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和肽素、肌钙蛋白、BNP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2015-05-08周海霞吴金义郭功亮徐海明宫立程
常 宏,周海霞,吴金义,郭功亮,徐海明,宫立程,王 菲,张 蕾*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吉林长春130033;2.中国人民解放军208医院门诊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和肽素、肌钙蛋白、BNP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常 宏1,周海霞1,吴金义1,郭功亮1,徐海明1,宫立程1,王 菲2,张 蕾1*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吉林长春130033;2.中国人民解放军208医院门诊部)
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和肽素(Copeptin)、血清肌钙蛋白(cTnI)、血浆BNP水平、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PR)的水平的变化,探讨上述几种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选患者均为2009年05月至2014年05月之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患者症状出现时间均小于6小时,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标准参照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患者共55名,其中男28名,女27名,平均年龄(58.6±7.5)岁,其中糖尿病患者15名,高血压病患者22名。对照组为体检中心随机选取健康者40名(男20名,女20名),平均年龄(57.6±6.8)岁。所有心梗患者进行扩冠、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
1.2 方法
1.2.1 患者分别于入院当时(发病小于6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7天采肘静脉血10ml,分别检测血浆和肽素、血清肌钙蛋白、血浆BNP水平、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照组于体检当时静脉血10ml,分别检测血浆和肽素、血清肌钙蛋白、血浆BNP水平、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1.2.2 选取其中经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30名,观察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患者,入院当时血浆和肽素、血浆BNP水平、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1.3 检验仪器
贝克曼DXC800生化分析仪,COBAS-h-232生化分析仪,酶标仪(美国宝特公司ELX-800)。
1.4 统计学处理
获得数据采用SPSS11.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数据以±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及相关因素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opeptin与CTnI HSCRP、BNP及水平的比较 见表2。
2.3 冠脉病变越严重,血浆和肽素及血浆BNP水平升高越明显;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患者无明显差异。见表3。
表2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浆和肽素、血清肌钙蛋白、血浆BNP水平、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表3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入院当时血浆和肽素、血浆BNP水平、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3 讨论
下丘脑精氨酸加压素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产生的生物活性肽,具有调节渗透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中枢神经调节等作用[1]。多种应激状态可刺激精氨酸加压素释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出现左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顺应性下降、心肌收缩不协调、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增高等)的一系列体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这些变化刺激体内精氨酸加压素(AVP)释放,机体外周血管收缩,加重心脏后负荷,另一方面AVP释放具有抗利尿作用,肾脏对钠、水重吸收增加,加重心脏前负荷,其在体内水平可直接反映机体血流动力学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但其在体内极不稳定,大部分与血小板结合迅速清除,有效监测时间窗短暂。而作为精氨酸加压素前体物质的C末端部分肽段即和肽素在体内可稳定存在。本实验及其他一些临床试验均证实心肌梗死及心衰患者和肽素水平明显升高,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升高时间早于CT-nI,因此和肽素与CTnI联合检测更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本实验发现心梗患者各时间段和肽素升高与肌钙蛋白升高无相关性,综合和肽素升高机理推断和肽素浓度升高可能与心肌损伤无关。目前国内外大量实验证实和肽素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2],冠脉左主干病变及3支病变患者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1支及2支病变患者,分析冠脉病变越严重,心功能受到的影响越大,机体血流动力学及血浆渗透压改变越明显,导致血浆和肽素水平升高越明显。综上,和肽素可作为预测心梗病人预后、评价冠脉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和肽素、肌钙蛋白、BNP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证实和肽素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经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支架后无复流现象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目前对其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些研究证实其机制可能与微血栓形成、微血管痉挛、血管结构破坏、缩血管物质释放、氧自由基释放等多种因素有关。现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体内和肽素水平能准确反映机体血流动力学变化,考虑其在无复流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如能通过调整和肽素水平,使其既能维持冠脉内有效灌注,又能保证冠脉不明显收缩,则有助于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冠脉供血,但其理论及机制尚需大量实验证实。
[1]甘军民,冯建启,郝 骥,等.血浆和肽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2):1947.
[2]王晓艳,杨 侃,孙 明,等.脑钠肽及和肽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10,13(1):145.
2014-10-17)
1007-4287(2015)09-1519-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