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1综采工作面煤层注水效果模拟研究
2015-05-08骆大勇
骆大勇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260)
煤层注水是指用水预先湿润煤体的一种减尘方法〔1,2,5〕,即煤体在开采之前,在煤体内打若干钻孔,通过钻孔向煤体注入压力水,水均匀分布于煤层中的无数细微的裂隙和孔隙之中,使其渗入煤体内部,增加煤层水分,在开采时降低煤尘。合理的注水参数是决定注水效果的关键,而煤层注水效果影响的因素纷繁复杂。因此,选择合理的煤层注水参数既重要,但又十分困难。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7151综采工作面煤层注水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选择合理的煤层注水参数。
1 Fluent软件简介
Fluent是用于模拟具有复杂外形的流体流动以及热传导的计算机程序。它提供了完全的网格灵活性,可以使用非结构网格,例如二维三角形或四边形网格、三维四面体/六面体/金字塔形网格来解决具有复杂外形的流动。甚至可以用混合型非结构网格。它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对网格进行修改(细化/粗化)。Fluent是用C语言写的,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因此,动态内存分配,高效数据结构,灵活的解控制都是可能的。
2 水在煤体的流动规律
煤层是裂隙—孔隙发育的多孔介质,水在煤层中流动符合Darcy定律,假设水在裂隙中流动满足Darcy流〔3-4〕,则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的二维流动,Darcy定律为:
式中:q为比流矢量,I为水力坡度矢量,也称水头梯度,K为渗透系数,是二秩对称张量。它在二维情况下可表示为:
在均质各向异性介质中,对于某一坐标轴方向的流动分量,不仅与同方向的水力坡度Ix要作出贡献,其它方向的水力坡度Iy也要作出贡献。此时的流速方向与水力坡度方向不一致。以此建立水在煤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3 7151采煤工作面概况
3.1 工作面地质概况
7151综采工作面位于姚桥煤矿东四下山采区东翼,工作面走向长1150m。工作面平均倾斜长度172m。该工作面采7#煤层,煤层赋存平缓,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基本上为单斜构造。煤层平均厚4.98m,煤层倾角9°。采用长壁后退式分层回采,上分层采高2.4m,下分层采高2.4 m。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煤层的天然水份为2.5%左右。煤的真、假密度、坚固系数、有效孔隙率等有关参数的实验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煤层物理特征测定结果
3.2 煤层注水参数设计
注水方法采用长钻孔、静压注水,钻孔深度设计140 m。由于设备的限制及考虑到钻孔达到一定数值后,对实验的结果影响不大,故钻孔长度为50m。钻孔倾角8°~9°,钻孔的直径70mm。钻孔位置在工作面回风巷煤层中部,平行于工作面,注水钻孔间距15~25m;注水压力1.0~3.0MPa,注水量1.73m3/m,注水速度20L/min,注水累计时间142小时。采用TXU-75型钻机钻孔。采用封孔器封孔,封孔深度大于5m。注水孔开始注水超前工作面的最小距离为70m,注水超前回采时间最少为35天。
4 数值模拟
4.1 计算区域确定
根据煤层注水钻孔布置的特点,取垂直钻孔单位厚度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考虑到钻孔注水湿润区域的相互影响,所以采用单钻孔注水效果模拟和双钻孔注水效果模拟。钻孔的渗透区域一般包括煤层,顶、底板的岩石部分。根据煤层的特点,钻孔注水的计算区域见图1。
图1 数值模拟计算区域
4.2 数值模拟结果
数值模拟结果见图2、图3。由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垂直煤层的层面上,煤体的湿润范围呈椭圆形。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湿润半径不断增加。当注水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注水模拟的等压线、等速度线不再变化。这说明当注水时间达到一定值后,煤层注水的湿润半径不再增加。采用多孔注水时,孔间距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孔间不能充分湿润,过小钻孔互相影响,影响注水效果。
图2 注水1小时后的等速度
图3 注水100小时后的等速度
5 注水实际结果
现场实验注水后煤体水份增量测定结果见表2。煤层注水后,注水孔两侧沿走向的湿润范围基本上相对称。沿倾斜方向压力水向下渗透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在注水孔附近,向下渗透的距离较长,而随着距注水孔距离的延长,向下渗透的距离越来越短。在垂直煤层的层面上,煤体的湿润范围呈椭圆形。煤层注水后煤体的湿润范围是以注水孔为中心轴的锥状椭圆体。由此可见,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表2 煤层注水后煤体水份增量测定结果
6 结语
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考虑煤层为多孔介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煤层注水效果进行了模拟,得到如下结论:
1)根据现场测定的数据,对煤层的某些参数进行了反算和假设后,模拟了注水1h和100h后水的运动状态,在煤层的层面上,煤体的湿润范围呈椭圆形。当注水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注水模拟的等速度线不再变化,说明当注水时间达到一定值后,煤层注水的湿润半径不再增加。
2)在现场注水过程中,可以通过先假设各种注水参数,通过模拟得出最佳的注水参数,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煤层注水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张永吉,等.煤层注水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2〕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3〕秦书玉,等.煤层注水湿润状态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J〕.煤矿安全,1995.
〔4〕周志芳,王锦国.裂隙介质水动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海国治,秦书玉.煤层注水湿润分布状态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1997.
〔6〕王青松,金龙哲.煤层注水过程分析和煤体润湿机理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