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算法思想的解析几何运算策略案例研究
2015-05-08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余建国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余建国
基于算法思想的解析几何运算策略案例研究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余建国
一、提出问题
“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高考试题的立意所在·在《考试说明》等指导性文件中,对这些基本能力描述得更加具体,如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或近似计算·
对照这个考查要求,高考试题中的解析几何解答题显然承载了这项职责·在大部分高考试卷中,解析几何解答题处于中等或稍难的地位,因而是考生志在必得的“得分点”,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中解析几何题为解答题第3题(共6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但得分并不理想,满分14分,均分7·6,难度系数0·50·各段得分人数百分比见下表·
分0 2 4 6 8 10 12 14 % 12 2.1 15 26 9.3 6.9 1.7 27
阅卷反馈的答题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方法选择呆板、笨拙;运算肤浅、耐力不足,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联想、转化意识欠缺,不能根据现有信息,处理数式·所以,要想在解析几何题上有所突破,提高运算求解能力是突破口·
运算能力的展开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算理、算法和数式处理·算理是指在把握问题结构的基础上,从格局上合理布置运算的各个环节,使运算承上启下、有条不紊和结构紧凑,便于运算过程的自然展开;算法是一个将需要引入的运算法则、定理、公式组织成一个紧凑的系统,形成运算的一套程序;数式处理是指相关数(式)的混合运算、变形等实际操作过程·算理、算法与数式处理组成了运算结构的等级层次性,如果将整个运算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厦,那么其图纸的设计制作犹如算理,采购材料有如算法,砌墙架梁就是数式处理,因此算理对算法与数式处理具有指导作用·我们把算理和算法称为算法思想,在解析几何综合题的运算求解中,缺乏算法思想指导的数式处理是盲目的,因此在复习指导中,应力求在算法思想的层面上指导学生,形成解析几何的运算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二、案例解析
图1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C、D分别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点,动点M满足MD⊥CD,连接CM,交椭圆于点P·证明:值·
(3)在(2)的条件下,试问x轴上是否存在异于点C的定点Q,使得以MP为直径的圆恒过直线DP、MQ的交点,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算法思想分析:“先动后定”是证明“定值(点)”问题的基本策略,也就是选择合适的自变量t,用t表定值,这其中就需要点P、M的坐标,因此第(2)问的证明可以用流程图(图2)表达·
对于操作①,选择谁为自变量呢?审题发现,动点M在直线l:x=2上运动,因此自然地以动点M的纵坐标为自变量·设动点M(2,t),直线MC的方程为x0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从
对于操作①,动点M在直线l:x=2上运动,等价于“动点P在椭圆上移动,直线CP与l交于点M”,于是我们还可以选择直线CP的斜率为自变量,或者干脆选择点P的坐标为自变量·比较发现,这里的自变量斜率k=因此从本质上看,两种选法核心相同·那么设点P(s,t)为自变量怎么样呢?
算法思想再析:有些省份的高考题刻意回避了韦达定理的使用,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尽管还是有很多份高考卷对韦达定理照考不误·因此,对于操作②,如果不用韦达定理,怎么解交点呢?我们以解方程组
在进行梁体浇筑施工时,以施工荷载为依据,结合理论计算挠度来设置合适的反拱,在施工中做好检测工作。以施工方法为依据,对施工荷载及工期进行调整,确定合适的立模高程,保证线形处在要求的范围内。以支架为基础进行施工时,梁体应能产生满足要求的挠度。基于此,为确保支架卸除后可以达到理想的线形,应在施工过程中设置预拱度[3]。
事实上,新课程江苏卷的解析几何解答题(参考答案)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一元二次方程来解交点问题,运算显得简单明了·笔者认为,这么做表面上是回避韦达定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强调通过基本的数式运算(如分解因式)解决解析几何的运算问题·其算法为:将椭圆方程移项⇒分解因式⇒代入直线方程⇒约分,得一次方程⇒交点的横(纵)坐标·
算法思想三析:再回到操作①的话题·设点P(s,t)为自变量,这就不需要解直线CP(CM)与椭圆的交点了,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即计使用(s,t)满足的条们发现,这个程序仍然符合图2所示的流程图·简解如下:
取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为自变量,有时两个动点就有四个字母,看上去字母多了,但如果设计好算法程序,在这个程序的指引下,在数式处理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分解、变换、消去等,就能实现目标,此时的算法思想更应清晰、数式处理更应精准,如“点差法”·
有了上面的分析及算法思想示例,我们再来分析解决第(3)问的算法·
算法思想分析:首先,“以MP为直径的圆恒过直线DP、MQ的交点”,解析法是如何对付它的?一种算法是“直译”,将直线DP、MQ的交点坐标代入以MP为直径的圆的方程,通过“恒成立”来确定点Q的坐标(如果存在);另一种算法是DP⊥MQ,通过斜率或向量建立恒成立的方程确定点Q的坐标(如果存在)·比较而言,由于“转译”了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显然后一种算法更优化,也可用流程图(图3)表示·
图3
算法思想再析:在解析几何试题中,“运动型”题目既精彩纷呈,也扑朔迷离,但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静止是运动的“定格”,运动是静止的“连续”,故动中取静类问题,往往要从“定格”上入手,找出解题的方向·也就是说,先从特殊情形抽象,再一般论证·
三、案例反思
运算求解能力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具有相对隐蔽性,在命题者的立意中,往往体现得非常明确,但是在命题设计的情境、命题的设问中,都不会明确地提出来·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运算能力的理解不太准确,将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运算法则的记忆、运算过程的技巧训练上,只追求学生算得又快又对而缺少对运算意义的了解,以及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案例研究表明,清晰的算法思想和对运算过程的预判、调整是提高解析几何解答题运算求解能力的根本·
1·选题要有针对性与研究性
提高解析几何解答题的运算求解能力,例题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研究性与可拓展性,精心挑选一些具有良好典型性、代表性、迁移性的题目供学生探究,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与方法,提高运算能力·教师可以从课本上选取或改编例习题,也可以从信度比较高的大市模拟卷中选取,高考题也是不错的选择·笔者提倡从圆锥曲线缤纷多彩的几何性质中,通过特殊化、一般化、类比推广等手段,编制定值(点、线等)类、定性类、最值类等试题,训练学生的解析法思想,提高运算求解能力,这也是圆锥曲线始终作为高考必考内容之一的原因·
2·分析要突出算法思想、画流程图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计算,更要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将教学重心前移,在审题阶段与学生一起分析题目的条件,寻找合理的、快捷的运算途径,就好比埋头走路前必须抬头看天,先看清楚解题的方向,并且将解题的算法思想用流程图的形式画出来·经过一定量的训练,该类问题的算法思想将内化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认知策略,形成认知模式,达到解一题、通一类、带一串的效果·
3·经历运算过程才能培养元认知能力
显然,仅靠一张流程图并不能解决解析几何运算问题·案例表明,自变量的选择、运算路径的设计、遇到困难时算法的调整远比具体的运算技巧,如二元二次方程的变形和分解因式、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的应用等更难于被理解和掌握·一个很好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解析几何题的算法思想,当他们碰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课堂中展示不同的算法思想指导下的解法,对照比较,取长补短,优化算法·只有经历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运算的意义和作用,学会从意义的角度预判、调整算法·
例如,2010年江苏高考卷第18题第(3)问:设t=9,求证: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无关)·当计学生的做法是先求直线MN的方程,再从方程中找定点·当他们感受过复杂的运算后教师再启发简洁的“先定后动”的算法思想,才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优化算法思想的重要性,实现比“理解、掌握”更高层次的“评价、创新”的认知要求,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当然,运算求解能力与数学的其他能力,如阅读理解、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紧密联系,也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所有这方面的能力或实践都得到相应的强化,才能真正破解提高解析几何乃至数学运算求解能力的难题,但毋庸置疑,在运算求解中渗透算法思想不仅是有效的,而且也是新课程的特色和亮点·
1·张昆,许晓天·基于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研究——数学高考复习教学设计的视角[J]·中学数学(上),2015(2)·
2·董林伟·倾听学生的思考:例谈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数学通报,2009(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