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永续农业与生态建设
2015-05-06张晓丽
张晓丽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种植业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就当前而言,农村经济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与大农业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也包括与农业关联度不大的工业产业,而后者恰恰成为了当前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
不管是农业产业还是工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理念的缺失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都对农村的生态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所以有学者指出,农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已经成为限制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再次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因此,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也就成为我们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永续农业与生态保护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命脉,任何文明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村作为农业的主阵地,想改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破坏现状,需要跳出原有的“工业支撑、农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并逐步修复已受到严重损伤的农村生态。
众所周知,对当前农村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因为位于农村地区的工业多是粗放型经营的工业,其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粉尘等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植被、土壤和水源,如湖南省桃源县铝制品生产商创元铝业有限公司所排放的污染物,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创伤,已导致部分地区无法居住。二是现代农业污染。现代农业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农业名称,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运用这种方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位产量,但却给农村生态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灾难,因为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不仅污染了农产品,而且还导致了耕地污染,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尤其是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更是严重影响了耕地环境质量,这种危害将长期持续。此外,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三是生活污染。社会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活用品与城市差距逐渐减小,如果说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还有一定能力的话,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县城城关镇外,各乡(镇)集镇都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就使得农村的现代生活垃圾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的又一杀手。
对于上述三个因素,如果说第一个和第三个可以通过经济建设、法律完善等手段解决,那么对第二种因素就只有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即改变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转向发展永续农业才能解决。
作为一种动植物生产操作的整合系统,永续农业强调的是保持农业发展的永续性,可以对非再生资源以及农场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而且能适当地整合自然的生物循环以及生物防治。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壤和水源,既然现代农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破坏,那就需要转变现代农业为永续农业,一方面保持农业发展的永续性,另一方面逐步修复被现代农业发展所摧残的土壤和水源。作为对现代农业的反思与超越,永续农业的宗旨是“保持永久耕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呵护地球永续发展”。目前永续农业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即有机精致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和休闲观光农业生产体系。
二、永续农业的模式及特征
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不同,永续农业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农业发展的自然性和生态性,也就是说,实现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农业与自然发展的融合。永续农业的发展,打破了“农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财富”的误区。
永续农业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永续性,使得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土壤、水源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我良性循环,所以用原生态思维来实现农业的发展就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由此,生态农业就成为永续农业的第一种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强调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经济上有一定的生命发展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等方面能够为大家所接受。也就是说,这种农业主张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平衡,所谓“促进生物种群的互利共生关系,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生态农业是一种严格标准的永续农业发展模式,并非简单地冠以“生态”二字。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不能因为生产而形成新的污染,而且还要通过生产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优化自然植被的结构。
休闲农业是永续农业的第二种模式,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将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融合,农业的生产性目的被观赏性目的取代,发展农业不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品,而是满足人们参与生产、欣赏农业的要求,即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一种公园农业场所,将农业生产、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采摘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为了保证这种农业的发展生命力,其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合成品,从而使得农业发展逐步接近原生态的状况。
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模式的农业对比,有机农业强调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等无机物,利用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逐步恢复和改善被破坏的土壤的肥力,使得水土本身得到修复,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还原到一种接近初始的状态。
永续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内涵的差异,使得永续农业具备了不同于现代农业的特征:
首先,生态性是永续农业区别于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生态性是我们经常论及的词语,现代农业之初,也十分强调生态性,但由于对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单一,使得现代农业成为农业生态破坏的新的杀手,以致有专家指出,“现代农业以近乎败家的方式对土地进行疯狂的榨取,表现在技术上大量施予化肥农药,设备上粗暴使用巨型农机,时间上野蛮采取连续耕作,空间上无礼实施单一品种。”这样做的唯一后果就是土地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遭到破坏,数多物种减少乃至灭绝,生态灾难已不可逆转。
其次,永续性是永续农业区别于现代农业的标志。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农业追求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和产量效益,而为了最大化实现这两个效益,有时采取了诸多非生态的手段,使得环境破坏非常严重。而且,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也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除采取相应改善措施外,从永续发展的思维来考察这一问题将是根本性的。实现永续性的关键,就是运用有机循环思路,使水、热、光、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从而“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
第三,健康性是永续农业区别于现代农业的表象。食品安全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领域,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业、化肥、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工产品,不但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化学成分的残留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而永续农业的最根本一条就是健康性,它利用资源的有机循环和再生,使生产成为良性循环圈中的重要环节,从而健康产品得以回归,健康农业成为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此外,系统性也是永续农业的一大特征。因为永续农业强调的是系统循环,而这种循环是一种健康的自然循环,通过循环增进资源以及环境质量,从而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粮食以及纤维需求,进而增进农民以及整体社会生活的质量。
三、小结
作为现代农业的升级模式,永续农业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依托农业资源自身的科学运用。相比其他产业而言,农业也一种体系,甚至是比工业更加复杂的体系,因为它主要依赖土壤、水源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如果说现代科技可以对气候、气温、湿度等进行干预,但对土壤的干预则相对困难,而现代农业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从而使得农业发展的基础被削弱,所以,如果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再不进行调整,农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就可能会走向萎缩。
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确立了永续农业的发展思路,如美国为了保护农业资源及环境,“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利用农作物秸秆、根茎叶等剩余物覆盖地表,或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在坡地上修建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尽可能地减少农地的耕翻次数,提倡免耕法。”日本为了改善土壤,“提倡农户在收获蔬菜时,只采收有食用价值的部位,其余留在田地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并且积极实行轮作或休耕,以便恢复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减少对化肥的依赖,直至完全避免使用化肥……同时还运用生物物理的方法,如释放天敌等来防治病虫害,从而杜绝了农药的使用。”不管一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其根本思路都是保证农业发展的永续性,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性。所以,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而言,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的同时,更应该及时将现代农业转向永续农业,这样才能逐步修复农村的生态系统,进而保证社会运行基础的稳固。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