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2015-05-05汪欣
汪 欣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安徽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汪 欣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运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借助安徽省2012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总结出安徽省2012年生态足迹为2.97hm2,生态承载力为0.36 hm2,生态赤字2.65hm2,生态赤字比2009年增长了0.97hm2.并从万元GDP能耗、人口规模、城镇化三个因素分析安徽省生态赤字不断增加原因,未来安徽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和改进管理资源方式.
安徽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当前人类生活方式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全球范围内生命力指数持续下降,人类生态足迹已经超过生物承载力的50%.报告中提到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在全球各国中最大,但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居全球第74位,表明中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1].
在《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中国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分布不均,人均生态足迹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较高于西部;人均生物承载力以瑷珲—腾冲线为界,该线以西省份人均生物承载力较高于该线以东省份.受人口分布不均影响,中国区域生态足迹总量差异明显高于人均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因此,对区域生态足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适宜采用区域化措施,控制生态足迹增长[2].
然而关于生态足迹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本文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与《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将生态足迹的定义为:生态足迹是指为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的可再生资源(包括食物、木材、纤维、生物质燃料)与吸收二氧化碳废弃物这两大类生态服务所需要的生产性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即一个区域消耗了多少地球资源.
生物承载力:在特定经济、技术水平下,一个区域所能提供的最大生态生产性面积,等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六类土地面积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的乘积之和[3].
关于生态足迹的产量因子采用刘某承等基于安徽省净初级生产力的数值,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1.02,草地1.68,林地0.95,水域1.68,建设用地1.02;生态承载力的均衡因子采用《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的最新数据,即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均衡因子分别为2.39、0.51、1.25、0.41、2.39和1.25[2].
1 安徽省概况与计算方法
1.1 安徽省概况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南连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连山东,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位居全国第22位.全省耕地面积418.4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32%,人均耕地面积1.0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16℃,平均降水量500-1600毫米.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除西部大别山脉和南部黄山山脉地势较高外,其余大部分为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可谓“六山一水三分田”,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自然区.安徽省自2003年成为全国第七个生态省试点以来,“生态安徽”的号角一直延续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在生态领域改革创新方面,从源头保护、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生态建设成为未来安徽省不断奋斗的目标.
1.2 计算方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供给,如果人类利用资源速度超过其再生能力,自然资源的储量及其功能将会不断削弱甚至枯竭.因此生态承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话题,以生物生产性面积为基础建立的生态足迹模型是衡量一定地域和经济条件下,生态承载力供给和需求程度及二者平衡关系的有效方法.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状况是可知的;②资源消费量能够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性面积;③各类土地利用可以相互运算,结果通常采用标准化单位“全球公顷”[5].其计算公式如下:
EF = N·ef = N·rj·∑(a·ax) =N·rj·∑(Cx/Px)
其中,EF为总生态足迹;N为区域人口总量;ef为人均生态足迹;rj为均衡因子;x为消费和投入的某种商品;Px为第x种消费商品的世界平均生产能力;Cx为x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x为人均x种消费商品折算后的生物生产性面积.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供给的核算指标是生态承载力,它是某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面积.不同生产性土地类型之间不具有可比性,需要借助产量因子转化为同一生产力水平的该类土地利用面积的转换系数.其核算公式如下:
EC = N·ec = N·∑ai·ri·yi
其中,EC为总的生态承载力;N为区域人口总量;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i为人均生态承载力;yi为产量因子;ri为均衡因子.
若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减,即EF- EC,差值为正代表生态盈余,表示该区域人均资源占用量在生态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并有所富余;差值为负代表生态赤字,表明该区域人均资源占用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差值为零代表生态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实现.
2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2.1 生态足迹分析
表1 2012年安徽省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资源账户
*单位:立方米
文章以《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数据为基础,计算安徽省2012年生态足迹.根据生态足迹模型与计算方法,安徽省生态足迹主要来源于生物资源消费与化石能源消费,二者汇总即为安徽省总生态足迹.在生物资源账户方面,分为农产品产量、动物产品产量和林产品产量,其中农产品产量核算为耕地生态足迹,动物产品产量核算为草地生态足迹,林产品产量核算为林地生态足迹,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
安徽省为农业大省,但工业在三产中贡献率最大.2012年第二产业产业贡献率高达64.21%,其中工业的产业贡献率超过一半以上.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安徽省主要能源消费指标包括原煤、焦炭、煤油、汽油、原油、燃料油、天然气、柴油、电力、热力等,其中以原煤消费为主.在化石能源账户方面,除将电力、热力计算为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外,其余计算为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2年安徽省生态足迹计算中化石能源账户
2.2 生态承载力分析
表3 2012年安徽省各类土地利用现状
表4 安徽省2012年生态承载力
计算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时,需要根据该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见表3),计算出人均面积,再分别乘以相应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由于国家和区域间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及不同土地类型的生物生产能力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面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因此需要乘以产量因子将其转化为全球平均生产能力.为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其结果见表4.
2.3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根据以上对安徽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现将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汇总,如表5所示:
表5 2012年安徽省生态足迹汇总表
生态足迹需求方面,2012年安徽省总生态足迹需求为2.971549hm2,其中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6.81%,说明安徽省工业生产中,化石能源消耗占用了大量的生态用地,是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耕地,占20%,安徽省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后备资源匮乏.生态足迹供给方面,2012年安徽省总生态足迹供给为0.361903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盈余/赤字方面,2012年安徽省总生态足迹需求远大于总生态足迹供给,生态赤字高达-2.653074,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矛盾尖锐,生态系统退化,人地关系矛盾日益激化.表明安徽省工业生产与居民日常生活状况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造成较大的生态压力,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及老百姓的足够重视.
2.4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对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仅依靠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是片面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只能代表该地区的生态占用情况.因此,本文利用生态可持续指数法和生态压力指数两个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分析安徽省生态足迹供求程度.
(1)生态可持续指数
生态可持续指数(ES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为其后代人保持良好环境状态的能力,计算公式为:ESI=EC/(EC+EF),EC是人均生态承载力,EF是人均生态足迹.ESI指数在0-1之间,指数越接近1说明环境可持续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若指数等于0.5,说明生态环境需求与供给已达到最佳平衡状态.依据公式,2012年安徽省ESI指数为0.1086,根据ESI指数等级表[6],ESI指数小于0.2则可持续程度为强不可持续性.安徽省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压力指数
生态压力指数(ETI)是在生态足迹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指某一国家(地区)可更新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代表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压程度[7].公式如下:
T=ef/ec
根据WWF2004中提供的全球147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8],计算生态压力指数在0.04~4.00之间变动,为便于比较,将生态压力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
T’=T/T标
T’为标准化的生态压力指数,T标为全球生态压力指数标准值,根据全球平均水平,将T标取值为2.生态压力指数由低到高划分为生态安全、生态预警、生态不安全三级,生态压力指数小于0.4,属于生态安全,表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较大;生态压力指数在0.4~0.59之间属于生态预警,表明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应予以重视,而生态压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6的,生态承载力较小,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也较差.经计算,安徽省2012年生态压力指数大于0.6,为生态不安全,说明安徽省生态压力较大,生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生态系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阶段.
3 生态赤字的原因分析
3.1 万元GDP能耗
万元GDP能耗即单位GDP能耗,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生产一个单位(通常为万元)的GDP所耗费的能源.经对比,安徽省2010-2012年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785、0.754、0.722,表明安徽省万元GDP能耗不断减少,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但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分别是上海的1.22倍,江苏的1.25倍,浙江的1.28倍[9].表明安徽省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而安徽省以原煤消费为主,资源利用效率关系到生态足迹需求,资源利用效率越高,生态足迹需求越少,因此,当务之急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2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
安徽省历年人口总量在不断增长,根据五普、六普数据,安徽省在2002-2012年的10年中增加了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万人,而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人口数量的增长使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直接影响生态需求即生态足迹的增长.201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5988万,其中城镇人口2784万人,占46.5%,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安徽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镇人口步入快速增长轨道,相伴随的产生了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城镇化带来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必定会过占用大量耕地,导致人均耕地资源越来越少.
4 结论与对策
综上对安徽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表明,安徽省生态赤字较大,可持续发展程度较低.因此,在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有必要实施一些可行性措施降低生态压力,减少生态赤字.
第一,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合理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不断减少超前消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畸形消费现象,倡导简朴社会风气,通过调整再分配改善消费不合理状况.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循环经济,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道路.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突破土地要素、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高产值、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合理规划土地.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安徽省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10].非农化与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关系到其经济发展,因此更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提高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
[1]WWF.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3):45-50.
[2]WWF. China ecological footprint report 2012[J].世界环境,2012,(9):52-57.
[3]王荣森,吴涛.安徽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4,(4):40-41.
[4]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2010,(3):592-597.
[5]谢高地,曹淑艳,鲁春霞,等.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唐帅.温州市生态足迹[J].城市问题,2014,(1):35-39.
[7]赵先贵,马彩虹,高利峰,等.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不同尺度区域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6):136.
[8]WWF. Living Planet 2004[EB/OL].http://assetspandaorg/down-loads/living_planet_report pdf,2005-03-18.
[9]国家统计局2011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等指标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qttjgb/qgqttjgb/201208/t20120816_30647.html, 2012-08-16.
[10]人民网.安徽公布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耕地总量增加人均耕地偏少[EB/OL]. http://ah.people.com.cn/n/2014/0909/c358266-22252086.html, 2014-09-09.
(责任编校:晴川)
Research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nhui Province in 2012
WANG Xin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00,China)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based on relevant data from Anhui province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2012,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nhui Province in 2012 was 2.97 hm2,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as 0.36 hm2, and ecological deficit was 2.65hm2which increased by 0.97hm2than that in 2009.It also analyzes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ecological deficit in Anhui province from three aspects of GDP energy consumption per ten thousand yuan, population scale,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future, Anhui province shoul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s well as develop and improve ways of managing resour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hui provinc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pacity
2015-06-22
汪欣(1990— ),女,安徽宁国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人口与区域发展.
S75
A
1008-4681(2015)05-00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