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设 精彩演绎
2015-05-04陈梅珍
陈梅珍
[摘 要]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及时进行课堂调控,课后优化预设,使预设与教学生成资源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探究 预设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7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科学实验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意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课前精心预设,实施有效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师课前应精心预设。在制定实验教学方案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合适的课程资源,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操作,才能形成完整表象,从中感悟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科学素养。《摆的研究》一课,“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实验材料稍有毛病,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摆线的选择上: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而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将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可实际上,当两根长短一样的摆线绑上大小螺帽后,摆长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长要比小螺帽长(大螺帽直径大)。如果换成 “沉浮实验盒”中大小高低相同的小吊桶,在吊桶里分别装体积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这样严格把握“控制变量”的恒定性,让学生更科学地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使实验获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课中超越预设,演绎精彩生成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课前“预设”做出富有创意的选择和整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引导学生体验建构、拓展创新,从而超越预设,催化动态生成,将实验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江苏高邮市天山中心小学田晓军教师在《磁铁》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判断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学生在接磁铁时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摔断了。教师趁机提问:“磁铁断了后,磁极会南北分家吗?”学生看法不一,教师提议用刚学到的方法验证。一学生将断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他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教师提醒他用蓝磁铁(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有的学生提出必须用别的方法验证。教师让一个学生用线悬挂断磁铁,让其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等磁铁静止下来后,果然指南北了。他惊喜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能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可又有学生提出:“如果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北极会变吗?”教师兴奋地邀请他来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得叫起来:“哇,它们又吸在一起了。”他又将标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果然,“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三、课后优化预设,促进专业发展
生成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增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因此,教师课后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经历做全面反思,优化预设,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摆的研究》中探究“绳长如何影响摆速”的实验教学,五年1班上课时,我按预设的方案先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分组按操作要求做实验。实验完成得较顺利,数据偏差在3次以内,但本节课用了48分钟。课后我反复思考,认为学生花在安装实验材料上的时间太多了,以致影响实验的进度。深思熟虑后,我觉得实验过程中不换绳子最为便捷。于是,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根长35厘米的绳子,在0厘米处打一个结,在15厘米处打一个结,30厘米处再打一个结;15至30厘米之间每隔1厘米用彩笔做一个记号。其他三个班上课时,由于使用了精简创新后的实验材料,学生在5分钟之内就完成了实验,且实验数据的偏差在2次以内,实验的效率和准确率很高。此外,本堂课还有精彩的生成:有5个小组在完成规定任务后,尝试了在15至30厘米之间自由选择不同的长度来做实验,得出了不同的数据。这样的优化教学开阔了学生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加以分析思考,获得调整摆长的规律,为下一个实验“做一个钟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科学预设,有效开发利用生成资源,从机械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灵活的弹性教学,使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焕发“动态的活力”!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