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
2015-05-04许顺华金志民
许顺华 金志民
摘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适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抓住课堂上瞬间即逝的时机,用教学机智应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课堂意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57-1
有一些教师对于偶发事件,缺少灵活机智的处理办法,个别教师则采取简单草率、主观武断的做法,甚至舞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大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之、解决之和处理之。这无益于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反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沟壑的裂痕,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受到了损害和影响,更给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记得有一次我听一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上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课文,他本着让学生体验的原则,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讨论作者老舍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在鉴赏到文本第二、三段时,他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文章第一句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可以看成是本文的文眼,但紧接着作者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4次出现,并反复强调,作者是怎么解释他“说不出”的原由的?而实际上你觉得是怎么样的?(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
在经过了学生一番讨论之后,老师公布了预设的答案: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为此他还制作了PPT进行解释:作者老舍先生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的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然而就在此时,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大声说:“爱就是应该说出来,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全班一下子静了下来,鸦雀无声。这个学生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这句话的严重后果,于是又连忙补充说,前天班会课上,班主任就告诉我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就要勇敢地说出来。”
我看得出当时老师很尴尬,涨红了脸,怒视着那个不按规矩出牌的学生,只是因为我们坐在下面听课才没有发作,强忍怒火,勉强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到此结束,我们看下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因为有人听课而逃掉了课上的处罚,但课后会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在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井然有序,教学活动正在自己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朝着预期轨道前进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打乱了整个教学设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但每次我都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借力打力,恰到好处地进行及时妥善地处理,从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有一次在《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触龙见到太后时并不直接谈长安君做人质之事,而是问饮食住行、求舒祺之事、论王位承袭,最后才谈到人质,这时,竟有几个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好假哟!”
我灵机一动,于是这样阐释道:“对真假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看待事物,我们也应看到事物的本质。如我们学到的《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退秦师,烛之武虽然时时刻刻想着郑国的利益,却口口声声说为秦国着想,终于保全了郑国,你能说烛之武对郑国的赤诚之心是假的吗?同样,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出人质问题,而是采用高超的进谏艺术说服赵太后,换来了齐国的救兵,保全了赵国。你能说触龙对赵国的耿耿忠心是假的吗?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知道邹忌也没有直接谈及兴利除弊之事,而是从闺房小事说起,让齐王采纳了建议,换来了齐国的强盛。你能说邹忌对齐国的热爱之情也是假的吗?从这几篇古文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进谏艺术的魅力,也就是说话艺术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多多学习烛之武、邹忌和触龙的说话艺术。与人相处时,希望同学们认真讲究说话的艺术,和人沟通时,希望同学们尽量做到‘忠言亦动听,良药不苦口!”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在一节课上,教师不仅要完成既定目标,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意外是把“双刃剑”,如果能机智地应对,它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将意外转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堂其实就是一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特别是课堂上某些意外的生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点拨,那是非常遗憾的。通过我上面的两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可以说明教学机智能够起到唤醒起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活动处于富有灵气的弹性状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精彩。
然而,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要积累各方面知识,才能“厚积才能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