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介入手术后心电图变化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
2015-05-08张梅
张 梅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宜宾644000)
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介入手术后心电图变化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
张 梅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宜宾644000)
目的 通过观察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及生存质量情况变化,来诊断心脏介入手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6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与介入治疗组,保守组130例,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介入组134例,入院后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后给与常规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扩冠等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心电图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①实验结束后,介入组肌酸激酶、肌钙蛋白、hs-CRP、BNP较保守组改善,P均<0.05;②实验结束后,介入组Q波时间、Q波/R波、ST偏移较保守组改善明显,P<0.05;③实验结束后,介入组生存质量各项指标较保守组优异,P<0.05。结论 心脏介入手术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缺血供应状态,减轻心肌细胞不可逆坏死状态,改善心电图坏死q波及ST段水平,并提高患者后期生存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电图;生存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短时期可出现血清心肌酶谱的异常及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或ST段改变[1]。经统计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次发生心肌梗死[2],我国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18.23%上升至2010年的32.78%[3]。笔者通过观察心肌酶谱、心电图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来探究心脏介入手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以急性心肌梗死为诊断收入院患者26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保守组130例,其中男87例,女43例,平均年龄69.6±5.5岁;介入组134例,其中男90例,女44例,平均年龄71.1±4.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符合《2012年全国第四届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4]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检验到异常心肌酶谱变化,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脑利钠肽等至少一项水平超过参考值;出现心肌缺血体征,剧烈、持久的心绞痛,手足冷、口唇发白、大汗、甚至休克;心电图可见明显的ST段压低和T波改变,在两个相邻导联新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性下移≥0.05mV和(或)T波倒置≥0.1mV伴R波为主或R/S>1;短时间内可出现病理性Q波;血管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管径变窄,靶血管狭窄>70%。
1.3 排除标准
肝、胆严重疾病;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凝血机能异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心肌炎、内出血或出血倾向;神志异常等患者。
1.4 治疗方法
保守组参照临床用药指南,予常规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口服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他汀类药物调脂,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CCB、ACEI类药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控制血压等治疗。介入组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急诊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并根据冠状动脉管径狭窄水平,进行心脏支架植入术,术后桡动脉或股动脉采取8-12小时包扎压迫,并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术后予常规内科对症治疗。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5.1 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及心电图 试验结束后,采取各组患者静脉血,通过临床血液检测化验系统,检验并对比治疗前后肌酸激酶、肌钙蛋白、B型脑利钠肽、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患者心电图结果,观测坏死q波振幅、波时、ST段偏移程度,记录并对比结果。
1.5.2 生存质量水平 患者在出院后1年通过健康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后期康复随访。主要根据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指标并适当调整,包括躯体功能、生理性角色功能受限程度、身体疼痛程度、总体健康及活动力、运动耐量水平,社会功能地位、情感及精神状况水平进行评估。统计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死亡率,最终死亡时间等。每个条目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评分,0-100分,0分为影响因素全部出现及影响程度剧烈,100分为影响因素消失及无限制、疼痛等表现发生。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各组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实验结束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肌酸激酶、肌钙蛋白、B型脑利钠肽、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保守组比较,介入组肌酸激酶、肌钙蛋白、B型脑利钠肽、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水平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各组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比较情况(±s)
表1 各组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比较情况(±s)
注:实验后,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肌酸激酶(U/L)肌钙蛋白(μg/L)hs-CRP(mg/L)BNP(pg/ml)保守组(n=180)治疗前388.23±17.16 15.69±3.81 17.56±2.41 1962.34±215.61治疗后253.67±5.64 13.26±3.91 15.10±0.92 1225.11±111.56介入组(n=184)治疗前391.47±16.28 15.29±4.11 18.05±3.17 1795.78±196.87治疗后123.27±5.37△8.51±1.22△5.27±0.12△513.23±98.31△
2.2 各组心电图变化水平比较
实验结束后,各组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保守组比较,介入组坏死q波振幅、波时、ST段偏移程度改善水平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各组心电图变化水平比较情况(±s)
表2 各组心电图变化水平比较情况(±s)
注:实验后,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Q波时间(s)Q波/R波ST偏移(mV)保守组(n=180)治疗前0.061±0.011 0.41±0.08 5.16±1.21治疗后0.052±0.019 0.37±0.06 4.50±0.82介入组(n=184)治疗前0.063±0.018 0.40±0.07 5.12±1.13治疗后0.031±0.017△0.18±0.02△1.07±0.09△
2.3 各组生存质量水平比较
实验结束后,各组患者均有较理想的康复效果,与保守组比较,介入组梗死复发率、死亡率、死亡时间及活动耐量等生存质量明显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各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情况(±s)
表3 各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情况(±s)
注:实验后,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疼痛评分躯体受限评分精神及活动评分保守组(n=180)51/39.23%14/10.77%53.21±15.22 60.59±10.16 52.21±10.99组别复发(例/%)死亡(例/%)死亡时限(月)43.41±15.37介入组(n=184)9/6.72%2/1.49%91.71±9.71 89.23±4.17 90.51±5.04 81.66±6.19 T 9.814 19.322 13.211 8.331 9.217 7.623 P 0.031 0.021 0.028 0.031 0.033 0.02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4]。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克、低血压,恶心呕吐等症状[5]。据统计,近20年心肌缺血性疾病发病率从11.33%上升到42.12%,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6]。临床上应用冠状动脉支架来扩张支撑粥样硬化狭窄闭塞血管,从而改善心梗症状并提高患者后期生存质量,恢复心电图缺血及坏死表现[7]。
本实验中,①各组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比较情况:实验结束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肌酸激酶、肌钙蛋白、B型脑利钠肽、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且介入组各项指标较保守组改善明显,提示心脏介入手术可在最短时间内根本的改善局部病灶血液供应情况,通过回复心肌供血供氧来降低细胞死亡率,从而降低应激状态下导致的心肌酶谱升高,最终改善心肌细胞收缩及内分泌功能[8];②各组心电图变化水平比较情况:实验结束后,各组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介入组心电图各项指标较保守组改善明显。研究显示[9],早期心肌梗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ST段改变,通过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可发现心肌细胞的缺血、损伤及坏死状态,冠状动脉支架介入后可快速改善心肌损伤状态,从而改善心电图q波振幅及波长、ST段偏移水平,最终缓解患者梗死、濒死等临床表现;③各组生存质量水平比较:实验结束后,各组患者均有较理想的康复效果,介入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较保守组改善明显。西雅图疼痛评分标准可精确提示患者心肌梗死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9],介入手术可解决疾病根本因素,降低远期死亡率及复发情况,提高运动耐量,减轻心绞痛及心梗发生频率及疼痛程度,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康复均有较高的预判作用,并可根据评分的情况合理制定治疗及康复方案,可在后期得到良好疗效。
综上,心脏介入手术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缺血供应状态,通过支架物理扩张支撑粥样硬化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局部病灶的供血供氧水平,减轻心肌细胞不可逆坏死状态,改善心电图坏死q波及ST段水平,并提高患者后期生存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临床死亡率,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1]桑 雄.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02:91.
[2]LoC F,HoCH,PengS E,etal.White spotsyndrome baculov-irus(WSBV)detected in cultured and captured shrimp,crabs andother arthropods[J].DisAquatOrg,1996,27:215.
[3]汪 迪.心脏介入手术及其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内科杂志,2013,12(2):23.
[4]黎 峰.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并发症探讨[J].中南大学,2012(12):12.
[5]曹艳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保守治疗及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对比[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0):1817.
[6]杨汇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凋亡基因的表达规律[J].广东医学,2011,32(24):3167.
[7]苏文明.急性心肌梗死保守治疗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10,20(5):15.
[8]张德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手术后生存质量影响状况[J].中华心内科杂志,2005,21(3):273.
[9]范晓东.急性心肌梗死病因机制研究[J].临床内科病杂志,2011,23(3):149.
R542.2+2
A
2015-03-15)
1007-4287(2015)09-14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