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行四题

2015-05-06周伟

青春 2015年4期
关键词:嘉峪关胡杨林猪蹄

周伟

一、途经嘉峪关

我明明知道自己是站在嘉峪关城楼上,“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却不由自主冒出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落日在灰蒙蒙的雾霭中只剩一个光斑。

此时我距阳关和玉门关400公里开外,那里现在是两个土堆。

历史曾在眼前的这条线路上辉煌,西汉时设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丝绸之路上最热闹的去处,敦煌壁画中的许多场景可为证。沿着四郡的喧闹再往西就是玉门关和阳关,一个向北,一个往南,关外是无边的戈壁或无尽的山峦,去国怀乡自不待言,生死未卜恐怕是当时旅人最深切的感受,所以诗人们一唱三叹,久而久之,“关”成了我们民族的情结。

丝绸之路自晚唐衰落,河西四郡也日渐冷清。宋朝对外族的侵扰一再退让,河西走廊上的驼铃几成绝响。明洪武初年,征虏大将军冯征在班师途中经过河西走廊中部的嘉峪塬,这里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控祁连咽喉,更关键的是这里有水源。《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明长城的西端由此确立,整个关城的修筑历时168年。

我从关内向关外走,第一眼看到“天下雄关”的匾额时差点没笑出来。这叫什么门楼呀?低矮而平淡,充其量只是个大户人家的规模,与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门楼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进了门走了一大截,我才感觉出关城的广阔,越朝西走门楼越多,而且越来越高、越来越密。门与门都不相对,一道门过后必须拐弯才能见到下一道门,在狭窄的瓮城里你得仰视才能看到被城墙圈定的天空。我转得头昏脑涨,终于到了关外,回头再看吓了一跳,城墙高得吓人,而城墙上还矗立着一座门楼,悬挂于门楼第三层的“嘉峪关”匾额竟显得遥不可及。

这城好怪,东边和西边竟有这么大的差异,走在其中感觉根本不是一座城!我忽然转过弯来了,这是故意为之的——行人若从东向西出关,每一步都在远离亲情,建筑风格的变化预示着前程的严峻;若从西向东入关,景物越来越随和,感觉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这才是有档次的设计,不仅设计了一道实用的关隘,还把往来旅人的感受都设计出来了!

人口的管控是中国社会延续了数千年的主题,在古代主要是防止人口流失。嘉峪关的设计利用了千古传诵的诗句,顺理成章地把人向关内引导,这一点非常独到。

我来到西边瓮城,檐台上有一块砖,围了很多人在看。关于这块砖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有一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算法,只要经他计算,用料精确无误。监事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发话:“如果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嘉峪关竣工后剩了一块砖,监事闻讯大喜,想借此克扣工钱。易开占却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一听,不敢再闹,那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

一项持续了168年的工程,即便使用计算机,仅剩一块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传说有鼻子有眼的,好像真有那么回事。

二、胡杨林的口音

我要去金塔看胡杨林。金塔是嘉峪关市下属的一个县,坐长途大巴过去一个多小时,票价14元。

我喜欢嘉峪关,这里有历史名胜,城市感觉又很现代,人口只有2 0万,绿化好,干净,公交车站与站之间的距离短得惊人,正是我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喜欢的地方。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这里人人说普通话。嘉峪关原本是酒泉市的一个区,建立于1958年的酒泉钢铁厂(现酒钢集体)就在嘉峪关,当时从本溪调来了大量钢铁企业从业人员,他们的发音影响了当地居民。1965年嘉峪关以关名建市,酒钢至今仍在嘉峪关,当年参加会战的人、他们的后代以及他们的口音都留在了嘉峪关。可别小看这点,举个例子吧,我在张掖问个路,那人最后一直把我带到目的地。热情是肯定的,但真正的原因是他说了半天我根本听不懂——甘肃各地口音重得超乎想象。

胡杨林是这几年秋季的旅游热点,最出名的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离嘉峪关还有好几百公里。一位驴友告诉我,那儿的胡杨还没泛黄,但农家旅馆的“标准间”已达1700元一夜,蒙古包是300元一床位。金塔的胡杨林不太出名,可我只想见识见识,出名不出名并不重要。我还知道金塔的胡杨节在两头后开幕,门票将提到300元一张,而现在只要10元。

胡杨林已经黄了,只不过还没黄透。有人告诉我黄了的是胡杨,绿的是白杨。后来我发现这个说法不正确,白杨有黄得很耀眼的,胡杨也有一树碧绿的。区别胡杨和白杨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树皮:胡杨树皮丝丝缕缕的,显得很沧桑,而白杨则光洁得多。虽然树林还没黄透,我已能够推断出它在十几天后的壮观:一片明亮的颜色燃烧灰暗的沙漠。

胡杨林确实不错,但金塔人不说普通话,给我返回嘉峪关造成了麻烦。我在车站买了票,一看时间还早,就想乘这工夫上传图片。候车厅里有WiFi,但不让乘客蹭网。用自己的流量不是问题,关键是速度慢,眼看着照片传上去了,过一会又提示“图像发送失败”,折腾了好几回。其间我一直留心检票口的喊话,也没听到“嘉峪关”三个字,等到发觉时间已到,去检票口一问,检票员指着正驶出停车场的一辆大巴说:“走了,那就是!”我追出去喊几声,那发动机的声音比我响亮得多。回到候车大厅我就朝检票员吼上了:“没有广播也没有屏幕显示,你们这叫个什么车站?”她辩解几句,被我喝断:“说普通话!你说的我一句都听不懂!”

但她憋不出普通话,一句都憋不出,只好听我就普通话的重要性,尤其是普通话对车站工作的重要性大发宏论。按规定我是该换票的——先退再买得交手续费,大概是自觉理亏,她让我上了另一趟车。

那辆车的司机是看到我争论的,我一上车就跟我搭话。我质问:“你们这儿的人怎么都不说普通话?”他说:“谁说那个?我上学的时候,有个老师进来就说普通话,我们都笑。”“笑了多久?”“笑了整整一节课。”“后来呢?”第二节课他就改成本地话了。”这叫什么老师,被学生笑就不说普通话?不过那些学生也真够狠的。

回到市区,听到满大街的普通话,我释然了。嘉峪关很好,但胡杨林看一次就够了,我实在受不了那口音。

三、敦煌小吃记

敦煌名气太大,大到了你不去一趟就像是犯了错一样。我去了,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既不是莫高窟也不是鸣沙山、月牙泉,而是小吃。

莫高窟当然要去,但几百个洞窟中你一次只能看8个。至于是哪8个还由不得你,完全在于你随机轮到了哪位导游——洞窟的门都锁着,每个导游身上揣着8把钥匙。如果你想看8个以上,那得再花220元,还得没摊上先前的那位导游。

雕塑和壁画怕光,所以每个洞窟里都是漆黑一团。游客挤成一堆(每个导游每次带30名游客),眼睛都跟着导游的手电筒转——他照到哪讲到哪,你错过一点很可能就是终生错过。其实你根本没法看仔细,大多壁画人物的脸由于使用了含铅颜料早已发黑,加上导游的手电不会在一个点上久留,中途摘下耳机愤然而去的大有人在——我们那一拨看完8个洞窟只剩8人。对游客的抗议导游是这样回答的:“我在这儿工作14年了,到现在看过的洞窟不超过50个!”

14年不足50个与1小时看8个相比,你想抱怨都无法理直气壮。

鸣沙山的问题是你站在山脚下得使劲琢磨爬还是不爬。爬吧,它就一沙丘,并无其他看点;不爬吧,门票钱已经花了,可能还租了鞋套(防沙的,用一次15元)。不管你如何选择,有一种感觉挥之不去:这钱花的真冤!

我带着一身疲乏去沙洲小吃一条街打尖。那里离宾馆不远,听人说起过。“一条街”该是夜晚的称谓,在白天它被圈定在一个带顶棚的广场里,有两个篮球场大,里面纵横排列着玻璃隔挡,每个不足十平方米,两三张长条桌,一人操作的厨房,仅此而已。我点了个12元的砂锅,不一会就端上来了。西北的砂锅像一个深碗,乌黑粗糙还没盖,讲究些的人可能都下不去嘴。那是份三鲜砂锅,有切成片的火腿肠、没有肉味的“肉丸子”、一两片白菜叶和一大团粉条。我不由苦笑:英美人把食物统称为food,我们则一直把饭菜分得很清,而面前这碗淀粉却以菜的名义放在我面前,直接取消了饭菜与food的差异!

我正寡淡无味地吃着,隔壁玻璃房里上了四位客人——三个男人和一个男孩,一落座就要了四只猪蹄、三瓶冰啤酒和一瓶可乐,完全是老主顾的架势。看着老板娘熟练地把猪蹄切成大小合适的块,我放下这边的筷子,打了个弯到了那边。等老板娘切完那四位的猪蹄后我才知道,这里的猪蹄要25元一斤。她选了个最小的一秤,一斤二两。一只猪蹄30元!我顿时觉得全世界的猪蹄都不是这个价。“我们这个是获奖的!”老板娘指着墙上说,然后轻蔑地瞄着我,“嗳,你要不要嘛?”我被她镇住了,隔着玻璃看一眼那边的砂锅,它已遥远得恍若隔世。我硬着头皮说:“要。”

我近视,趁老板娘切猪蹄的工夫才凑到墙根去看那个镜框:八珍猪蹄,敦煌市小吃市场川菜评比二等奖。就是说仅仅是在敦煌做四川小吃的小商贩圈里的评比,而且还是二等!我真想知道获一等奖的那位还在不在世。

猪蹄切好了,老板娘递上一副一次性手套。我只啃了一口就怨气全消,这猪蹄不咸不淡,软硬适中,香料味浓郁又不过分。此前十几天我都吃牛羊肉,忽然发觉猪蹄竟如此可口。我赶紧要瓶冰啤,老板娘看出我的赞许,立刻和颜悦色起来。

老板娘是四川万州人,过去的家在山脚下,因建三峡大坝而迁到了山顶上。她弟兄姐妹五个,那四个都在东南各地谋生,只有她一家定在了西北。来敦煌三年后,她曾打算不干,回到老家后才发觉已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了。“啥都要花钱,东西比这儿还贵,存下的钱根本经不起花!”一家人又回到了敦煌,至今已有十四个年头。现在她每月给家乡父母打一次电话,老人们一接电话就哭。十好几年过去了,他们仍不习惯山顶的生活。老板娘说:“西北太干,他们不适应。我们除了寄钱回去,还能做啥子?”

话题太沉重,我就聊起了猪蹄。八珍猪蹄的做法很复杂,先在香料里浸泡,然后用文火慢炖,前后得花十多个小时。她家第一次来敦煌是做面条的,既辛苦又挣不到钱,第二次来敦煌前才跟人学了这种猪蹄的做法,现已在敦煌买了房。“我们要死在这儿的。等父母走了之后,老家我们不会再去了。去弄啥子?没有任何牵挂了嘛!”

她看上去五十左右,大嗓门,喜怒哀乐都在脸上。

我吃完了,她问我要不要再买一个带回旅馆。我犹豫了一下,最终没买,不过那的确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猪蹄。

四、最美的风景

人们经常讨论哪里的风景美,而且喜欢比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用黄山把五岳比下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苏杭把其他城市比下去。问题是去过黄山、苏杭之后,其他山、其他城市还要不要去?

当然要去,我们宁愿相信自己的感受,再说我们干嘛老在一个地方憋着?

但比较已成思维定式。9月我从林芝北上,一直游到敦煌,前后20来天,随团、包车、自由行都经历了。不管以哪种方式行走,看哪个景、走哪条线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是“某某地景色才好呀!我们为什么来这儿”或“我说了去那儿,你偏要来这儿,这回没说的了吧?”说话人的激动使我忍不住想笑,因为倒过来说也未尝不可。人就是这样,假定这世上真有一处风景被认定为最美,全人类就一定会为它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条件下更美而无休止地争下去。

我一路上没少拍照片,开始还挺当真,可越拍越觉出自己与专业人员的差距。这一发现居功至伟,因为打那之后我才专注于路上的景色。

尼洋河用大海般的颜色伴随我去拉萨,在我感觉到审美疲劳时,突然发现两只牦牛在水中嬉戏。它们不觉得冰雪融水的寒冷?藏民家的牛屎墙垒成几何图案,上面嵌有不同颜色的石头,顶上竟然还放了一副羊头骨!汽车在公路上与一群牦牛对峙,牛犊子不顾母牛的叫唤,结伴跳下路基绕到我们的背后,令我想起存心和家长对着干的淘气小孩;羊群像云一样在山坡上漂浮,当我想凑近些拍张照时,它们吃着草退去,不看我一眼就与我保持着不变的距离。这些转瞬即逝的感觉,只有当你行驶在冷僻的道路上时才能获得。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位老驴友。不过,你若是一个人在外转20来天,感受最深的也一定不是景点,而是路上。

猜你喜欢

嘉峪关胡杨林猪蹄
择一处秋色美景——“胡杨林”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想美就多吃猪蹄吧
Quantum algorithm for a set of quantum 2SAT problems∗
胡杨林的千年诉说
酱猪蹄的制作步骤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星空告白——白月光与胡杨林
PIGS’ FEET 红烧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