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探讨

2015-05-08范后宝郭松张广宇董剑郑昊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5期
关键词:骨化骨细胞骨质疏松症

范后宝 郭松 张广宇 董剑 郑昊

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探讨

范后宝 郭松 张广宇 董剑 郑昊

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 各20例。A组给予阿法骨化醇+钙剂+唑来膦酸治疗, B组给予阿法骨化醇+钙剂+低频脉冲治疗, C组给予阿法骨化醇+钙剂+低频脉冲+唑来膦酸治疗, 并对各组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l、3、6、12个月, 并根据VAS评分及骨密度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1、3、6、12个月, C组VAS评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A组和B组治疗后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 能明显降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的疼痛, 并能控制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恶化,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衰老的常见表现, 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 因此引起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 继而发生骨折及全身性骨病, 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 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手段, 需要长期治疗,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如何提高长期治疗的临床依从性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作者综合应用活性维生素+钙剂+低频脉冲+唑来膦酸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本科收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 据《中华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测定骨密度降低程度T值<-2.5为界限,且未经系统抗骨质疏松症治疗, 并排除骨代谢性疾病或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情况为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60~82岁, 肾功能良好, 血钙正常, 无严重肾功能不全及低血钙等用药禁忌证, 且经患者同意接受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 各20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给予阿法骨化醇+钙剂+唑来膦酸, B组给予阿法骨化醇+钙剂+低频脉冲, C组给予阿法骨化醇+钙剂+低频脉冲+唑来膦酸, 并对各组分别于治疗后为1、3、6、12个月进行随访。A组治疗以维生素D碳酸钙片600 mg/粒.1粒/次.1次/d;阿法骨化醇0.5 μg/片.1次/d, 联合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次。治疗周期为6个月。B组治疗以维生素D碳酸钙片600 mg/粒.1粒/次.1次/d;阿法骨化醇0.5 μg/片.1次/d, 同时使用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 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3个疗程, 服用药物同A组治疗6个月。C组治疗以维生素D碳酸钙片600 mg/粒.1粒/次.1次/d;阿法骨化醇0.5 μg/片.1次/d, 联合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次。同时使用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 X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3个疗程, 服用药物同A组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2]疼痛VAS评分标准: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 >8分为差。骨密度(BMD)的T值: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系统进行跟骨骨密度检测;观察用药后及理疗后临床表现及患者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T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治疗12个月后T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A组和B组治疗后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注:三组比较, P>0.05

项目A组(n=20)B组(n=20)C组(n=20)年龄(岁)68.3±7.168.2±8.368.1±7.9 T值-2.83±1.51-2.79±1.45-2.81±1.47 VAS评分(分).7.12±2.50.7.19±2.48.6.92±2.27

表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表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注:与C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A组2.4.31±1.21a.4.32±3.00a.3.82±2.94a.3.65±2.52aB组2.5.12±0.67a.4.25±3.14a.3.45±2.83a.2.45±2.12aC组202.17±0.252.11±0.171.94±0.121.19±0.76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值比较(±s)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值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C组比较,b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A组20-2.83±1.51-2.71±1.52-2.37±1.38 -1.91±1.45abB组20-2.79±1.45-2.68±1.39-2.36±1.48 -1.90±1.38abC组20-2.81±1.47-2.55±1.38-2.36±1.35-1.81±1.43a

2.4 药物不良反应 B组在使用唑来膦酸后72 h内发热病,肌肉痛或关节疼痛, 流感样症状(寒战、流涕、鼻塞), 胸闷,乏力等症状经过对症处理, 治疗后12个月内随诊尚未发现上述有该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2.5 对三组患者进行随访周期内, 除A组有1例患者出现腰椎压缩性腰椎骨折以外, 其余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3], 并且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家庭、社会与经济负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是现今临床较为棘手的难题。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多主张联合用药综合治疗, 以药物为主, 物理治疗为辅, 及有效的监测及合理的功能康复, 但是其治疗周期较长, 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 限制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双膦酸盐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诱导破骨细胞凋亡减少骨基质生长因子的释放, 来抑制骨吸收[4]。唑来膦酸为双膦酸盐类药物, 具有高度的骨亲和力,它独特的双氮原子, 能优先被运到骨质破坏部位, 牢固地吸附在骨小梁的表面, 能优先被转运到骨形成或吸收加速的部位, 一旦沉积到骨表面, 就会被具有破骨作用的破骨细胞摄取, 阻挡破骨细胞对骨的破坏溶解, 同时被具有破骨作用的破骨细胞摄取, 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较其他双膦酸盐类药物作用更强, 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也更强[5]。唑来膦酸可以降低血清钙和磷的水平, 增加尿钙和磷的排泄。

1977年Bassett提出运用电磁刺激治疗骨不连, 取得良好疗效, 人们不断应用脉冲电磁场来治疗骨科疾病。已经有临床研究表明了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是有效的[6]。脉冲电磁场(PEMFs)疗法。作为一种无创伤、副作用小的物理疗法, 它保持了骨组织的自然状态, 使特殊的脉冲电磁信号的频谱及能量分布与骨调节效应相吻合, 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阳离子通道而影响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 加速了钙在组织中的沉积, 也可以诱导成骨生成细胞产生各种骨生长因子, 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 诱导破骨细胞凋亡, 通过电磁场效应, 也可以调节脊柱周围的骨骼肌进行脉冲磁场刺激, 扩张微血管[7]。因此, 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 提高骨密度。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表明经过正规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的VAS评分及骨密度T值都有明显的好转, A、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药物治疗与物理干预治疗联合使用,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者具有互补作用,在临床的应用实践上, 二者治疗向结合易于被患者接受和实施。既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又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又提高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 使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应。

总之, 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 能明显降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的疼痛, 并能控制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1] 丁远远, 崔健君, 周风华.静脉应用双膦酸盐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痛.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2):109-110.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第四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2006:12-16.

[3] 毛文睛, 田甜.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0):937-940.

[4] Neville-Webbe HL, Coleman RE. The use of zoledronic acid in the management of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and hypercalcaemia. Palliative Medicine.2003.17(6):539-553.

[5] 陈瑾喻, 彭永德, 盛正妍.骨质疏松症治疗新选择——唑来膦酸.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4):252.

[6] Guo Q. 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 with Progressive Arthropathy. Skeletal Radiology.1996.28(1):13-16.

[7] 张文嘉, 于灵芝.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2)147-15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114

2015-06-02]

221004 徐州仁慈医院

猜你喜欢

骨化骨细胞骨质疏松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成骨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机制及途径研究进展
黄韧带骨化患者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SPECT-CT评价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骨细胞网络结构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
两种骨化三醇口服制剂干预30岁以上孕妇骨代谢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