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教学
2015-05-08林高明
林高明
由于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正愈益贴近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偏好,因此大数据相比于传统教育更能帮助学生实现更加个性化学习方式。
现实的教育秉承传统的做法,实施大一统的“齐步走,一刀切,一窝煮”的管理方式,同步性教育必然导致消泯差异,难以实现个别化教学。现代教育仍然类似于伴随着其发展的工业时代的教育:学生们受到同样的对待、使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习题。这不能称为个性化学习。正规教育的运行仍然近似于工厂里的生产线:教材相当于可替换的零件;教学——尽管在新颖性和教师的亲切度上倾注了最大的努力——就其本质而言,对所有学生的处理都是一成不变的;教与学都参照统一标准,基于平均值,而不顾个人的喜好、特质或需求。这反映了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模式。
我们时常强调要因材施教,甚至分层教学,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形态及设施条件下,这些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大多数正规学校的教育,在其设计之初考虑的是处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比坐在前排的神童学得慢,但比教室后排的‘笨蛋学得快的虚构的学习群体。而现实中,并没有归属于这一类别的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所面对的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各各不同的兴趣、爱好、基础、能力、知识、经历……在整个教学探索的过程中,一些先知先觉的教师逐渐提出了“差异教学”,强调教学的异步性,也就是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可以自主提前学习,学得不好、学得慢的学生可以据自己的进度迎头赶上——但是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在教师一对学生多的情况下,这些美好的愿望往往在整个班级中只能个别的、极小部分地实施与实现。大部分学生在班级里面,不是紧追猛赶、满头大汗依然学得稀里糊涂,就是轻轻松松、毫无挑战,显得索然乏味。
“事实上改变现状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基于平均水准设计教育系统的做法,会同时损害位于正态分布曲线两侧的学生。”正如线上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先驱者——可汗学院人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所说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尺寸适合少数人”的方式。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尺寸适合一个人”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谈到的,我们不能以99%的人利益而损害1%的人的利益,也不能以1%的人的利益而损害99%的利益。每个生命个体对于班级而言可能是百分之几,而对于他个人及他的整个家庭来说,他毫无疑义、不容置疑的就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在教育教学领域不能以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办事,就如同在思想及创作领域一样。否则,就是一种“理直气壮、冠冕堂皇”的压制与伤害。“在今天,几乎所有类别的消费品都为我们提供了成千上万种选择。这些产品是批量生产的,但是消费者能够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这避免了‘一个尺寸适合所有人的思路。然而,我们在其他行业见到的类似多样性和定制化,尚未在教育领域大规模地显现。”
大数据时代,学习的个性化还具体表现为:在未来,学习绝不会是按照一本给定的教科书、固定的科目或课程,以同样的顺序和步调进行,而将是有数千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这类似于在线视频游戏,比如Zynga公司的FamVille游戏不只是一个版本,而是有几百个迎合玩家兴趣和特点的版本。
大规模定制——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不比批量生产成本高出许多——重塑了各行各业的面貌,使这些行业和汽车制造业与计算机产业一样,有能力推出品种繁多的产品。大规模定制的进行,其要求来自消费者的详细信息,而生产者则基于这些信息,创建并提供有意义的自定义选项。消费者需要做到不费力且准确地表达他们的喜好和选择。同理,在学习环境下,大规模个性化的实现,需要有更丰富的反馈数据流向教师和管理人员。
学习的个性化,如果放在常态下一般是“师徒式”或“贵族式”的个别教学,而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地点、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思维程度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以实现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