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持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探究

2015-05-07左少杰

成长·读写月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工具劳动

【摘 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创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时,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把问题主要集中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活动过程当中,因此,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来临时,人们有精力,更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确定。

【关键词】逻辑起点;劳动;工具;人

纵观我国过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物质生产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比如王定一先生认为,如果没有人,便没有社会;但是,两者又有着根本的不同,人不等同于社会,社会只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起点只能是物质生产或劳动。因为物质生产,不仅是人的活动,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对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坚持,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的人”这种观点加以否定而展开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与建筑物是人建造的完全不能等同说明。对“现实的人”加以反驳的论据是不成立的,值得进一步商榷。

另外,坚持这一观点的景天魁先生认为,作为逻辑起点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最“简单的抽象”。第二,它本质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即在这个最抽象的概念中,潜在着尚未展开的概念的全部丰富性。第三,逻辑起点也应该是历史的起点。因此,人不能作为逻辑起点,因为人并不是最简单的抽象。景先生的三个条件非常重要,这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他说人不是最简单的抽象,是不妥的。因为在最初的人类中,如原始社会的人,他们主要为了生存所需要的吃、穿、住以及防卫性活动。较现代人来说,并不是复杂抽象的。

那么,认为劳动是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理由主要有:其一,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劳动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现实的人就是他自己劳动的结果。其二,劳动的主体——客观关系是唯物地解释历史的途径。“整个所为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通过劳动,才可以使社会的发展得到解释。其三,最根本的是因为劳动作为客观的活动本来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不仅与自然界一起是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的源泉,劳动不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手段,而且是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手段。通过劳动,人不仅改造了世界,而且改造了自身,创造了社会。其四,劳动的展开过程与社会历史进程相一致,与人本身的发展相一致。

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劳动,即真正的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呢?从“形成中的人”的活动特点来看,他们主要是凭借自身生理的天然器官,偶尔也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觅取天然的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完全受着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在考察真正的人的劳动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制造工具的活动起初必定具有动物的反射形式。这种活动,就其性质而言,不会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并且是在纯粹生物学联合体的范围内实现的。因此,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不是人,而是动物。述引证说明,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的活动不是“劳动”,所以,认为“劳动先于工具存在”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马克思对此早有论述。他曾明确地指出,真正的劳动不是开始于石制工具之前,而“只是有了用于新产品的最初的产品——哪怕只是一块击杀动物的石头——之后,真正的劳动过程才开始”[1] 马克思的这段话,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正在形成中的人运用天然“工具”, 换句话说,在最初的“反射性”活动所“制造”的“工具”未投入“新生产”之前,人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只有把这“最初的”工具投入“新生产”时,真正人的劳动才开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工具,人就不能从一般动物中提升出来,没有人的劳动,也就不可能有历史。

作为逻辑起点的范畴,不仅应与历史的起点相统一,而且它本身还必须是以后历史展开过程一切矛盾胚芽的潜在孕含体,即在这个抽象的范畴中,孕含着特定对象尚未展开的内在矛盾的全部丰富性。劳动起点论认为,“劳动”范畴孕含着历史过程一切矛盾的胚芽,故以劳动为起点,构想了劳动对象化——劳动分化——劳动异化——劳动社会化——劳动自主化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骨架”。以人类劳动的发展为主导线索,来分析历史发展的逻辑,描述人类社会演进的“轨迹”自然不乏睿智,但仔细想来,不觉又发生了这样的矛盾,即:如果说这“劳动”包含了“前人”——“形成中的人”——猿的活动,那么劳动范畴的外延便被扩大到人类历史之外,这种外延扩大化了的“劳动”范畴使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活动失去了界限;如果说这“劳动”是定指人的活动那么它似乎又不及“生产”范畴涵盖得那样宽泛。比如:生产范畴涵盖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的生产;而劳动范畴仅涵盖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但人类自身的繁衍行为很难说是一种什么劳动。退一步说,即使劳动范畴涵盖了生产范畴的全部内容,那又有什么必要非用劳动范畴取代生产范畴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 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范畴与生产范畴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说生产范畴不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那么同样,劳动范畴也不能作为这样的起点。我们知道,《资本论》所以把商品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因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丰富性都包含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实在的商品形式。由此可以认为孕含社会一切矛盾胚芽的范畴“生产”,也不是“劳动”。

作者简介:左少杰(1990-)男,汉族,陕西省渭南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4.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工具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热爱劳动
“巧用”工具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