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2015-05-06杨慧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0期
关键词:脑栓塞针对性神经功能

杨慧华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杨慧华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106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75%,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9.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减少并发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针对性护理干预;脑卒中;脑栓塞症;护理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属于临床危重脑血管疾病, 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如果在患者疾病发作初期给予其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 可显著减低患者脑组织受损程度, 预防其脑卒中再次发作[1]。本院在本次研究中, 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1月本院诊疗的106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采取分组对照方法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中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到本院诊疗的106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与WHO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栓塞症。其中男54例, 女52例, 年龄45~77岁, 平均年龄(64.71±9.96)岁;初中及以下34例, 高中39例, 专科及以上33例;合并高血压50例, 糖尿病29例, 冠心病27例;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10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 两组患者合并症、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体征监测、营养支持、病房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 不强调特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其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本护理、疾病预防、病情监测、心理护理。

1.2.1 基本护理 护理人员需确保患者绝对卧床静息, 同时给予其皮肤、口腔和尿道护理, 并按时为患者翻身, 预防其发生感染、褥疮等。若患者意识不清, 要给予其通气治疗及气道护理, 确保患者气道湿化和通畅。同时, 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活动其患肢, 预防其出现深静脉血栓等。

1.2.2 疾病预防 由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病情受血脂血压异常、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确保患者饮食合理, 并鼓励其戒除烟酒, 保持适当运动量, 控制其血脂、血压等, 以此预防其疾病再度发作。

1.2.3 病情监测 患者血糖和体温波动会影响病情, 因而要给予发热患者物理降温处理, 并严格控制其血糖, 保持其血糖平稳, 避免患者脑损伤加重, 以此改善其预后效果。

1.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患者往往因疾病突然发作而出现较大心理压力, 并产生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因而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相关知识, 如成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后等, 帮助患者对其自身疾病形成正确认知, 缓解其心理压力, 同时给予患者疾病相关的问题答疑, 安抚其消极心理, 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1.3 疗效判定标准[2]采取神经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并进行疗效判定。①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 残疾程度为0级;②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 残疾程度为1~3级;③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④无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降低<18%或无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75%,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45例,显效3例, 有效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5例, 显效19例, 有效13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69.8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属于心脑血管疾病, 其最佳溶栓治疗时机为疾病发作6 h内, 在此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可降低其再灌注损伤发生率[3]。而患者经有效治疗后, 还需给予其合理护理干预, 以降低脑栓塞症的并发症发生率, 同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4], 预防其疾病再度发作, 经临床研究发现,相较于常规护理, 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更能满足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要求[5]。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中的效果确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黄爱玲.脑卒中康复病房患者跌倒坠床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12):61-62.

[2] 龙红东.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中的应用.医学信息( 下旬刊), 2013, 26(10):133-134.

[3] 尹晓宁.早期康复和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吉林医学, 2011, 32(12):247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163

2015-04-28]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脑栓塞针对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