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师生扬琴演奏实训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

2015-05-07章晔刘迪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扬琴教学法

章晔?刘迪

摘 要:本文对幼师在扬琴演奏实训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幼师的教学用语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幼师在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讲解都要用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语言,还有在授课形式上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后分析了幼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符合儿童的情绪特征。

关键词:扬琴;教学法;幼儿认知特征

幼师在扬琴的实训教学中,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教导孩子。同时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孩子学习扬琴的兴趣,还要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幼师的教学用语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

儿童认知事物的能力,先是从家庭开始,再到学校、社会。例如,从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玩具,到生活中感受的天气的变化等。从自己的家人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再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所有他们关心和感兴趣的人和事。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是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儿童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幼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用语给孩子们授课,并且从孩子们能够感知和经历的角度去

讲课。

1、技术训练方面

技术训练是扬琴演奏的基本要求,击弦动作是最基础的技术。扬琴的击弦动作可分为“击弦”与“回键”两个动作,而这两个动作的完成是瞬间即逝而难以分清的。击弦时随着手腕的转动,大指和食指握着琴键向下弹击,中指托着琴键有弹性地向上顶托,这样一击一顶地使琴键不断产生向下击弦的弹击力,因而在琴弦上击奏出坚实而有力的音点。腕关节是击弦动作的轴心,是扬琴击弦发力的最重要的部位。在击弦运动中,臂产生的力量和手臂的下垂重力,都要通过腕关节的伸展、转动集中起来,结合指的捻、托力输送到笕头。腕关节的运动方式正确与否对掌握扬琴演奏的基本击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此技术时教师需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思考,找出平日生活中哪些是能用到腕关节的动作,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手腕的运动方式。

2、音乐基本常识方面

学习扬琴的同时需要孩子掌握音乐有关的基本常识,如:各种音符、音乐术语等。教孩子认识各种音符特征时,教学用语要符合孩子他们最有兴趣、最关心、最容易理解的,是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和亲身体验到的生活这一特征。例如:针对音符的外型特征,教师可以先将各种音符画成图画做成图片,让孩子有一个直观的认知。然后让孩子找出老师要求找的音符,这样来帮助孩子记住各种不同音符时值的外形特征。为准确记忆知识,还可以利用动作演示。将四分音符用汉字“走”的发音表示音符时值的长短,八分音符用“跑”表示音符时值的长短,十六分音符用“跳”表示音符时值的长短。教师边说口令边让孩子做这几个动作,在发口令时可以将各音符进行多种组合,让孩子形象地体会并掌握各种节奏音型,进而加深孩子对音符时值长短的印象。

二、幼师的授课形式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它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做到。无意注意则是自发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在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内容的丰富,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渐出现有意注意。4-6岁的幼儿,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喜欢东看看、西摸摸,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由于言语的发展,开始能做到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成人的要求,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但这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据统计4-5岁孩子的注意力在10-15分钟,5-6岁孩子的注意力基本在20分钟左右,但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增加5-10分钟。幼儿学习扬琴需要集中注意力,为了提高幼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其中,培养幼儿的兴趣至关重要。

1、借助其他乐器激发孩子学琴兴趣

扬琴是一种击弦乐器,它和打击乐器一样都有敲击的动作。敲敲打打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敲打可以使他们感到兴奋,消除紧张、懈怠的情绪。根据幼儿喜欢东看看,西摸摸,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使孩子们演奏种类多样的打击乐器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扬琴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习进度相当的两或三名孩子一起上课。一个孩子弹琴,另外的孩子用一些打击乐器配合简单的节奏音型共同演奏,然后互换乐器,轮流交替演奏扬琴和打击乐器。这样既可以通过演奏不同的乐器获得新鲜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琴兴趣,也能使孩子们彼此学习,互相促进。

2、老师与孩子配合演奏培养孩子学琴兴趣

扬琴属于民族器乐中为数不多的多声部乐器,它具有宽广的音域和变化细腻的力度层次;具有广泛的演奏技巧,如:泛音、顿音、琶音、颤竹、滑音、弹轮、拨弦、轮音等;及丰富的和声织体,如:单手演奏旋律单手配和声的形式、三对二、二对三的音型织体、音程和声、双音琴竹的多和声织体。可以将扬琴多姿多彩的特点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的使用需符合幼儿的情绪特征

扬琴技能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扎实的练习才能提升。因此,在扬琴的长期练习中,幼儿会出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疲倦。其中,生理上的表现主要是动作不协调,手指失控、动作不准确等问题。而在心理上会出现思维迟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厌烦、躁动的情绪。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重复的练习中导致幼儿神经系统的唤醒度降低,从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幼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幼儿的情绪特征,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技能的提高。

四、结语

在扬琴的学习阶段,幼儿扬琴的教学是扬琴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扬琴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从而针对幼儿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从而为幼儿学习扬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培养幼儿学习扬琴的兴趣,逐步建立自己的演奏习惯和掌握扬琴的基本技能。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立勤.幼儿扬琴教学探微[J].黄河之声,2013,(2).

猜你喜欢

扬琴教学法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