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箭贺兰山

2015-05-09文/西

丝绸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灵武游牧民族贺兰山

文/西 戎

诗箭贺兰山

文/西 戎

在我国西北广袤的沙海中,一列雄伟峻峭的山脉拔地而起,似从天庭驰骋而来的黑色骏马,横亘在浩瀚的乌兰布和、腾格里诸沙漠与卫宁北山之间。如果让这匹“骏马”驰骋在历史的天空中,就会发现它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平时,众多的谷口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区进行贸易的交通要道;战时,这里布满刀光剑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这列山脉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于是,游牧、农耕、边贸、战争交相辉映,构成了宁夏的历史文化。这些内容也表现在古老的民歌和历代诗歌的吟唱中:《诗经》收集的古朴民歌反应了宁夏平原鸟鸣啾啾、湖影片片的水乡风光;唐代诗人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描绘了宁夏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唐代诗人王维的“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树交驰日夕闻”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场面,气势雄浑,至今读来,令人魂悸魄动;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壮志豪情又曾激励过多少热血男儿奔赴沙场,报效国家!

可以说,贺兰山是宁夏边塞雄奇与江南柔美结合完美的文化纪念碑。登临最高峰敖包疙瘩,东观黄河似带,蜿蜒穿行于富饶秀丽的银川平原;极目西眺,腾格里大漠浩瀚无际,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仿佛“大海”中漂浮的一叶“小舟”。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珍禽异兽,构成一幅层次分明、山川壮美的塞上山岳风景画。群山环抱中的苏峪口原始森林春、夏、秋、冬的景致也次第呈现,韵味无穷。春天,微风拂面,山花烂漫,高山巍峨,林海绵延,松涛阵阵,鸟语花香;夏天,苍松翠柏之中,百鸟争鸣,莺歌燕舞,雄鹰展翅,雕击长空;深秋,层林尽染,落叶缤纷,阳坡上,成片的油松林、青海云杉、白桦、山柳傲然挺立,直插云霄,黄、蓝两色成为主调,而在阴坡上,又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似乎还沉醉于夏日的梦恋中;隆冬,积雪满山,阳光明媚,密林深处,万籁俱寂,雪压枝头,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但是,这幅诗意的贺兰山风光图画中,不时地闪现着刀光剑影。西夏的奠基、创立者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以这里为主要中心之一,发展了强大而独特的军事文化。例如,李继迁与宋朝大规模的战争开始于争夺宁夏灵武,这也是李继迁向西扩展的主要基地,所以,争夺灵武成为夏、宋之间的主要焦点。998年9月,李继迁在战争中被宋将击败,退屯贺兰山。他为什么要选择贺兰山作为东山再起的基地?这是因为,贺兰山有众多谷口,万一遇到危急情况,机动灵活的西夏兵可以深入漠北,浩瀚沙漠是比长城更加坚固的天然防御工事,长期以来,中原军队畏之如虎;同时,西夏全民皆兵,每次出征,常常是举族拔帐而起,驱赶牛、羊、马、驼随行,战胜的时候就用它们驮载劫掠的物资,战败了就弃之不顾,没有中原军队那样庞大繁重的后勤负担。贺兰山水草丰美,又距离耕区不远,可种可牧,这样得天独厚的休养生息之地,当然是李继迁的首选了。

一年后,李继迁就开始以贺兰山为基地,忽东忽西,终于在1002年3月攻克灵武,宋朝军队被迫撤回庆阳、泾原等沿边地区进行防守。第二年正月,李继迁北靠贺兰山,在灵武建都,称为西平府,开始控制宁夏,进而向西、向南发展。

西夏建国后,李元昊也格外钟爱贺兰山。首先,他把首都建在兴庆(银川),可以朝夕望见其逶迤高耸的雄姿;接着,又在贺兰山大兴土木,建造了颇具规模的避暑行宫,常常带领亲属、随从上山游乐,特别是在后期,他更是流连忘返,沉迷其中。

1225年,成吉思汗集结大军,展开与西夏的战争。西夏“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军事防御围绕贺兰山,以东设置八个见监军司,以西设置四个见监军司,似乎只要保住贺兰山,西夏王朝就安然无恙。成吉思汗也看出了贺兰山对于西夏的重要性,于是,兵分两路,从贺兰山东、西两侧进攻。他亲自率领东路军,从漠北直扑过来。这个过程中,成吉思汗在围猎野马时摔伤,随行大臣劝他暂时退兵,成吉思汗不同意,坚持要进攻贺兰山。西夏大将阿沙敢不,败退贺兰山,作为最后的屏障。成吉思汗发动强攻,大破西夏军,夺取了所有的骆驼、马匹及其他重要物资。这时候,天气热了起来,成吉思汗就在贺兰山扎营避暑。他一边等待着西路军前来汇合,一边胸有成竹地俯瞰西夏腹地。

西夏人失去贺兰山,就意味着失去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几百年来,他们视贺兰山为神山,寄予了太多的敬仰和希望。从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以后,所有的西夏王族死后都埋葬在贺兰山脚下——实际上,他们的祖庙在夏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李继迁时代就有过回答:西平(灵武)北控河套、朔方,南引庆阳、平凉,扼诸路要害,如果依靠这里的山川平原,勤练兵,广积粮,一旦时机成熟,出兵关中,谁也抵挡不了!

西夏皇家陵墓在贺兰山下静静地沉睡长达千年之久,1972年6月,兰州军区在这里修筑飞机场时,意外发现10多件古老的陶制品。接着,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10天后,墓室中发现了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经过考古人员研究和测定,认定这是西夏时期的陵墓。接着,又发现一个个高大的金字塔形黄土建筑。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城墙等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在风蚀日晒中,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的顽韧。

西夏王陵以“头枕青山,脚蹬黄河”之势分布,规模宏伟,结构严整,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时期王陵的风格,同时又受佛教建筑影响,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构成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了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暴发不计其数,但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而且,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仍是无人破解的谜团。

贺兰山经历、见证了太多的战争烽火,如今,硝烟与刀光都消失在历史深处,这匹从漠北驰骋而来的骏马安静下来,欣赏着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

自古以来,宁夏就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的地方,匈奴、鲜卑、疏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相继在这里狩猎、游牧。同时生活在这一片地域的各部族之间也常常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牧区发生战争。战败的一方或消失,或迁徙到别处,唯一带不走的,是他们游牧时期刻在巨石上的难以磨灭的手迹,现代人称之为岩画、“岩石报章”,它们或者记录游牧民族狩猎时取得的辉煌胜利,或者表现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支游牧民族成为这里的主角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裸露的岩石,用石器或金属工具,以写实或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岩石上绘制、凿刻图画。为了增强表现力,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经受日晒雨淋的颜料,至今,在一些岩画中还可以看到着色的痕迹。

前赴后继的各游牧民族不断进行创造,在贺兰山、灵武和中卫等地区留下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艺术性很强的岩画。千百年来,这些岩画傲然挺立于石崖之上,埋藏在深山草莽之中,默默无闻,近些年才逐渐被外界发现、认识,成为宁夏大地上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的国家,也是岩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星罗棋布于鄂尔多斯台地缓坡上的宁夏灵武岩画以产生年代古老而著名。198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民在灵武发现了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那时候,这里水草丰茂,处于原始群居阶段的“宁夏人”在狩猎之余,用石器在岩石上敲凿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意识。

在表现人物时,简单抽象,形态奇异,有的只画眼睛,有的仅有眉毛和鼻子,也有的五官俱全。还有几幅人像,好像站立着,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间还佩带着长刀。一些修饰用品更具有生活气息,例如,有的人像头上插着羽毛、树枝,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表现女性的岩画更为耀眼,她们或戴尖顶、圆形帽子,或挽着发髻,风姿秀逸,楚楚动人。

狩猎是原始岩画表现的重要题材。灵武岩画大部分是猎人引弓围猎野兽的场景。有一幅《狩猎群牧图》,众多猎人手持弓箭,围猎几头野牛和长角鹿。野牛竖起尾巴,扬起犄角,似乎要向猎人冲击,又像是在寻找机会逃窜,生动有趣。而在表现动物时,更加夸张,有站着的,有卧着的,有跑着的,有跳着的,动态形象刻画有力,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在一幅《双羊图》中,最醒目的是两只造型相似、形体较大的山羊,用单线磨刻而成,周围几只小羊、小狗则采用通体敲凿的平面剪影法,对主体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也有一些抽象风格较强的作品,用遒劲的线条刻画造型,带有神秘、浪漫的意味,洋溢着岩画特有的装饰美。

还有一类表达生育崇拜的交媾图,表现人们对异性的追求和对两性情感的歌颂,也表达了人们生育子嗣的愿望。也有部分动物交配图,表达人们希望畜群繁衍昌盛的愿望。

另外,在大量岩画中,有一定数量的文字符号,蕴藏着大量远古人类的文化信息。这也许是象形文字的萌芽。许多岩画的空白处,还刻有大量的日、月、星辰图案,说明当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太阳、月亮、星星已经开始被人们视为畜牧保护神。

灵武岩画遗迹如同一处珍贵的游牧民族艺术画廊,揭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向人们展示了远古人类生存的一幅幅生动画卷。几千年后,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替游猎、生息、繁衍,继续着岩画创造的历史。

贺兰山是我国岩画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据记载,已勘定过的贺兰山岩画有近2000处。这些古代岩画,是那些生活在山林、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用简陋、粗糙的工具,在坚硬、平整的石壁上雕凿出来的,动静结合,形态多样:奔马驰骋如飞,野牛肥硕又壮美,先民载歌载舞,猎人骑马格斗,还有大量山鹰、老虎、黄羊、岩羊、盘羊、牦牛、骆驼、藏羚羊、梅花鹿等动物形象。特别要提到的是,古代先民已经具备古朴的构图意识,在表现围猎、飞翔、奔驰等场面时,也增加了艳丽的太阳、翻滚的白云等自然物象,使人产生无穷遐想。

总之,游牧民族生活中的人物、动物、事件及各种场景大都可以在岩画中找到典型精练的艺术反映。由此可知,古代贺兰山是动物的乐园,风光秀丽,草木葱茏,百鸟争鸣。

贺兰山岩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石嘴山境内,几乎占贺兰山全部岩画的1/4,内容多,品味高。其中,保存最好的黑石峁岩画群,亮黑如玉,光洁度很高。有人将黑石峁认定为陨石,也有人将它看作外星人或“天外来客”的作品。另外,大西峰沟内的老虎岩画形神皆备,被专家称为国宝级作品,是“断代之作”。

中卫岩画被全面发现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但其遗存与分布却早有传闻。至今在香山地区遗留有“石马沟”、“石羊沟”等古地名,就是因山石上刻有羊、马等图像而得名的。中卫岩画以黄河为界,分布在南岸的香山和北岸的卫宁北山,密集区在北山大麦地一带,这里共发现岩画3000多幅,内容涉及到羊、马、虎、角鹿、飞鸟、鸭嘴兽、日、月、星辰及猎人、牧人、骑士、战士、巫师、首领、偶像、人头像、兽头、灵物、手印、足印、蹄印,甚至还有工具、武器、建筑物、文字、符号等,画面鳞次栉比,瑰丽璀璨,画境扑朔迷离,妙趣横生,展现了蔚为大观的草原文化艺术风采。

中卫北山岩画处在荒漠、半荒漠地带的交接点,又是我国东西部草原的连接带,同时,还是中原通向漠北和西域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牧民族,猃狁、荤粥、羌戎、匈奴、鲜卑等10多个剽悍的游牧民族都曾涉足这里,各游牧民族创造和延续了他们独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在同一个画廊里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岩画多刻在当时牧草繁茂、利于猎牧、避风向阳的山梁、山沟、山峰上,通过写实、抽象、夸张、写意等艺术表现手法,研磨、敲凿、凿刻、刻磨、线刻出古代各游牧民族天体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巫术活动、祭祀仪式等文化和宗教活动。

宁夏岩画是当之无愧的“岩石报章”,它们以瑰丽多姿的图画形式记载了远古人类在峥嵘岁月中的生存斗争、社会实践和开拓发展,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今,贺兰山、灵武、中卫三地分布岩画的区域不但吸引着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也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主要选择地之一。

身临其境,似乎又回归到了那古老而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猜你喜欢

灵武游牧民族贺兰山
贺兰山岩画:刻在石头上的远古呼唤
早熟灵武长枣果实糖代谢酶与早熟的相关性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灵魂只能独行之六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壳聚糖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研究
贺兰山岩画中原始体育活动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