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农业院校学生农事实践能力的探讨
2015-05-06辛德财王鹏文
辛德财 王鹏文
摘 要: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农事实践能力的毕业生,通过调查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走上为农的道路。但由于实践课时数不足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学生农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农业院校 ;农事实践;发展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20
Abstract:To cultivate high farming practice ability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students.By investigating enterprise or business unit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cultivate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ove agriculture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graduates could make smooth on the way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but as a result of inadequate number of existing practice clas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questions, about training students' farming practice ability of exploration still need further.
Key word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arming practic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中国正处于社会及经济转型期,传统农业也正向着现代农业转型,因此,农民必须要增加农业科学知识的运用,这就要依赖农业科技人才[1-3]。此外,社会农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在读期间应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4]。而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正是为农林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农业人才,培养出学农爱农,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适应基层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5]。
1 培养学农爱农意识
按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招生情况来看,农村学生占农科类生源的比重较大,城镇生源占小部分,如何来培养学生们的学农爱农意识,对于不同生源的学生,方法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方法,使其由“学农爱农”向“为农”方向发展[6-10]。
1.1 培养农村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
过去,提到 “农村孩子”,给人印象是“朴实、勤劳”。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村孩子都会干农活,平时一放学或节假日,有的提着篮、背着筐、拿着镰刀去割草,有的喂鸡鸭放牛羊,有的还参加一些农田劳动。“劳动光荣”思想在社会上很盛行。现在的孩子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滋长了他们的“娇”气。随着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存在着不爱农、不学农、不务农的思潮,对他们的子女影响很大,这些孩子不愿意参加或者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的简单劳动也要依赖他人。对于这样的农村学生,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要让他们在从事农事活动的时候不认为这是简单的田间体力劳动,在农学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多渗透重温田间理论知识,将有些经验性的操作理论化,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农村成长,对农事活动还是有一些了解,但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不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这里面,农事实践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既要把农事实践活动的理论讲清楚,又要尽量避免枯燥、乏味,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科学种田的乐趣,并立下为将来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做贡献的大志。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是热爱农村和农业的。通过调查,天津农学院今年招收的2012级农学专业学生中,有超过50%的学生来自农村。有的学生坦言,自己的父母从他上初中时就外出打工,每年过年的时候能见一面,对他们没有感情,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也没有跟父母商量,第一志愿报了农学专业,就是为了好好学习农业科技,回家建设自己的家乡,让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务农,让他们看到农业一样可以赚到钱。对于这样的农村学生,在学农爱农意识培养上我们基本不用花太多精力,但是,在农业科技这部分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让这部分学生看到科技振兴农业的力量,使他们坚定回乡靠农业创业的信念。
1.2 培养城镇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
对于城镇学生中那些对农业并不感兴趣的,我们不要急功近利,更不可勉强,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多想法,有的想考公务员,有的想自己创业,只靠我们的力量不一定能将他们的想法改变。那么我们的教育目标可转移到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上,让我们学生毕业后即使不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也要心系农业,大到关注和奉献三农,小到不歧视农民和农民工,并能珍惜他人劳动成果。使高等农业院校不但能培养出来优秀的农业人才,也能培养出即使不从事农业也能关注农业的人才,将来他们在其他行业有所建树的时候能够反哺农业,也是我们教育的功劳。
2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农学专业要掌握现代农业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种子贮藏检验、土壤耕作、植物保护、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生态、经营管理等理论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可获得以下知识能力:(1)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农化、农业生态和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2)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3)作物栽培与耕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主要农机具的一般工作原理及选型、配套和使用;(5)掌握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6)农业经济和贸易、农业组织管理和农业技术开发;(7)掌握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开设有专门的《农事实践》课程,这是一门以学习专业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以参加农事实践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以生产现场为主要课堂,并且与专业理论课同步进行,以实践为主,边干边学,干中有学,学中有干,不能只干不学或以干代学,也不能内容不着现场边际,成了课堂搬家。
《农事实践》是一门专业实践课,要使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把掌握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增长才干,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因此,实践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既然是农事实践,就不能没有劳动,必须重视亲身实践,要让学生知道在生产领域中,脱离劳功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从而激发同学参加劳动的自觉性。
《农事实践》其课程内容重点是田间实践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它的很多项目是从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课与教学实习内容中抽取出来的,但它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堆砌,而要根据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自己的体系,按季度、分层次、有序地把田间操作、记录、实地观察与室内分析结合成一体[7]。
3 小 结
目前,天津农学院通过《农事实践》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农学专业及种子专业学生的农事实践能力,通过这门课程他们认知了基本的大田作物和相关经济作物,以及基本栽培方法和田间管理,有了一定的使用农具及基本农田设备的能力,但是由于课时不足,不能保证学生的训练强度和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独立操作时间,在实际操作中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后熟期”长,不能很快熟练自己的工作。因此,建议有课题的老师多联系学生,开展适当的田间农事实践。其中,包括每年带毕业实习生的老师,一定多带学生开展农事活动,使他们在毕业工作之前,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行业有更多的了解,避免到用人单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
《农事实践》是以生产现场为课堂,学校可以加大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另外,学生的惰性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渐好,家长很少让孩子参与劳动,甚至有些家长也不赞同孩子将来从事农业,这必将影响我们农事实践的成果。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尽最大努力消除学生的这种观念,促使其积极参与农事活动,为培养我国新型农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2] 马雪.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08(5):79-81.
[3] 蔡军火,魏绪英.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调研[J].天津农业科学,2011(2):79-83.
[4] 郑小波.构建广适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新世纪植物生产类宽口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3 (1):1-3.
[5] 金文林,赵波,白宝良,等. 农事学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立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1(4):58-59.
[6] 金文林,赵波,白宝良,等. 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设立与思考[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15(4):84-90.
[7] 姜子英,金文林,冯树桐,等.培养学农爱农意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开设《农事实践基础》课的做法与体会[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0(1):119-124.
[8] 李勇. 浅论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天津农业科学,2012(5):137-140.
[9] 郑庭义,黄泽文,向安强.农业科研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2(4):107-110.
[10] 黄界颍,胡宏祥,李道林,等. 面向农科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天津农业科学,2012(5):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