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2015-05-08孙俊丽
孙俊丽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孙俊丽
目的 分析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法的临床实效。方法 208例进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 在手术中对其实施肌间沟阻滞麻醉法, 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回顾, 分析研究各自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0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麻醉, 其中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共3例,术后并发症率为1.44%。结论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并发症率低, 简单易行,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式麻醉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上肢以及肩部的手术临床中, 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不会发生全身麻醉时的误吸情况, 同时也不存在麻醉后的苏醒步骤, 可以较大程度减少全身麻醉时的并发症率, 此种麻醉法中的肌间沟阻滞法尤其应用广泛, 由于其简单易行, 可以以较小容量麻醉药物达到优良的麻醉效果,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并且不会引发气胸等危险情况。本组主要选取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来本院进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208例患者, 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回顾, 分析研究各自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以此为该麻醉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些许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来本院进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共208例, 其中男132例, 女76例,年龄19~85岁, 平均年龄(39±16)岁, 平均体重(68±9)kg,实行左上肢或左上肩手术的有114例, 实行右上肩或右肩手术的为94例。
1.2 麻醉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禁食12 h, 保证绝对空腹状态, 并禁止其他药品的使用。手术实施前30 min给予患者0.5 mg阿托品以及0.1 mg鲁米那, 推入手术室。手术正式实施前进行吸氧, 并检测其各项生命体征, 同时开放患者静脉通道, 选择肌间沟与环状软骨间水平线的交叉点, 以此作为穿刺点。进针时要保证垂直于皮肤, 以缓慢的速度逐渐进入, 深度保证在0.5~2.0 cm, 同时要注意控制进针时的角度与深度, 如果出现突破感, 应马上回抽, 观察是否有血液、空气以及脑脊液等, 如果不存在以上物质, 则应当注入浓度为1.6%的利多卡因与浓度为0.25%的丁卡因与经肾上腺素调配的局部麻醉液14~18 ml。如果患者为低龄儿童, 则需要改为利多卡因注入。
1.3 分组进行麻醉效果评价 全部患者需要根据实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麻醉师职称分组, 主要分为三组,分别为主任医师组、住院医师组以及副主任医师组。同时对实行麻醉手术的最终效果分为优、良、差, 等级评判标准主要以对手术中麻醉肌松效果的满意度、阻滞范围是否完善、患者术后是否有疼痛, 并且是否有烦躁感、是否存在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医学指标。评价标准:当手术效果良好, 麻醉肌松度达到满意值、阻滞范围完善、术后无疼痛, 无并发症以及烦躁等不良情绪为优;手术效果与麻醉肌松临床效果欠佳,阻滞范围不够完善, 术后患者稍有疼痛, 需要镇痛药物才可顺利完成手术的情况为良;患者阻滞范围不够完善, 并有明显疼痛与烦躁感、肌松效果差, 使用镇痛药物也无法顺利完成手术, 不得不改变麻醉方式的情况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当所有患者手术麻醉均实行完毕后, 对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术前加入杜氟合剂进行辅助的有107例, 占总病例数的51.44%。麻醉效果差需改换麻醉方式的病例之中, 改成氯胺酮麻醉方式的有3例, 改成丙泊酚麻醉的有3例, 改为气管插入式全身麻醉的病例有1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3例,占总病例数的1.44%, 在此些患者中, 喉返神经阻滞患者有1例, 穿刺部位发生血肿情况的有1例患者, 膈神经麻痹的患者有1例, 出现臂丛神经损伤情况的患者有1例, 但这些情况都及时被医师发现, 并进行有效处理, 没有造成医疗事故。将主任医师组、住院医师组以及副主任医师组三组患者进行比较, 住院组医师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副主任医师, 而副主任医师组又低于主任医师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n, %)
3 讨论
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可以得知, 其主要是由上、中、下三个主干构成, 对肌间沟部位的神经进行阻滞可以使臂丛的上、中干获得良好的阻滞效果, 所以当今上肢以及肩部手术已经广泛采用对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方式进行麻醉。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 住院组医师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副主任医师, 而副主任医师组又低于主任医师组。由此得知, 该麻醉法的麻醉优良率和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与技术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要想提高该麻醉手术效果的优良率,并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下级医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技术水平, 同时上级医师也需要耐心指导下级医师的麻醉工作, 从而最大化提高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本次研究中各组麻醉优良率均超过94%, 并发症率仅为1.44%, 由此可见该麻醉法不但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并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且操作安全简便, 具有良好的医学推广价值。
[1] 杨建平, 张亮, 吕治全, 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718例效果分析.重庆医学, 2010, 39(5):2087-2088.
[2] 冯艳, 张松, 柏敬东, 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8(21):5235-5236.
[3] Dhir S, Ganapathy S, Lindsay P, et al. Case report: Ropierac; aine neurotoxieity at c; linic; al doses in intersc; 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Can J Anaesth, 2010, 54(11):912.
[4] Borgeat A, Ekatodramis G. Kalberer F, et al. Acute and nonacut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erscalene block and shoulder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 Anesthesiology, 2010, 95(1):875-880.
[5] 李启飞, 罗高平, 吴芳, 等.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68例临床体会.西部医学, 2008, 20(1):134-135.
[6] 姜东升, 刘宇峰, 陈大庆.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00例效果观察.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42(4):790-791.[7] Ronald D. Miller. 曾因明, 邓小明, 译. 米勒麻醉学.第7版.北京:北京人学医学出版社, 2010, 19(12):603-604.
[8] Morgan GE, Mikhail JM, Murray MJ. 摩根临床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7(18):286-28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02
2015-02-11]
471009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S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