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年白城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2015-05-07寇百洲谭丽颖
寇百洲,谭丽颖
白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
根据《吉林省鼠疫监测方案》的要求,结合白城市实际情况,2011—2014年白城市鼠疫监测工作仍以固定点与流调点相结合进行。为了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通过主动监测系统收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的相关信息,科学地掌握了白城市目前鼠疫疫源地地理环境现状,黄鼠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及其最适应生存环境、媒介蚤的种群结构、主要宿主的繁殖、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的生态变化,为重新规划和确定监测的重点区域及相关指标,预测预报发生鼠疫程度提供科学依据[1-3]。具体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1 监测点的设置、分布及数量
按照《吉林省鼠疫监测方案》的要求,鼠疫监测点的设置、分布由国家鼠布基地确定,固定监测点监测范围为10000~40000 hm2,流动监测点监测范围为 2500~20000 hm2。国家固定监测点1个(镇赉北大岗),省级监测点2个(洮南东升乡、通榆同发乡),流动监测点14个(镇赉、洮南各2个、通榆、洮北各3个、大安4个),于每年4~7月份开展了鼠疫流行病学的全面监测,于7月底至9月末完成各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表5 白城市监测点黄鼠年龄、性别观察统计表
2 结果
2.1 监测范围
各县(市、区)按照国家规定要求,以国家测绘总局1:25000地形图为基础,固定监测点做到以监测点为中心10000公顷为监测区,流动监测点以监测点为中心5000公顷为监测区,调查点以监测区为中心2500公顷为监测区。根据地貌植被等自然景观各监测区按不同生境开展调查工作。
2.2 黄鼠数量调查
据5个县(市、区)统计,在监测区内采用一日弓形夹法,按不同生境的0.5%分层抽样,以单公顷为一个样方,共计调查2252个样方,捕鼠1334只,平均密度为0.59 只/hm2(见表 1)。
表1不同监测点黄鼠数量调查统计表
2.3 小型鼠调查
5个县(市、区)选择几种不同生境,采用5米夹线法,于4~9月份共调查50400夹(次),捕获各种小型鼠660只,捕获率为1.31%(见表2)。
表2不同监测点小型鼠调查统计表
2.4 媒介昆虫调查
2.4.1 黄鼠鼠体蚤调查 5个县(市、区)共梳检黄鼠4227只,采用乙醚麻醉,单只袋装方法。检出带蚤鼠1585只,染蚤率37.49%,获蚤3160匹,蚤指数为0.75。优势种为黄鼠蚤(见表3)。
表3 不同监测点黄鼠体蚤监测统计表
2.4.2 黄鼠洞干蚤调查 5个县(市、区)采用胶管缠绵每洞反复探洞两次以上的方法,共探洞4809个,带蚤洞759个,染蚤率15.78%。获蚤1361匹,蚤指数为0.28。黄鼠蚤为优势种(见表4)。
表4不同监测点黄鼠洞干蚤监测统计表
2.4.3 小型鼠体蚤调查 5个县(市、区)共调查小型鼠659只,染蚤鼠124只,染蚤率18.81%,获蚤8种299匹,二齿新蚤为优势种,蚤指数0.45。
2.5 黄鼠生态调查
镇赉、通榆、洮南监测点进行了黄鼠鼠龄、性别和繁殖情况调查,根据臼齿磨损程度鉴别黄鼠鼠龄,并观察性别,每个点观察雌性黄鼠的胎鼠及子宫斑数。观察黄鼠 3588只,♂:♀为 0.99:1,1龄鼠 922只,占 25.70%,2龄鼠2075只,占57.83%,3龄鼠445只,占12.40%,4龄鼠146只,占4.07%,妊娠率为90.62%,平均胎鼠数为7.46。 (见表 5和表 6)。
表6黄鼠繁殖观察统计表
2.6 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
五个县(市、区)共计检验黄鼠血清14794份,结果均为阴性。病原学检验黄鼠血清74组9624只,检验黄鼠蚤171组1210匹,结果均为阴性(详见表7)。
表7 白城市2011年黄鼠病原、血清学检验统计表
3 讨论
从2011—2014年五个县(市、区)的监测结果看,鼠疫主要宿主、小型啮齿类、媒介种群动态及病源血清学监测,认为白城市鼠疫疫源地境内没有动物间疫情发生,疫情处于稳定状态。
具体特点是:①白城市大部分地区黄鼠密度较低,但局部地区还存在密度偏高的情况。建议各县(市、区)要切实掌握当地疫源地黄鼠动态,合理设置疫源地境内的动物鼠疫监测点,使白城市今后鼠疫监测工作的格局更趋于客观性、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②鼠体和洞干蚤的数量也较少,季节消长也符合规律。③小型鼠总体数量调查密度偏低,优势种以黑线仓鼠居多,依次为小家鼠、黑线姬鼠、小毛足鼠。④总体来看黄鼠分布区域逐渐减少,和预计的黄鼠数量不相一致,给正常的疫源检索工作带来了困难,血凝检验和细菌学检验数量也难完成,给今后的鼠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通过4年监测结果,我们比较准确地掌握了白城市五个县(市、区)黄鼠数量的基本动态,为今后鼠疫监测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鼠疫监测工作是鼠疫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哨,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情,为制定防治对策及疫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4-6]。今后要加强鼠疫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7],全面实行监测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监督和考核标准,做好鼠疫防治监测工作,预防和控制动物间和人间鼠疫疫情的发生,为提高疫源地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孟汉选.2006-2013年山西省大同市达乌尔黄鼠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5,34(6):465.
[2]刘昭兵,陈贵春,龚晓俊,等.2000-2012年贵州省鼠疫监测及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5):526-529.
[3]褚红梅,刘洋,董艾文.2006-2012年湖南省桃源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5):576.
[4]李宗芬,周长海,郑新.建平县2009-2013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3):326-328.
[5]赵春花,李保华,周虹羽,等.2003-2012年云南省景洪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14,29(10):810-813.
[6]安翠红,范锁平,孙养信.陕西省鼠疫疫区30年动物鼠疫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4):314-317.
[7]刘艳华,石杲,李国军,等.鼠疫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3,19(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