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精神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2015-05-08范玉平
范玉平
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四川内江 641000
糖尿病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9.7%[1],且呈现明显的增多趋势。该病病程较长,病情常易反复,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形成较大影响。除积极给予药物以控制病情外,有效的护理方式也是尤其重要的。该研究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98糖尿病患者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提高了血糖控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35~73岁,平均(49.86±12.38)岁;病程 2~13 年,平均(5.37±1.15)年;文化水平:小学10例,初中及中专16例,高中及大专13例,本科及以上10例。对照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38~72岁,平均(49.12±12.05)岁;病程 2~11 年,平均(5.18±1.04)年;文化水平:小学8例,初中及中专17例,高中及大专15例,本科及以上9例。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回答患者疑惑问题等。观察组实行人性化护理: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主动进行科室环境、主治医生、主管护士等的介绍;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白良好生活习惯对控制病情进展的重要性;多给予鼓励,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平常主动多交流,了解患者精神状况,尽量满足其内心所需;在语言、态度上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尊重;在进行胰岛素注射、静脉穿刺等护理操作时,充分给予患者保护,如拥有熟练的穿刺技术,穿刺前使患者双手充盈,语言上给予安慰以缓解紧张情绪等;静脉滴注结束后告知穿刺部位及血管的保护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患者缔造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使身心达到放松状态,缓解情绪上的压力;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患者加减衣物,防止感冒等;进行胰岛素治疗有关知识的讲解,包括保存方法、不良反应等;强调睡前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夜间加强巡视,严密注意低血糖反应和睡眠障碍的发生,以便及时给予处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在不同场合给予不同语气,如在交流与沟通中以问候性语言为主,查房时给予保护性语言,情绪过差时给予劝导性语言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血糖控制效果。焦虑及抑郁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2],得分越高代表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血糖控制评价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三项。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精神状态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s)
组别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49)tP 62.87±1.04 63.29±9.86 0.2965>0.05 55.23±8.15 50.25±7.36 3.1744<0.05 61.33±9.26 61.08±9.65 0.1308>0.05 50.29±7.12 46.13±6.24 3.0758<0.05
2.2 血糖控制效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x±s)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极易诱发各种组织、血管等慢性损害[3],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目前糖尿病尚缺乏根治性治疗方式,常需终身进行干预。由于长时间患病,加上病情时常反复,对患者的精神造成较大影响,极易发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血糖的控制[4]。因此,在积极给予规范性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扭转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5]。人性化护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护理服务过程之中,从心理、情感、精神三方面为患者制定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从而使患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6]。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对病情和身心状况实时掌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不但能满足患者的内心需求,还可有效避免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7]。人性化护理主要体现在护理细节上,也有助于临床护士职业素质的提高[8]。该研究结果提示:对糖尿病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可使患者在对糖尿病形成正确认知的同时,生理与心理都获得最大程度的舒适感,有效改善精神状态,提高血糖控制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符春苗,胡耀华,吴翔.不同年龄层次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诊断标准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8):59-62.
[2]赵生凤.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3,48(4):93-94.
[3]唐怀蓉,王淇,陈蓓蓓,等.不同层次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2015,36(3):332-334.
[4]任翠萍,李芳.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7-19.
[5]侯守云.个性化特色护理对控糖不佳糖尿病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及服药抵触感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199-200.
[6]任资颖.人性化护理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7):157-160.
[7]佐建华.糖尿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7):134-135.
[8]时立伟,李璐莹,金淑云,等.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33(29):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