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
2015-05-06李彬
李彬
我童年的时候特别迷恋《三国演义》的故事。那个年代没有书,只能听爷爷讲。故事中的人名、地名他都能记全,讲起来有声有色。讲到激动时,爷爷的山羊胡子会翘起来,我和弟弟听得都入了迷。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晚上很闷热,为了避暑,爷爷领我和弟弟到房顶睡觉。满天的星星,无边的银河,浩瀚的宇宙,爷爷又讲起了三国的故事。讲到诸葛亮居住的卧龙岗,多么的山清水秀,多么的神奇,像童话故事一样令人遐想无限。
长大后,多次看《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故事的吸引力不减当年。因此,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去过有关诸葛亮的许多地方,如成都的武侯祠,汉中定军山下的诸葛亮祠、墓,河南南阳、五丈原等地,就是没有机会到古隆中。去年参加完洋县的散文笔会后,驱车直奔湖北襄阳。第二天早晨走进古隆中,放眼望去,正是爷爷故事中的卧龙岗,也是刘备、关羽、张飞第一次到访隆中所看到的景色: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相映成趣,使人感到贤者隐居之地清静异常。
古隆中的石牌坊,是隆中的标志,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坊体高大,蔚然壮观,上面雕梁画栋、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重建的诸葛亮草庐是仿汉建筑,砖木结构,分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等组成,造型古朴典雅,宏伟而壮观。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时的居所,这里背山向谷,周围竹芭松茂。正是刘备“三顾”之地的茅庐,千古奇策的“隆中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面对此地此景,怎能不使人们充满了好奇。一个隐居于乡野的人,未出茅庐,对当时天下形势就能做出如此深刻的分析和预见,真是料事如神啊!古隆中历朝历代都得到了保护,成为三国史上的重要遗迹,是后世缅怀先贤的名胜地,并使千余年的珍贵遗存得以保留。
诸葛亮纪念馆前的诸葛亮雕像与《三国志》中的描写非常神似,孔明身长八尺(合1.85米),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然有神仙之韵。诸葛亮家用过的六角井还在,对它的历史记载最详,已历1800余年。躬耕田,小虹桥,隆中书院,老龙洞等古迹遗存一景一物都显得古朴雅致。遥想当年在这里,诸葛亮躬耕陇亩,聚名人志士于山林之中,吟梁父于溪畔岩端,秀丽的隆中山林布满了他的足迹。
最早记载隆中是诸葛亮故居的是西晋统一后,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他来到古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居,触景生情,让参军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这篇碑文是诸葛亮死后七十年写下的,真实地记录了这里是诸葛亮的故居。东晋时同是襄阳人的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更加翔实地记录了这里就是诸葛亮的故居,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留名题字写诗。特别是历朝的大诗人杜甫、岑参、苏轼、曾巩、王安石、陆游等为之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诗圣”杜甫更是推崇备至,是大诗人中咏写诸葛亮最多的一位,也是最动情的一位,他以一腔热血,生花妙笔,写下《蜀相》《八阵图》等七八首赞扬诸葛亮的诗,充分肯定诸葛亮淡泊明志、至死尽忠、人格之美、感动天地的形象。
隆中是诸葛亮成才的摇篮,是他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与军事舞台的起点。从此后他南征北战,为刘备创立蜀汉帝业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担任宰相后,抚恤百姓、颁布法规、精简官职、权时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官吏不敢违法。强不凌弱、人人奋求上进、为国出力、民风淳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秩序井然、安居乐业。这在战争年代立国实属不易,全国的百姓都敬畏他、爱戴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军中,他的聪明才智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千百年以来人们的尊敬和推崇。清人毛宗岗评说“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诸葛亮一生是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完美的体现,他是智慧的化身,又是忠诚的化身,达到了千年官僚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诸葛亮伟大人格昭示的文化意义和审美理想,焕发出的巨大人格力量,后世不论地位显赫还是卑下的,不论文人墨客还是俗民百姓,不论人们信仰什么,无不为之景仰和倾倒。时至今日,虽然历史上的诸葛亮距我们是那么的久远,然而,想到他又觉得是如此的亲近。因为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的楷模,仁人志士学习的榜样。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从大乱到治世的历史时期,“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主要指活跃在三国政治舞台上的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他们的动人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三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并不显得凄凄惨惨,而是富于英雄史诗的高昂格调。
来到群山环抱、景色迷人的古隆中,又想起那句历史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责任编辑 杨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