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2015-05-08舒东陈兴坚张荔
舒东 陈兴坚 张荔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舒东 陈兴坚 张荔
目的 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规律及原因, 寻找减少ADR发生的方法。方法 检索国内万方数据(2000~2013年)、中国知网CNKI(2000~2013年)、国内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2000~2013年)中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共46例, ADR主要发生在41~70岁之间;ADR主要发生在用药中;ADR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主要是全身性反应、皮肤及附件反应。结论 临床应了解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ADR的特点、规律及原因, 严格把握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适应证、用法用量, 实行用药过程全程监护, 以减少其ADR的发生。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经磺化而得的一种水溶性物质。该药能增加冠脉血流量, 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谢紊乱, 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 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因其临床疗效好, 安全性较好, 不良反应少, 受到许多临床医生的推崇[1-3]。随着该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该药发生ADR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文献检索, 对该药46例ADR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探讨发生ADR的特点、规律及原因,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国内公开发表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案例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得文献39篇, 提取有效病例46例。
1.2 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 按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规定的ADR进行分类, 分别对46例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发生ADR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及ADR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出现ADR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致ADR的病例从20~80岁都有分布, 主要发生在41~70岁, 以51~60岁和61~70岁年龄段为多, 分布为:20~40岁6例(13.0%), 41~50岁7例(15.2%), 51~60岁15例(32.6%), 61~70岁14例(30.4%), 70岁以上4例(8.7%)。男女构成相似, 男20例, 女26例, 女性略多。
2.2 患者出现ADR的时间分布 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时, ADR主要发生在用药中, 有36例(78.3%);用药后ADR发生较少, 有10例(21.7%)。ADR发生的时间较分散,分布为:≤10 min的10例(21.7%), 11~30 min的6例(13.0%), 31 min~1 h的7例(15.2%), 1 h~1 d的11例(23.9%), 1~3 d的6例(13.0%), >3 d的2例(4.3%), 不详的4例(8.7%)。可以看出发生在1h内的居多, 为23例(50.0%);发生于1 h以上的有19例(41.3%), 其中8例(17.4%)发生于1 d以后。
2.3 用法用量 患者均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日剂量均在40~80 mg之间, 除2例不祥外, 其余均用 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 ml作溶媒,最高浓度0.32 mg/ml, 最低浓度0.16 mg/ml, 1次/d, 用法用量均在药品说明书允许的范围内。
2.4 ADR的类型与临床表现 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往往同时涉及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 有些病例会同时出现多种ADR类型,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其中以全身性反应、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常见, 其余为心血管系统反应等。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n, %)
3 讨论
丹参酮ⅡA注射液ADR构成比女性略高于男性, 与文献[4]相符。发生ADR患者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尤其是50岁以上明显增多。这是因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 这类疾病中老年患者患病率高于年轻患者, 因而使用较多;同时由于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蓄积, 且多数有基础疾病, 合并或长期用药较普遍, 所以较易引起ADR的发生[5]。所以在用药时一定要注意对该类人群不良反应的监测。ADR多发生于用药1 h以内, 但发生于1 d以上的ADR也有占比17.4%;多发生于用药过程中, 但也有占比21.7%的ADR发生于用药后, 这两个特点应予以重视。发生ADR时的用法用量均为说明书规范用法, 说明ADR的发生与溶媒和浓度无关。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往往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 有些病例会同时出现多种ADR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故在用药时须做好综合抢救的准备。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ADR中以全身性反应、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常见, 这与以往文献[6]报道一致。其中主要原因是:①此药系丹参提取物, 中药的成份复杂, 在提取过程中, 其他成份可能同时被提取出来或者有效单体纯度不够,则易使过敏介质产生, 因此可能引起变态反应[3]; ②丹参酮ⅡA的溶解度小, 不能满足注射需要, 经磺化成盐后, 溶解度增加。然而, 由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易水解, 该注射液在长期储存过程中会有轻微沉淀产生[7], 产生的微粒进入体内,可能导致变态反应。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 建议临床在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须明确诊断, 严格掌握适应证, 结合中医理论, 辨证施治;②详细询问病史, 对该药过敏的, 应禁用;对过敏体质者、有药物食物过敏史者应慎用;③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静脉滴注时浓度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应调节在每分钟2 ml以内;④由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8], 应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严禁其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⑤ADR从用药即刻到连续应用多日都有发生, 因此应全程给予监护,特别应密切观察患者给药过程中前1 h的临床反应, 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⑥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应加强监护;⑦由于有许多ADR是发生于用药后, 故对住院患者要加强用药后巡视;对门诊患者输液后要做好交代, 使其回家后注意观察, 如有不适或异常, 应及时就诊。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91.
[2] 曹晓梅, 陈小铭, 孙维林.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5):474-476.
[3] 佟丽, 金玫.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探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 24(5):15-17.
[4] 贾公孚, 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70-1771.
[5] 李美蓉.6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天津药学, 2008, 20(5):36-38.
[6] 姜慧芳, 程能能, 杜文民, 等.2004-2008年上海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1, 20(2):108-111.
[7] 石远, 姜同英, 王思玲.丹参酮ⅡA及其制剂开发.世界临床药物, 2007, 28(7):441.
[8] 柳海琛, 柳海环.18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9):1287-128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127
2014-11-12]
834000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陈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