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薪酬应向“大国工匠”倾斜
2015-05-08欧阳雨晨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20期
欧阳雨晨
劳动节期间,央视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中国商业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的故事。35年里,这个航空“手艺人”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然而,作为国企的一线工人,精湛技艺给他带来的仅仅是一摞摞的奖状证书。直到一年多前,老胡一家才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方米老房子里搬出来,贷款买了上海宝山区70平方米的新居。
在电视节目中,生活窘迫的老胡并没有对自己收入如何发牢骚,但不少观众替他鸣不平。
一线工匠是国家的财富,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国的崛起和兴盛,都与近现代工业的建立、熟练工人队伍的孵育有关。让优秀的专业人才享受高薪酬和高待遇,也是世界各国很普遍的做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国企中,与老胡的境遇类似的优秀工人,还不在少数。尽管他们技艺娴熟、贡献不菲,但仅仅因为其工人的身份,便在薪酬、住房、福利等方面待遇“降格”,与国企高管相比差距甚远。之前有调研发现,国企高管收入普遍过高,个别人年薪竟过千万元,还不算各种隐性待遇。这种不合理状况不仅滋生腐败,更挫伤了一线劳动者的积极性。
因此,国企薪酬改革不能只打“限”字诀,在降低国企负责人过高薪酬的同时,还应将老胡这样的一线工匠的薪酬提起来。中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更加优厚合理的薪酬,将进一步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体现对千千万万一线劳动者及其创造成果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享受职业尊荣,体现公正公平的劳动契约精神,从而吸引和挽留更多优秀产业工人,共同助力国家重器的锻造和腾飞。
(摘自《新華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