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研究
2015-05-07杨光菊
杨光菊
云南临沧市耿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临沧 6775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突然发生且导致公共健康损 害的原因不明的疾病[1]。学校属于特殊场所,是学生聚集地,现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流行主要场所,学生也变成为主要受害群体[2]。因此控制学校传染病事件,降低对学生的健康危害,学校疾病控制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3]。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描述与预防控制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 2013年7月—2015年7月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表2 2013年7月—2015年7月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月—2015年7月学校传染病资料,创建研究数据库,统计分析传染病时间次数、级别、人群分布、地区分布与类型等。
1.2 调查方式
首先拟定并发布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调查方案。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且保障完整性与准确性。采取小组座谈方式进行学校传染病事件预防控制调查,座谈对象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主管人员。
1.3 质量控制
学校成立调查小组,由具有丰富疾病控制经验的专业的人员组成。确定调查方案后,组织统一培训学习。数据录入时选择双人双机录入,全部数据均需二次核对,就有问题问卷再次调查,保障数据准确性。
1.4 统计方法
通过电子表格录入数据,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3年7月—2015年7月,学校内共发生10起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农村中小学内,其中6起(60.0%)流行性腮腺炎,2起(20.0%)水痘,2起(20.0%)流行性感冒。359例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见表1。
2.2 处置效果评价
10起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4起为疾控机构报告,6起为当地卫生医疗机构报告。首发病例到报告最长间隔 为17.37 d,最短间隔为2.52 d,报告事件到处置最长间隔为2.10 d,最短间隔为0.02 d。见表2。
3 讨论
学校为特殊群居场所,聚集性较强、接触范围较广,学生校园生活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此外学生均有着不同社会家庭,社会流行性较强,因此学校环境内易发生不同方向、地区的病原体交叉传播[4]。我国人口较多,学生群体庞大,其中幼托机构、中小学比例将近90%,且在校学生比例超过17%[5]。我国学生群体多为儿童、青少年,都处于正在长身体时期,抵抗能力较弱。当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则会严重影响儿童及青少年成长发育,造成不良社会影响[6]。根据我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可看出,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是公共卫生所面临的巨大问题[7]。且多地区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调查显示,在卫生部门下达预防控制传染病相关法律文件要求后,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并未落实到实处,严重松懈[8-9]。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已时不可待[10]。学校传染病事件控制与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①完善我学校卫生管理体制,保障落实各项相关制度。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等级向西,若法案聚集性病例应及时上报信息并进行实地调查。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家长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相关知识。④加强部门管理,使多部门共同防控。本研究中,在2013年7月—2015年7月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发生于农村中小学,因此明确体现出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高发、中小学群体高发的特点,与以往研究一致[11]。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尽早发现,积极治疗,进而有效提高控制效果[12]。本研究10起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中,部分事件控制效果欠佳,报告时期不理想。首发病例到报告最长间隔 为17.37 d,最短间隔为2.52 d,报告事件到处置最长间隔为2.10 d,最短间隔为0.02 d
综上所述,对于卫生、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还需学校加强工作管理、落实预防措施,完善联防联控机制,以防传染病流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1]李群.2004—2010年自贡市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9):692-694.
[2]邢秀雅,陈叶纪,刘永孝,等.安徽省2004—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1231-1233.
[3]韩俊锋,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63-465.
[4]张源源,邬志辉.美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7):36-42.
[5]袁虹.论高校公共卫生工作机制的完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148-150.
[6]王晓云.2004—2008年泉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1):58-59.
[7]宋刊芳.2006—2009年会宁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1):24-25.
[8]陈彩粼,洪荣涛,陈武,等.福建省2004—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疾病控制杂志,2010,14(8):781-783.
[9]艾静,梁祁,吴莹,等.2007—2009年江苏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0,12(6):15.
[10]付志智,董柏青,周艳,等.广西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对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35-736.
[11]李国强,郭华荣,吴琴琴,等.酒泉市2006—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6-127.
[12]周志忠,让蔚清,陈焱.湖南农村中小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