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针灸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5-05-06程子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4期
关键词:电针脑出血针灸

程子翠

·康复医疗·

早期针灸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程子翠

目的 探讨早期针灸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56例脑出血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常规电针组、针灸组, 每组52例。药物组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常规电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在恢复期进行电针治疗;针灸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15 d时针灸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运动能力量表(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0.05);治疗30 d时针灸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0.05);常规电针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 早期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但针灸毕竟是一种外界物理刺激, 需在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其良性刺激的作用, 切忌盲目针灸而影响疗效。

早期针灸;脑出血;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该病约占脑卒中患病人数的10%~20%, 其病死率极高。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近期研究表明, 针灸对脑出血具有显著疗效[1]。本研究在脑出血早期给予患者针灸治疗, 通过观察期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评价疗效, 以探讨早期针灸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56例, 其中男94例, 女62例;年龄29~85岁, 平均年龄(63.1±9.5)岁;病程30 min~7 h, 平均病程(5.9±0.4) h;原发性高血压史114例;出血部位:原发脑室出血6例, 脑叶15例, 基底核区120例, 小脑及脑干15例;出血量:<30 ml 42例, 30~50 ml 104例, >50 ml 10例。所有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 d入院接受治疗。排除标准:严重昏迷及智力障碍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及入院时病情较轻、肌力≥Ⅳ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常规电针组、针灸组, 每组52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 1 药物组 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 包括神经营养、营养支持、抗感染等, 对部分出血量较大(>50 ml)者采用床边经皮钻颅血肿抽吸术治疗。

1.2. 2 常规电针组 在药物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 即给予药物治疗14 d后, 病情稳定后开始加用电针治疗, 采用G-6805电针仪, 频率1.0~2.0 Hz, 连续通电 30 min, 穴位选取:对偏瘫者取四肢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对失语者取廉泉、哑门等穴位。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1.2. 3 针灸组 在药物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①对病情较稳定, 清醒的患者取穴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穴, 极泉、委中、尺泽为配穴。②对发病后48 h内昏迷、牙关紧闭、面红气粗、双手紧握、大小便不通的患者取人中、太冲、丰隆、内关穴, 用泻法;对发病后48 h内昏迷、手指撒开、目合口张、肢凉、大小便失禁者则艾灸百会、关元、神阕、气海, 观察患者神智恢复情况, 待其清醒后按“①”的方法治疗。③血压升高者取双侧太冲以泻法针刺;脑水肿者取大敦、脑户以泻法针刺。急性期根据病情1~2次/d, 恢复期同常规电针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ADL采用FIM评分, 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时间:清醒患者在入院24 h内, 昏迷患者待清醒后即刻进行评定, 随后在治疗第15、30天时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治疗前FIM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时针灸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0.05), 药物组、常规电针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时针灸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0.05), 常规电针组FIM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5、 30 d的FIM、Fugl-Meyer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分)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5、 30 d的FIM、Fugl-Meyer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分)

注: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与针灸组比较,aP<0.05;与药物组比较,b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5 d治疗30 d FIMFugl-Meyer FIMFugl-Meyer FIMFugl-Meyer药物组5216.9±3.217.1±3.9 29.1±3.5a29.3±3.3a53.2±5.1a52.6±5.5常规电针组5216.7±3.516.9±4.0 32.4±3.9ab 31.9±3.8ab 58.0±4.6ab59.2±4.7a针灸组5217.0±3.717.4±4.235.7±5.436.8±5.6 66.9±7.8 68.4±8.4ab

3 讨论

针灸疗法是脑出血患者恢复期确切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康复科中重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之一。但其是否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 目前学者们观点不尽一致。部分学者指出, 针灸可刺激患者而加重病情, 故不宜在早期进行针灸治疗[3]。另有学者在脑出血患者的不同病理节段采用针灸治疗, 疗效满意, 说明针灸治疗在发病早期应用并不会加重病情, 而能促进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采用对部分脑出血后采用针灸治疗, 其中包括急性期患者, 结果显示, 针灸组患者在治疗第15、 30天时的FIM、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常规电针组(P<0.05);而常规电针组在治疗第15天时FIM、Fugl-Meyer评分虽略高于药物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第30天时FIM、Fugl-Meyer评分则明显高于药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针灸治疗能有效的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这是由于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结合辨证论证选取经络穴位进行针灸是一种良性刺激, 不会加重病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脑出血患者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痉挛,血肿会诱发脑细胞水肿而加速其凋亡, 会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5]。通过针灸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所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 其机制如下[6]:①在脑出血早期可迅速减轻或消除脑血管痉挛。②促进脑出血吸收, 减少血肿直至消失。③改善脑水肿。脑出血后会破坏血脑屏障, 打破离子浓度平衡, 加速脑水肿形成, 而针灸可增强脑出血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后者活性的增加可促进脑水肿的改善。④ 保护脑细胞。针灸能减少自由基的释放, 对内皮素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高脑细胞的耐缺氧能力, 延长其存活时间, 改善脑神经细胞功能;针灸可阻止钙离子向脑细胞内流, 下调凋亡基因的表达, 抑制脑细胞的凋亡;另有研究表明, 针灸可产生镇静、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灌注的作用。可见, 针灸在脑出血的不同阶段均能阻止其病理进展, 促进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 早期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但针灸毕竟是一种外界物理刺激, 需在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其良性刺激的作用, 切忌盲目针灸而影响疗效。因此在早期使用针灸治疗时, 尽量少用头部或近头部的穴位,但进入恢复期可不受限制。

·综述·

[1] 刘志顺, 刘保延, 张维. 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中国针灸, 2002(5):291.

[2] 许振亚, 陈景礼. 心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311-313.

[3] 刘立安, 郭瑞友, 逄世敏. 针灸结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6, 6(12):2256-2259.

[4] 靳东红. 脑卒中后偏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65(9):5664-5666.

[5] 段强, 逯素珍, 董磊, 等.中药针灸配合西药治疗脑出血32例.陕西中医, 2010, 76(10):51-52.

[6] 李建强, 郑宗昌.针灸为主治疗中大量脑出血术后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9):13-1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208

2015-06-08]

271000 泰安市中医医院脑病康复科

猜你喜欢

电针脑出血针灸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