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2015-05-04李晓君
李晓君
[摘 要]交流是数学课堂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创设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倾听,学会自我评价,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交流及时进行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交流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4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使课堂交流真实有实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做好交流的准备
交流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交流,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交流的问题。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教师不仅要提供有效的材料,还要设计好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交流成为可能。交流前先让学生进行准备,使他们交流时有话能说,表达清楚,为有效交流创造了条件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生交流的方法可以是同桌说一说,也可以采用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时可以给一些温馨提示,一些小“暗示”,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交流,确保交流的有效性。
二、创设交流的氛围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来临时及时与同伴分享,获得同伴的认同和评价,修正并给同伴以启发和反思,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才能实现交流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蛋白质的含量”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黄豆营养成分含量资料图,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黄豆营养很丰富。今天请你们当‘小小质检师,来解开黄豆的奥秘。”学生听完后兴趣盎然,教师接着提出要求:“一名合格的质检师,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仅产生交流的冲动,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交流的引导
有效交流的开展,教师在内容上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民主性;在组织形式上要讲究实效。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交流,并引导学生及时反馈交流结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实现交流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分数”时,其中有一段比较拗口的数学结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是二分之一个圆。”教师请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表述,同时给其他学生布置了“听”的任务:“仔细听,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听得很仔细,并听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漏了“平均”两个字、有的学生漏说“这个圆”三个字、有的学生将“二分之一”说成“一分之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平均”“这个圆”这些关键字去掉之后,有没有影响?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结合实例验证这些字词的重要性。这样,全班学生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人人时时都有任务,或是说或是听,或是想或是记,或是评价或是质疑,全体学生都投入到“交流”中。
四、学会交流时倾听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回答,不仅可以促进思考,更能对他人的回答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必要的补充。例如,特级教师朱乐平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出示了问题:有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这样的饮料16箱有多少瓶?得到算式:24×16=?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然后再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汇报他们不同的算法。教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算法,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算法,都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在倾听中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
五、重视交流的评价
要使交流有效地开展,教师宜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经常有教师不论学生回答质量高低,一概以“你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一位好的教师,既要做到该表扬时不吝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让学生感到教师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又要注意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包括对数学探究过程的感受、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合作的态度、能力,学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为同学评出优点,评出不足,在欣赏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思想的交流碰撞、生命的共同发展。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交流的培养需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我们的每一堂课做起。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