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还是违背比较优势——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5-05-05王振亚
王振亚 刘 苏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98)
一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应该符合其国家战略,尤其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体育也不例外。体育发展路径可以是比较优势违背型,也可以是比较优势遵循型,无论是违背型还是遵循型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比较优势遵循型是指把比较优势作为产业选择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其特点是发展方向性错误低、发展持续性强,缺点是发展较为缓慢。比较优势违背型是指通过补贴使得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得比较优势,其特点是获得补贴的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缺点是选择合适的补贴产业非常困难,容易产生方向性错误,而且发展的持续力不足。发展中国家在体育发展上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资本相对短缺,多数选择了比较优势违背型的发展战略,在快速集中资源取得成绩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二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越来越不均衡。稳定而持久的经济发展必须内生于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经济发展的路径必须符合一国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1]。政府把体育作为产业发展当然也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就算是体育的政治性和福利性属性的独特要求,依然要从整体上减少违背的程度,从个体上要分析不同项目究竟是继续选择违背型还是向遵循型迈进。在路径的选择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大包大揽的“保姆式”和完全交给市场的“甩手掌柜式”是角色的两个极端,发展中国家的很多政府正在或试图做永久的保姆,而发达国家很多是正在或试图做甩手掌柜。事实证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两者都不可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证明一个有为的政府应该是“助产士”的角色,体育产业化要求政府角色就必须由“保姆”转向“助产士”。同时这个助产士还要有甄别能力,即林毅夫所说的“因势利导型”政府。
1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中少数的几个高于普通常识的概念之一,首先需要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而不能用常识来解释而不求甚解。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该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到相对的变化要求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行事。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尽管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这一概念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显示了一个即使在任何产业都没有绝对国际成本优势的国家,如何能通过专门从事其最不差的行业,而在国际贸易中获益[2]。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中国体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是以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的国家福利的方式存在并发展,这种垄断性事业型的体育发展用以自由竞争和要素流动为前提条件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显然并不完全恰当,但是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既然确定为市场化产业化,那么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行为就越来越接近这个理论的假设了。并且假设在90 年代初提出体育市场化之前的体育也是一个市场行为,当然这个假设也是恰当的,因为体育的经济属性不以人的认识而有无。
2 建国后我国职业体育发展方式的类型
2.1 职业化前的违背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大约30 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方式,集中表现为政府以计划手段调控体育资源,以行政指令管理体育事务。在1980 年初举行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家体委《关于30 年体育工作基本经验教训》的总结报告中,阐述了体育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认为“我们国家现在还穷,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体育事业”,这其实是回答了新中国30 年的体育发展的现实和原因。
80 年代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现实,对下一步体育发展做了如下规划:一方面,“在制定体育发展计划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但一方面,“在我国,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调动各个地方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按比例、有重点地分配财力物力。这样就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使体育上得快一些。”这实际就是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的认识依据和制度依据。同时《关于30 年体育工作基本经验教训》的总结报告还提到“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大家办体育”,将群众体育逐步转向以各行业与各部门为主,而体委的主要工作重点则放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实际上,这明确地表达了体委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在国际赛事上夺取奖牌。80 年代国家体委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两个文件,确立了以社会化为突破口的体育发展方向。旨在“发动全社会办体育”的指导思想下,力图将体育的“普及”工作交给“各行业各部门”去办,以使体委全力去抓“提高”。这些改革理论上理顺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由谁去抓的问题,明确体委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去搞竞技体育,通俗的讲就是在国际大赛上拿牌为国争光[3]。而群众体育不是体委的主要任务,体委将此任务推了出去,但是其他部门行业显然没有很好的承接。这个改革举措在当时是认为完全正确的。主要理由是当时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群众对重大国际赛事的热情都很高,政府也需要体育作为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载体。尽管这些理由都成立,尽管中国体育也完成了它阶段性的使命,但是体育发展的阶段目标却与其长期目标出现差异,而且有些改革措施成为了继续深化改革的阻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路径违背了我国体育要素禀赋所决定了的比较优势,是典型的在强大外部补贴的基础上发展的比较优势违背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继而决定了中国体育自生能力的普遍缺乏。
2.2 职业化后开启遵循型萌芽期
80 年代到90 年代初的违背型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好的竞技体育成绩,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也面临了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突出表现在发展需求越来越大与国家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需求越来越大是由单个项目需求越来越大和参与项目越来越多共同推动的。国家虽然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良好经济发展但是体育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投入依然需要平衡,也就客观上需要对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寻找可替代的资金来源。
90 年代中国体育通过著名的“红山口会议”确立了市场化、产业化和职业化的路径,并以足球职业化改革为试点,然后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也开始了其职业化的路径,职业体育在中国应运而生。
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方向确立了以后,我们的体育发展方向就从国家层面确定了下来。方向确定了,下面就是对于路径的选择了。80 年代确立了集中力量在竞技体育上要获得突破的“举国体制”路径。在这条路径上竞技体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我们的体育发展方式也产生了严重的“举国体制”路径依赖。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群众体育却发展缓慢,极不平衡,群众体育工作的落后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到了重新审视路径选择的时候了。
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仅仅依靠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了。原因有三:一是财政资源在体育上的不恰当的分配会降低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财政投入的效率往往又是低下的。二是大量补贴的结果是体育缺乏自生能力的培养,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达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期增长乏力。三是即使因为体育的政治性功能要求也不能再继续大范围的补贴走违背比较优势老路了,因为体育资源投入在急剧上升,而其政治功能的收益却在递减。
市场化和产业化就是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式向比较优势遵循型转变。由足球职业化改革为发端,中国职业体育发展方式开始比较优势遵循型萌芽。
2.3 2003 年后以中超为代表的遵循型发展期
中超效仿英超尝试进一步的职业化改革是遵循型路径的进一步发展,中超在组织结构,商业开发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与英超非常的形似。选择足球作为改革试点有其合理性,首先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市场潜力巨大。其次中国足球与中国其他项目相比也更有市场潜力。选择足球是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
但是以足球为试点的改革,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很多人认为足球改革是失败的。有人总结为“毁誉参半的甲A 十年,人人唾弃的中超五年。”当然后几年也没有比之前更让国人满意。那么这究竟是政策处方错了还是效果预期错了,而或是两者都错了。我倒是倾向于效果预期错了。
评价足球领域的这场改革一定要在两个维度里综合考虑,一是中国足球与中国其他项目的比较,二是中国足球与世界其他足球产业发达国家足球的比较。
1992 年为了推动中国足球改革,前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专门作出5 点说明:足球群众喜爱,全民关注;没有精神负担,一穷二白;改革中要抓一些重点项目;可以摸索经验,失败了再重来;搞职业化俱乐部,不再会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4]。每一句都是经济理性的高度浓缩;其次是全社会经济理性的契合[5]。这其实就是足球在第一个维度内的比较优势。
那么一个遵循比较优势的项目为何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呢?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结合上面5 点标准来看其实是都达到了。全民关注、摸索经验、职业化尝试都达到了,足球所吸纳的资金也逐渐从国企过渡到民企,而且越来越多,足球经济的体量越来越大。以足球俱乐部本身亏损来证明改革失败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市场经济里有投资就意味着你值这个价,价格由买方决定,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就是其成功之处。其实大众的不满主要在于足球的竞技实力没有进步。但是职业化和竞技实力提高有必然联系吗?职业体育的核心不是如何踢好球的问题,而是如何赚钱的问题。当然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但职业化不是高竞技水平的充分条件。中国足球与中国其他项目比有其比较优势,但是中国足球与其他足球强国比却根本没有比较优势。一个没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如何去跟国际市场竞争。用林毅夫的理论说是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缓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难以逾越的历史阶段。究其原因,中国职业体育的土壤还没有形成,或者说中国职业体育良好发展的时机还不成熟。林毅夫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一个新产业,应该在具有类似禀赋结构且人均收入约为本国两倍的高速发展国家中寻找。也就是一个新产业不是政府想出来的,而应是找出来的。那么对照一下同期的美国、日本、韩国不难发现相距甚远。
表1 人均GDP 比较 单位:美元
1994 年足球职业化时美国、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约50-80 倍,就是韩国也是中国的18 倍,而同期美国、日本人均GDP 约是韩国的3 倍。到了2003 年美国、日本的人均GDP 是中国的约30 倍,韩国约是中国的12 倍。到了2013 年美国、日本的人均GDP 是中国的约8-9 倍,韩国约是中国的4 倍。
韩国1983 年开始职业联赛,1994 年正式成立K联赛,日本1993 年成立J 联赛,中国1994 年开始甲A 联赛,可以认为职业化时机大致相同。很多人批评说为什么差不多的改革时机而中国竟然落后了这么远。或许从上面的数据以及林毅夫给出的标准可以提供一个解释,即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职业体育发展的基础,当然数据也可以看出人均GDP 的差距也在快速的缩小。同时由于中国东西部巨大的差异,足球发展主要在东部发达地区,决定了经济基础差距进一步缩小。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也就决定了比较优势的变化。现在的足球改革应该比以前更值得期待。
3 新时期我国职业体育发展方式的展望
中国作为人均GDP 只有美国十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职业体育发展路径的时候要紧密结合自身现实。既有政治现实又有经济现实。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注定是要走向弯路。虽然这条路看似前途光明,但是却难以到达彼岸。选择一个合适的理论,做出一个可行的抉择,才是当下中国的迫切要求。
3.1 确定发展方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仅在体育的场域下看体育必难以周全,需要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范围,在国家整体经济的范围里讨论才有效果。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并追赶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理论十分必要。改革是个政治问题,可每一次的改革无不是背后的经济力量在起作用。选择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当下体育改革有其现实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为这种研判提供了一种视角。寻找最适合的项目推进其产业化职业化。职业体育的基础不是群众基础,而是产业基础。通俗的讲是以能不能挣到钱为基础。产业的基础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大部分的体育项目发展成职业体育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已经比刚刚提出体育产业化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资本密集度已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一些项目上已经具备了进行产业化的基础。
3.2 确定发展方式选择的现实抉择
奥运争光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战术:从女子入手,从双打入手。这个战术的思想体现在重点发展别人不擅长的领域,而别人已经发展很好的我们就要绕过。从获得金牌上这当然是成功的战略,但是获得了金牌之后呢?金牌本身不应成为目标。恰恰是别人发展的比较好的是市场证明了的有市场潜力的。在进行产业化改革,推行职业化的战略中不能再有这种思维,职业体育的发达国家一定是在其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来研判,什么样的项目可以职业化,什么样的项目暂时还不能?
但是发展职业体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如果仅仅是经济问题那就让其如很多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一样在市场中自行消亡好了。体育有其特殊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而且现阶段在中国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属性更为明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社会福利,体育必须发展,这是国家意志。
一些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就勇敢的让他们在市场中生存吧,选择比较优势遵循型的发展路径,逐步减少外部补贴,不断提高其自生能力。还有些项目本身市场化程度就很高,如网球、高尔夫就更没有理由补贴,它完全可以在市场中存活。举重,击剑等虽市场潜力较小,但是奥运夺金任务的项目,在现有共识下还需要继续其较大的偏离度。
3.3 确定发展方式选择的未来展望
中国人均GDP 只有美国十分之一,其要素禀赋结构突出表现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资本相对稀缺的特点,因而生产也多集中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但是中国竞技体育却是特例,在奥运会的舞台上中国已经处于第一集团,世界前列。中国竞技体育选择了一条违背比较优势发展的路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竞技体育不是作为一个经济行为而存在的,而是要在奥运争光。但是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方面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摊子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单个项目所要求的资本量越来越多,总需求增长量太大,同时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逐渐克服金牌情节,有了更高的价值要求。社会发展的目标越来越多元,这些发展目标都需要资金支持,竞技体育的投资与民生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质疑。转变违背型的发展方式到遵循型通过市场解决投资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遵循比较优势的路径是一条理想中的康庄大道,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妥协。一方面中国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国际大赛上为国争光,体现其政治价值,一方面也需要达到体育项目能成为一种产业自我发展,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于是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研究就特别有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实决定了中国是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经济要素禀赋结构,同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有形的)和软件基础设施(无形的),对于中国体育而言硬件基础设施主要是运动场馆,其他还包括如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广电系统等。软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社会资本、法律、制度、价值体系等。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突出表现的运动场馆、社会资本、法律、制度等禀赋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比较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些要素禀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有了体育产业腾飞的基础。
同时中国想在多个项目推行职业化是需要谨慎的,需要进行项目优化甄别。选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备竞争优势的项目。如果说中国足球是中国各项目范围里最有市场的,那么中国乒乓球则是世界乒乓球运动最发达的地方。如果再把国家体育总局在推行足球职业化的要求放在乒乓球上看一看:群众喜爱,全民关注,是中国国球,有了一定的职业化运行基础,最关键的是竞技成绩好,实施主体的经济效用函数也满足了政府的政治效用函数[6]。而足球改革不甚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两者的目标不一致。
3.4 确定发展方式选择的政府角色
项目的选择需要政府的力量,合理的选择可以降低成本。政府既不能如以前的大包大揽也不能说把选择全都交给市场,大包大揽型的政府是长期的保姆,项目本身难以获得其自生能力,全交给市场也不得不面临市场失灵的考验,在经济发展赶超型的国家,政府必须要做的更多,要做林毅夫教授所说的因势利导型的政府[7]。政府的角色不是保姆而是助产士。
选择违背型的发展战略决定了政府需要持续的补贴,一旦停止补贴就无法生存。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在谈到其发展是总是说希望国家关注加大投入。作为某一个项目它当然可以这样说这样做,但是作为政府却不能这样做。政府必须有取舍。
只要社会达成了对改革的迫切要求,并在改革方向上达成了某种层度的共识,成功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从本质上说选择一种产业或者说经济与选择一种体育产业项目是相同的。
对改革的要求其实在2008 年奥运之前就已经很高了,但是为了奥运获得好的成绩,改革被延后了,但是广大理论界专家都在研究预测,即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发展路径选择。又6 年过去了,体育发展路径没有多少变化,我们在竞技体育上依然成绩突出,群众体育发展依然落后。奥运会是竞技体育成绩的突出标志,近来特别突出的关于“广场舞”的争论特别能说明我们的群众体育依然落后。“广场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噪音,最突出的矛盾是群众迫切需要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之间的矛盾。广场舞也许是最低层次的体育需求了,它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地方,不要吵到人的地方。这种低水平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更不要说其他的体育需求了。是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4 结论
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为基础,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需要实现由比较优势违背型到比较优势遵循型的逐步转变,有些市场基础好的项目还要加速这一进程。中国职业体育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只能选择比较优势遵循型的发展路径,这一要求既符合国家战略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现实需要。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2]张夏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遵循还是违背比较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杨桦,陈宁,刘建和,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1-7.
[4]鲍明晓.反思中国足球改革[J].体育科研,2010,31(3):15-16.
[5]龚波,陶然成,董众鸣,等.举国体制创新与中国足球改革的互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76-82.
[6]毕进杰,梁进.中国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J].体育与科学,2003,24(5):59-63.
[7]胡利军,杨远波.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