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越夹金山往昔峥嵘今述怀
——宝兴红军遗址遗迹考察记

2015-05-05吴曦

中国西部 2015年21期
关键词:宝兴芦山栈道

文/吴曦

翻越夹金山往昔峥嵘今述怀
——宝兴红军遗址遗迹考察记

文/吴曦

“一清早我们就动身翻山,开始路还好走,不太陡,也比较宽,谁有力气谁往前走,走了不久我就落在后面了,虽然不是最后,但是大部队已经过去;快到山顶时就更困难了,警卫员同我相依为命,用数步子的办法来鼓励自己;开始说走一百步就休息,走一步数一步,走到整整一百步,就停下来喘几口气,接着再数着走一百步,以后一百步坚持不下去了,改成了五十步,后又改为三十步休息一次,再也不能减少了,走不动也得走,否则,就只有永远躺在这里。”这段话出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伍修权的《回忆与怀念》。

“来到山麓,气温突然下降,脚下的路已经冻得很硬,爬上山腰,环顾四周都是白雪,人在积雪中行,上边是雪的陡壁,下边是雪的深渊,银光炫眼,不能久望。先头班在冰雪上凿些窟窿,小心地前进。一个跟着一个,有的手拉着手。越往上爬,冷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人在云雾中行进。单衣顶不住风雪的侵袭,脸上身上像被千百把尖刀刺着。大家浑身哆嗦,牙齿颤栗。空气逐渐稀薄起来。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开始头晕腿软,一步一喘,一步一停。但是大家有一个信念,坚定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克服困难,发扬互助友爱的革命精神,互相搀扶着,不停地前进,并且也认识到这时候停下来是很危险的。将近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大大小小的雹子迎面打来,打中处立即肿痛,防不胜防。于是大家鼓足干劲往上冲,很快就到了山顶。抬头远望,真是一个洁白无边的世界。大家愉快地吸了一口气,便开始往下走,逐渐冰雪停飞,变成小雨,脚踏着雪水跑步下山。不多时回头往上看,一片白茫茫的雪山,已经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这段话出自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的《征服夹金山》一文。

①毛泽东、朱德在硗碛住过的旧居 摄影/高华康

②夹金山冰瀑 摄影/高华康

风雪夹金山,不仅是座山,更是一座碑

在翻阅众多中共高级将领和战士的回忆录时,我们会发现有个地名频频出现,且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个地方,还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张闻天等开国元勋的名字紧紧相连,又与党的路线斗争息息相关,张国焘的名字被同时反复提起,这个地方就是夹金山。

高耸入云的夹金山是红军当年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最高海拔4000多米,从山底到山顶由牛棚子、筲箕窝、一支箭、五道拐、九凹十三坡和王母寨几部分组成。这里山势雄壮、终年积雪,天气恶劣,空气稀薄。许多衣衫单薄、耗尽体力的红军战士在竭尽全力之后长眠在皑皑白雪之下,永远与雪山作伴。夹金山因此被宝兴当地人称作红军山,这是对红军的纪念,也是在言语称道中,人民立在心中的历史丰碑。

1935年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率中央纵队越过夹金山,6月12日至18日,中央红军胜利翻越夹金山,并在小金达维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翻开了红军长征史上的新篇章。

弹指一挥间,时光荏苒八十年,2015年6月,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望长征路上光辉灿烂的英雄篇章,铭记长征团结奋进、英勇无畏、勇往无前和不胜不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启迪我们对今天的思考,展望复兴中国的光辉前景,是纪念长征胜利的应有之义。为了纪念,为了铭记,我们踏上了长征路,走向宝兴,走上红军长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③宝兴县红军广场上屹立的“雪山丰碑” 摄影/易云芳

宝兴县,神鹰展翅的地方

雅安市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北与小金接境,西与康定毗邻,东连芦山,南界天全,是当年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1935年6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宝兴县境。

八十年前,即1935年,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迅疾向夹金山方向前进。6月初攻克天全城,一、三军团主力至十八道水(今仁义乡)分兵两路:一路前往灵关(1950年前属于天全),一路经老场去芦山。去芦山的红军打下芦山城后,昼夜兼程,经清源、仁加坝至双河场。在双河场又分兵两路:多数经芦山县双石镇的西川,翻垭子口到灵关;少数经太平、中林,翻大瓮顶到宝兴的盐井坪。另一支部队从芦山城出发,翻灵鹫山,直插灵关。

在红军到灵关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土豪劣绅大作反动宣传和威胁,以杨南甫为首的地主武装更是惶恐不安,四处设卡,堵道口,守桥头,整个灵关镇上人心惶惶,气氛紧张。

6月7日夜,先期进入的红军先遣队在宝兴革命青年席懋昭的策应下,摸黑进入灵关铁索桥西头。在震天作响的红军冲锋号和喊杀声中,守卫敌军四散逃逸,红军不费一枪一弹,通过了铁索桥,拿下通向宝兴的灵关要道。6月8日中午,从芦山经双石镇西川、垭子口和从芦山翻灵鹫山的两支红军队伍,几乎同时到达灵关场。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红军主力部队顺利通过灵关,挺进宝兴。

宝兴县城依山而建,临河而立,被东河、西河左右环抱。这两条护城河在两河口汇合,最后流入青衣江。2015年5月26日,我们一行抵达宝兴县城,在县城的进出通道口,一眼就看见红军广场上的雪山丰碑雕塑以及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从正面看去,雪山丰碑雕塑是一面猎猎招展的红旗,通体红色,鲜艳夺目。碑身正面,雕刻了一个藏族向导和两名红军官兵,反映了藏汉同心,红军在藏族同胞的帮助下,成功翻越夹金山的历史。碑身下部浮雕,以连环画的方式刻画了红军翻越夹金山途中的情景。看,红军将士们有的手拉着手,有的互相搀扶,有的拽着马尾巴,顶风冒雪地艰难行进在陡峭的雪原之上。碑体西侧是铭文“雪山丰碑”,约有几百字,叙述了红军长征和翻越夹金山的壮举,讴歌了红军将士们英勇善战,战胜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读后让人振奋。

红军纪念馆位于广场北端,面积1200多平方米,分为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展厅和陈云出川展厅。纪念馆的外观融合了川西民居、藏族民居和红军着装颜色的风格,屋顶造型采用宝兴县嘉绒藏居特有的“众”字型,整体色调以红军军装“灰”为基调色,纪念馆整体显出凝重、庄严、深沉的气氛。据纪念馆馆长舒敏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当事人已纷纷过世,红军纪念馆当前的最大困难是收集红军散逸在宝兴的红军文物。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红军纪念馆进行了重修,定于6月中旬重新开放。我们到来时,正在重修中,我们希望参观红军文物的愿望落了空。不过,宝兴县的红军遗址很多,我们可以参观红军长征遗址一遂心愿。

①崖壁上的栈道孔洞 摄影/易云芳

红军遗址遗迹的铭记

来宝兴之前,我对红军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本事一直心怀敬仰,心中的红军个个都是《智取威虎山》中摸黑从绝壁攀上威虎山山顶的神兵。在宝兴,同样流传着类似的英勇的红军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遗迹遗址都在,并被开发出来,可以带给人实地感受和遥想慨叹。

②崖壁上的红军栈道 摄影/易云芳

在从蜂桶寨到锅巴岩的路上,我们走到了一段地势险要、山崖陡峭、怪石突兀、江水湍急的河道边上。但见对岸嶙峋山石上,孤零零地插着几根粗壮的木桩。据当地的同志说,这里就是当年红军连夜重修的栈道。自古以来,当地山民均以偏桥(即栈道)为道,于岩上打孔,孔上栽桩,桩上铺板,从而构成倚岩悬空的通道,也是红军当年必须要通过的要道。当地反动势力为阻止红军北进,当时将该段栈道悉数烧毁,然而,英勇的红军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红军先遣队的战士们把绑腿取下,撕成若干布条,再把布条,结成条索,做成索桥,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艰苦奋战一个晚上,将栈道修复,为大部队的顺利行军创造了条件。眼前残存的木桩是当年的遗迹,木桩旁,复原了一段铺上木板的栈道,咆哮的江水从栈道下呼啸而过,凌空于绝壁之上的栈道看上去颇为惊心动魄。那些重铺栈道的红军先遣队员以及背负着辎重前行的红军将士们该是怎样的一群神鹰啊!

在硗碛乡的泽根村,我们见到了从硗碛乡旧址搬迁过来的斗底、迥贡锅庄楼。斗底、迥贡锅庄楼分别是毛泽东和朱德在硗碛居住过的房屋,在这两栋房屋内,他们指挥红军翻越了长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并召开会议研究与四方面军会师以及北上抗日方案。这两栋房屋原在硗碛老场,因为修建硗碛电站,原所在地为水库淹没区,故而整体原物原貌搬迁到硗碛乡泽根村。这两栋建筑都是建于清代的藏式石碉建筑,顶部覆以小青瓦,看上去历数百年而不显残破,具有双重文物价值。

我们到来时,斗底、迥贡锅庄楼也在整修之中,许多文物都没放进去。这里也是在六月中旬的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才正式开放。看来,宝兴人民要把红军八十周年庆办得像过生日一样热热闹闹。

离开泽根村没多远,我们走到一处叫扎角坝的地方。先是路侧的一排参天白杨和大桑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继而,在宣传部同志们的指点下,我们看见一陡壁,陡壁底部有一溜光水滑的陡壁,壁上湿漉漉的,底部一岩隙,一股清清的泉水沿岩隙汩汩而出,顺地势流约10米,注入一个约1平方米的乱石砌壁的水凼,这就是凉水井。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红军领导人曾在这里饮马休息。我走到石壁边,掬了一捧泉水,泉水鲜活甘甜,甜丝丝、凉沁沁,比瓶装矿泉水好喝许多。想想和当年毛主席、朱老总喝的是一样的水,不禁更生出几分格外的得意。

在凉水井东北侧,是一块数十亩的河滩,那是当年的誓师坪,也就是开动员大会的地方。动员大会上,也许讲述了翻越夹金山的客观困难,也许鼓舞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也许部队首长做了动员令,也许毛主席亲自讲了话,也许战士们唱了军歌、宣了誓词。往事已矣,唯莽莽青山雪原可以作证。

索尔兹百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于大多数红军战士来说,翻越夹金山是长征开始以来最艰苦的一关。其艰苦程度超过湘江之战,超过翻越五岭,也超过四渡赤水,比起只有少数人参战的抢渡金沙和飞夺泸定桥来,更是艰苦得多……”在“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口号的鼓舞下,广大红军用柏树皮和干竹子扎起一捆捆火把,砍来竹竿、树条做成一根根路杖,找来棕皮做的背心穿在身上,用藏民们送来的干海椒作御寒食品,扔掉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扎紧腰带绑腿,向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挺进。夹金山上下六十里,中途不能停留,终年积雪,人迹罕至,在藏语中,夹金山是鸟儿也飞不过的地方,只有在神仙护佑下,才能越过。战士冷了嚼把辣椒,渴了抓把雪块,饿了啃两口干粮,累了不敢休息,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地向上攀登。也许是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老天,6月12日,第一支翻越夹金山的红军先遣队胜利翻越,并在夹金山北麓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将士会师,双方喜极而泣,拥抱欢呼,场面感人。

红色文化,红军留下的财富

因为行程原因,我们一行没有体验翻越夹金山的千难万险,但是短短几天对宝兴长征遗迹、遗址的粗略考察使我们相信弘扬红色文化与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军精神财富大有可为。

一是进一步加强红军文化挖掘和保护。抓好红军文物收集和遗址恢复,同时围绕中国工农红军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导人长征翻越夹金山的历史,突出具体细节和感人细节,完善资料收集,研究形成鲜活、经典的红色故事。二是以夹金山为龙头,整合夹金山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坚持红绿并举,突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把夹金山旅游区整体开发成综合性旅游精品景区。三是打造“红色之旅”,热心为各地游客、专家学者、中小学生的体验式旅游、教育式旅游、感悟式旅游服务。弘扬红军精神,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民族文化旅游需依托和围绕保护、传承做文章,只有把写进书里的文字请进实实在在的全域景区大框架中,文化才有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责任编辑/吴知之 设计/张籍匀)

摄影/易云芳

摄影/易云芳

猜你喜欢

宝兴芦山栈道
基于改进YOLOv3的果树树干识别和定位
Fast-switching SOI-LIGBT with compound dielectric buried layer and assistant-depletion trench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栈道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