却不属于黄河流域,这是一种奇怪的悖论,驱使我尽快找到答案。

黄河风景区终于呈现在面前。从地图里、从想象中、从资料里走进了眼帘。我坐上了气垫船,这是专门适用于黄河水文状况的水陆两用船。气垫船发出巨大的轰鸣,像一只铆足了劲的怪兽,以距离水面六七十厘米的高度,向着黄河深处咆哮而去。

坐在小学课本中见过但从没体验过的气垫船里,苍凉、寂寥、浊黄这些词很快簇堆在一起,代替了短暂的兴奋。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有些英雄气短的黄河风景图。水很浅,不时可见裸露的沙洲,水面也不算宽,对岸并不是遥不可及。水自然是黄色的,两岸的风景也几乎都是黄色的,只有些许的草绿,点缀在并不算高的山丘之上。

黄土地,黄水谣,连天空也似乎蒙上了一层晕黄。黄河在郑州、在河南、在整个下游,可能都是这般场景。没有想象中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想象中的芳草萋萋,黄河从来没有田园牧歌式的宁和柔美,外表的风平浪静之下,掩藏的是一颗不知疲倦的悸动之心。

逆流而上,气垫船飞速地掠过水流、沙洲,向前方一处名叫桃花峪的所在驶去。河面稍稍狭窄了些,岸边山崖稍高了些。不多时,船停了,搁浅在一片挺大的沙滩上。

中学地理告诉我,孟津——由此再上溯几十公里的地方,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然而,现在,桃花峪是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野。桃花峪取代孟津,除了地形、地貌原因外,也许,还在于一种寓意。

桃花峪以下,黄河正式成为悬河,成为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黄河的苍凉、黄河的悲壮以及黄河的灾害不断与滋养生民组成了一道无比复杂的黄河情结。但人们爱黄河,从四面八方涌来,为的就是一睹“母亲河”的真容,而不管它赋予子孙万代怎样的馈赠。人们爱黄河,却不得不小心地筑上大坝,如给苍龙缚上了手脚,使其寂寥无助地独自东流,成为唯一没有下游来水的世界大河。

我伫立在黄河岸边,面前是萧瑟的风景和落寞的河水。期待中的浪遏飞舟如过眼云烟,幻想中的水禽芳草更是没有踪影。这不是理想的游乐园,不是纯粹的风景区,也不是我在青海曾见过的那条清波荡漾的上游黄河,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是写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黄河,它不会温情脉脉或风和景明,除了视觉上的单调和灰暗外,会在心里留下深深的刺痛和思索。

这是“黄河母亲”留给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寓言故事。我的身后,有一座山,山上竖着“鸿沟”两个红字,提醒人们,这是当年楚汉相争的地理界线。鸿沟在荥阳境内,这里正是荥阳地面(荥阳是郑州属县)。鸿沟究竟位于何处,可不可考,暂且不论,“鸿沟”二字更为这种寓言增添了注解。中游与下游的分野,不仅在地理上,更是在民族心理上,在历史未来上。鸿沟如同一道巨大的伤疤,它在时刻警醒着人们,黄河的灾难史、黄河的辛酸史,不要在我们的将来重演,抹平黄河中、下游的分野,将那条难堪的著名悬河从中国人的字典里抹去,是当代人,也是后代人永不放弃的伟大使命。

2.气垫船

3.黄河风貌

从殷墟到红旗渠

安阳,因一处遗址而天下闻名。不消说,那是殷墟。

殷墟是一个符号,中华文明由此滥觞的符号。纵观煌煌5000年历史,至今夏代文明尚不可确考,真正能够证明的只是商代,尤其是商后期。而殷墟,正处于夏、商文明起承转合的节点上。

殷墟是一个磁场,一个中国人寻根觅祖绕不过的磁场。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奥秘,也承载着太多的故事,3000多年前的先民将几百年的历史深埋在这里,散发着青铜时代特有的芬芳。

殷墟是一个宝库,从小屯村开始,10多万枚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等待着人们不断去发掘、认知。不仅如此,殷墟是一面内容极为丰富的镜子,里面浓缩了包括礼仪车马、典章制度、青铜饕餮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透过它,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原初的精神图腾。

殷墟处于安阳的最北端。中午的阳光灿烂,明晃晃的,带着金属的光芒。游人并不算多,我得以从容地与静默的历史来个亲密接触。殷墟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一条洹河将其分王陵区和宫殿宗庙区。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参观了宫殿宗庙遗址。第一次得以目睹如此大量的甲骨文遗迹,原来主要作卜筮之用的甲骨一经用完,便集中填埋,沧海桑田,今日发掘的甲骨某某窖穴,便成了它们最好的安身之所。目睹与泥沙交混的甲骨残片(一般为复制品,只为还原其状),不禁让人感慨,轰动世界的甲骨文,和太多的文物一样,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生存方式,都是与大地同在。

1.黄河中游与下游分界处——桃花峪

4.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未来殷墟之前,我一直以为红、黑作为吉祥二色,是秦代的传统。孰不料,在殷墟看到复原的仿殷宫殿和其他许多建筑,都以大红间黑为主,方知道早在商代,红、黑便是汉民族的主色调了。而商代皇宫虽然仍以茅草结顶,却具备了后代皇家建筑两重屋檐,即重檐庑殿顶(最高级别)的雏形。可见,商朝的一些做法,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最为震撼的是一条镶满甲骨文的长长碑廊,还有一处刻有甲骨文的碑林,仿佛能把我们带回远古岁月。

妇好墓是殷墟有名的大墓遗址。顺着后来铺砌的台阶而下,墓穴离地有七八米深,现在把它分为三层。墓穴里堆满了各种青铜器皿,周围高处是几具陪葬的奴隶尸骨,遗憾的是,墓主人的尸骨由于地下水侵蚀,发掘时已荡然无存。不过,即便如此,还是给人们展现了中国古代贵族深穴厚葬的传统。当然,也有残忍的一面,在一处展厅,我们见到了一个青铜锅里煮着一个人头化石(被俘的交战对方),其牙齿至今保存完好,令人悚然。还有一片基址,每个墓穴都躺有数具奴隶尸骨,充分反映了商周时期粗犷狰厉的时代精神。

安阳还有一处刚刚开放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了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的发展历程,内容博大精深,与殷墟堪称一对巨擘,支撑着安阳大地的文化骨架。若时间允许,仅此两地,就足够游人长久品味端详。

离安阳,驱车西行,前往安阳下属林州市(原林县) 红旗渠。

说起红旗渠,国人应该不会陌生,尤其是1960年以前生人,对红旗渠有一份别样的感情。这个诞生于1960~1965年的奇迹,正如一面红旗,激励着当年从自然灾害中走出的中国人民。半个世纪过去了,红旗渠的现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一步步向太行山前进。

中国文字博物馆

红旗渠青年洞

红旗渠是堪称与都江堰媲美的伟大水利工程。那个时代的人们,仅仅依靠铁钎、罗筐、胳膊与双肩,还有自制的炸药,硬是在太行山凿出一道道沟渠,把浊漳河的河水从山西引向河南,滋润了一片焦渴已久的大地。

摆在眼前的事实比任何解释都要雄辩。不是亲眼目睹,难以想象红旗渠所有总渠、干渠、支渠以及毛渠相加,总长竟达到4000公里。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时至今日,红旗渠依然浇灌着林州的大部分土地,一方方曾经的不毛之地由此成为富饶绿洲。

顺着盘山公路继续前行。山势越来越高,山石崚嶒,绿树茸草,这是美丽的太行山。这是北国的崔嵬雄奇,与南方的清秀相比,自是另一番风骨。而就在更高的山坡之上,我们的前辈,当年的热血青年,开凿出了著名的青年洞。

拾级而上,有绿水顺着宽近6米的水道平缓流下,与周围刀凿斧削般的巨石以及远近的旖旎风光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风景。倘是不加留意,会以为这是天然形成的山水图。其实,这是红旗渠精神留给后人的珍贵礼物,是挑战自然、征服自然、敢叫山河换新颜的人类壮举。当年的人们以“会当凌绝顶”的勇气,在这里开凿了70公里长的红旗渠主渠最艰险的工程——青年洞,水流通过下游的分流处,汇入各个分渠、支渠,到达四面八方。

“红旗渠”三个大字,像时刻警醒并激励世人的标志,闪烁在青山之巅,更闪烁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不湮之城

在中国,有一座自建成后就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叫成都;在黄河边,有一座无论怎样侵蚀却永不消失的城市,叫开封。

开封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有一种其他古都难以想象的悲壮。大凡古都,都会带有一种历史的苍凉或感伤。而开封,这种历史的感伤是完全摧毁式的。换句话说,整个城市从岁月的视野里彻底湮没,并不由于战火或屠城,却走向地心的深处。

这并不是夸张。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城,与战国时作为魏国国都的大梁城相距甚远。这是开封历史上的第七座城池,而前六座,如今正静静地躺在它的底下。

一切都要归结于黄河的功劳。黄河以巨大而悄无声息的力量,将下游的地理、人文涂改得面目全非。当年的大梁城,距离现在的开封地表12~14米深。“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也就是说,黄河用不断的泥沙堆积,掩埋了一座开封城,又造就了一座新的开封城。

也许,开封这个名字就充满了辩证法的意味。开、封,在反复的消失、重生过程中,这个城市慢慢具备了一种处变不惊、从容达观的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同样适用于现在。

如今的开封,城市规模并不大,经济规模也有限,据说GDP总量居河南各省辖市倒数。1954年曾是河南省会,如今依然是河南大学所在地的开封,眼见得近在咫尺、取而代之的郑州一飞冲天,却心平气和,安心做它的地级市。是的,所有这些过眼繁华,与历史上的那些大喜大悲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这一点上,开封又是一座雍容大度的城市。开封市容整饬安静,开封市民安详平和,没有大都市的那种忙碌感和焦灼感。开封在曾经的故土上大模大样地再造出清明上河园、龙亭、开封府、大梁门、包公祠这些人工景点,满怀诚意地等着全国人民来参仰,并不会因为它们都是后天再造而面带赧色。

眼前是清明上河园,依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全面复制北宋繁华的园林。著名的汴河、虹桥、宣德殿、上善门历历在目,茶肆酒楼、集市游场星罗棋布,活生生地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以及《东京梦华录》的场景。置身其间,用流行的话说,恰如实现了一场穿越,能体验到近千年前的中古生活。

清明上河园

包公祠安静地坐落在城市中央,地方不大,环境清雅。包拯这位安徽合肥人,正是在开封这片土地上,将他的形象铸就成了中国清官的象征。印象中的包大人铁面威严,历史上的包拯却是一位个子不高的白面书生。传说颠覆了历史,但无论过去、将来,惩恶扬善、弘道济世,都是天地间不变的道德法则。祠内有一组再现铡美案的人物蜡像,其状栩栩,令人动容,或许,正代表了人民心中朴素的愿望。

我终于见到了开封铁塔。这是古代开封留给今天的唯一礼物,也是自初中学地理时就熟悉的开封象征。9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一直屹立在开封城北,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55.88米高的铁塔,如今比不远处的黄河大堤还要矮,但它的脊梁依然挺拔。又名开宝寺塔的八角十三层铁塔,塔形瘦长,遍体通砌褐色琉璃砖,远远望去如浑铁铸造,从美学形态上说,并不比南方常见的一些琉璃翠瓦、体态圆润的宝塔俊秀,却更像一支笔,一支铁笔,矗立在黄河岸边、中原大地,将根脉牢牢地扎入历史与岁月深处。

是的,唯有开封铁塔,只能,也必然成为开封城市的象征。开封是一座永不湮灭的城市,任黄河之水天上来,任再多的战乱或苦难,铁塔在,开封就在。

铁塔浓缩着开封的过去和沧桑,铁塔凝聚着开封的血脉和精魂,铁塔也寄托着开封的明天和辉煌。

铁塔如一根永不生锈的指南针,指引着开封行进在21世纪的康庄大道上。

开封铁塔

猜你喜欢

殷墟红旗渠铁塔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东方铁塔:氯化钾产品供应紧张
磁与铁的故事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殷墟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基于QT的跨平台输电铁塔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记忆殷墟妇好墓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