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反差视角解读《雨铃霖》

2015-05-05刘志刚梅洪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暮霭良辰烟波

刘志刚 梅洪涛

人生无常,聚散两依依,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离别的苦痛。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定格了离别的瞬间,虽历经千年岁月,却依然拥有许多忠实的粉丝,仍被后世人们交口称赞。这棵词坛的常青树,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本文从反差视角解读作品感动读者的原因。

一.感性与理性的反差:“不想别”却“不得不别”。

不想离别的心理在这首传世绝唱中极力渲染,表现为四处:一是时间上,一场“骤雨”打破了启程的计划,虽然雨停,但天色已晚,凄清的秋天雨后更让人感到阵阵寒意,薄暮暝暝中更不忍离别意中人。二是感情上难舍难分。一对恋人在长亭外设宴饯行,二人四目相对,泪眼婆娑,骤雨已停但离人泪不止,预示着内心的情感风暴胜过自然界的暴雨。“执手”二字取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于此处,既暗示着往日两人曾经相亲相爱、耳鬓厮磨、山盟海誓,又生动刻画出现在两人手拉着手,难舍难分的情景。三是旅途艰辛、前途渺茫。“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不仅写出路途遥远与艰辛,更暗示前途的渺茫。“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暗示出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设想楚天寥廓,烟波浩渺,暮霭沉沉,一叶小舟漂泊其中,多么渺小、孤独!仕途坎坷、落魄不羁的柳永,对别后未知生活的恐惧尽在其中。四是离别时间长,年复一年,遥遥无期。往日每逢良辰好景,必有赏心乐事,是“四美具,二难并”,而今后一切成空,即使有良辰好景,也只能让人黯然神伤,情意无人诉说。如此长别,本应该审慎对待,不应该如此仓促,甚至就本心的感性情感而言,根本不应该分别。但“兰舟催发”,作者不得不咬紧牙关含恨登船。艄公催促,自有行程紧迫所致,也有天色已晚的原因。那么,“催发”自然代表了柳永理性的现实的一面,只好从感性世界中走出来,面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

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风流才子”却只能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既然选择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那又何必让自己凄凉呢?“风流才子”柳永却只能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是放纵?是沉沦?不,应该是世人的不解,毕竟现实的可怕,并不是通过想象就可以预估的。有人说,这是人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应该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我并不否认。可是谁又能够明白那种无奈,只能在现实的嘲笑中渐行的痛苦呢?自我安慰,可能对他而言是最好的疗慰了。于是,放纵,沉沦。至少在靡靡之音中可以寻得自己的位置,可以在填词中获得尊敬和乐趣。可是,世人总是会用世俗的偏见来看待你,你是沉沦的,摒弃了自己的尊严。不过,你如果会介意的话,也不会作出如此的选择了。我想此时的你,应该在天国里独自畅饮,笑看凡尘吧!

三.有语与无语的反差: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

热恋中的情人相别,本已是难舍难分,更何况路途千里,不知何日才能相逢,本该千叮咛万嘱托,抓住这最后互诉衷肠的机会,可两人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什么呢?或许是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一切尽在不言中;或许两人都想倾诉内心的甜言蜜语,但语言不如执手相看更能传递深沉的情感;或许两人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一切语言在浓情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的无力更能衬托出情感的真挚与炽热。离别在即的千言万语,化在“别有幽愁暗恨生”的静默中,让读者感到那揪心的痛楚。“竟无语凝噎”中“竟”字传递出一种焦急、自责、无奈的复杂心绪,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力感。

四.佳期如梦与梦醒时分的反差:难舍难分却设想别后离情。

“兰舟催发”之际,本应抓住短暂的时光,沉醉于中,避免回忆不愉快的事件。“催”字暗示船夫已等得不耐烦,侧面表现柳永尽力拖延时间,不忍别离,相会的日子像梦境一样美好短暂。但是作者却三次写道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从离别之后的航程到今宵梦醒时分的痛苦至经年的苦闷,三次设想,时间一次比一次遥远,别后心境由孤单迷茫到其凄清寂寞,再到苦闷痛楚,层层加深,作者的悲伤实在难以自已,于是喷薄而出,化为“更与何人说”的呼喊。

在多重反差中刻画人物,让这首词的感染力超过一般题材的送别词作,让人们记住了这位“才子词人”“白衣卿相”柳永。

猜你喜欢

暮霭良辰烟波
为你写诗
九月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晨烟与暮霭
送别
在下叶良辰,有何贵干等
你颂良辰,我吟锦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张自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