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变
2015-05-05李云伟
李云伟
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应该练熟的知识,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数量关系稍作演变,学生就无所适从,面对多变的实际问题情境,就不能有效迁移、灵活应用。面对这样的状况,值得教师思索:这是不是因为在教学中差了点什么?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导模式,基本上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题海战术占据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这种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从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数学课堂上的变式训练,正是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之一,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的有效方法。
一题多变,就是对某一问题的引申和拓展,通过增加问题背景,提高发散程度,使问题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之中,不受定势思维的束缚。从一题变出多个题目,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探求,使自己在变化的相互比较中,思维能力迅速提高。课本中的不少题目看似平常,实际上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在教学中,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探索和联想,进行一题多变训练,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取量,加深对原题的理解。通过在“变化”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潜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一题多变,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例题、习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某种基本解法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例、习题的潜在因素,利用一题多变帮助他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现行初中数学课本中,不少例题、习题内涵丰富,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不同寻常的作用和丰富的教学价值。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与本题相关或相似的一系列数学问题,能很好的以一道题为载体解决多个或多类数学问题,并且有利于学生发现各种类似问题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掌握和消化多个数学问题。在通过题型的变换,不仅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了如指掌,更是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将知识学得透彻,学得活泛。把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不同的题型中,既锻炼了学生适应不同题型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系列好的数学问题往往表现为一个系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强化知识,又可以揭示出数学的本质,渗透数学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实施“一题多变”教学,容易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天长日久受教师的影响,也会逐渐养成对题目变式的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尤其是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当引导他们主动对问题进行变式训练。
变,小至题目的图形可变,数字可变,条件可变,结论可变;大至教法可变,考试方法可变,甚至教材内容可变。变,充满着神奇;变,孕育着创造。变的魅力吸引着好奇心、好胜心较强的学生,学生一旦将单纯的兴趣与崇高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逐步引导他们爱学数学、学好数学,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为将来钻研科学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注重一题多变,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