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及启示①

2015-05-04赵域航耿瑞利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比例创新能力

申 静,赵域航,耿瑞利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及启示①

申 静,赵域航,耿瑞利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创新绩效的重要工具。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EIS/IUS)是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之一,已有15年发展历程。本文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方法三方面梳理这一指标体系演变的特点、成因及规律,针对其在国际比较中的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并就我国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对构建中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

欧盟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演变规律;服务创新能力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为赶超美国和日本、重塑世界领先地位而大力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制定创新政策,直接干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对创新发展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系统化的评价标准测量创新绩效,即通过评价国家创新绩效、强化各成员国的创新发展意愿来加速提升创新能力,并据此进行倾向性的政策引导。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与“二战”后的欧洲相似。然而,目前中国却缺乏一套适应全球创新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动态修订机制,导致中国无法开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难以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这制约了政府对创新发展的引导作用。

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价值,本文梳理了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特点、成因及规律,针对其在国际比较中的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并探究演变规律对构建中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以增强中国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升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快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1 欧盟创新评价的发展历程

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为协同各国创新调查,提出了一套收集和解释科技创新数据的指南——《奥斯陆手册》(TheOsloManual)[1]。欧盟以此为指导,设计并实施了欧盟创新调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CIS)[2],并颁布了一系列创新方案,包括《创新绿皮书》(1995)、《欧洲创新的第一个行动计划》(1996)、《欧洲创新趋势图》(1999)以及《里斯本计划》(2000)[3]。2001年,欧盟正式发布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即《欧盟创新指数报告》[4],又称为《欧盟创新记分牌》),对欧盟各国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2010年,为推动“‘欧洲2020’创新联盟计划”的实现,欧盟将EIS改称为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IUS,《创新联盟指数报告》,又称为《创新联盟记分牌》),它成为评价和比较欧盟各国以及全球主要国家创新绩效的重要依据。EIS/IUS通过计算和汇总具体指标得分形成综合创新指数(summary innovation index,SII)得分,据此对欧盟各国创新指数进行排名,帮助各国明确创新领域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引导创新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EIS/IUS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CIS是欧盟、挪威和冰岛联合开展的创新调查项目,其调查范围除欧盟各国外,还包括挪威、冰岛、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非欧盟国家,2001年扩展至中国台湾地区。此后,中国大陆地区的实验性调查(2006)和试点调查(2013)数据也相继出现在该项目中[5]。截至2015年10月,CIS已开展了9次,依次是CIS I(1993)、CIS II(1996)、CIS III(2001)、CIS IV(2004)、CIS2006、CIS2008、CIS2010、CIS2012和CIS2014。EIS/IUS每年发布欧盟创新指数排行榜报告,现已发布14次。报告根据各国的SII得分及增长率将欧盟27国划分为4种类型——创新领先国家(innovation leaders)、创新追赶国家(innovation followers)、创新中等国家(moderate innovators)和创新偏低国家(modest innovators)。目前EIS/IUS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的重要参照,研究其演变规律对于构建中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2 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规律

随着欧洲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服务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服务创新具有顾客参与度高、交互作用强、创新过程复杂、以渐进式创新为主、生产方式多样、开发周期短等特点,与制造业创新存在较大差异[6]。传统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不足以评价服务创新,更难以进行国际比较[7]。因此,EIS/IUS评价指标体系逐步从以技术创新评价为主向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融合评价转变。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遵循创新评价原则并满足创新评价目的——这是创新评价的基础,而可靠的评价数据来源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实施创新评价的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EIS/IUS的重要部分。因此,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梳理,能有效探究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规律。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演变

指标体系构建是研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演变的首要内容,包括: ①评价框架,对应准则层和一级指标;②评价指标,对应二级和三级指标;③评价方法,对应综合创新指数(SII)和欧盟创新指数排行榜。

(1) 评价框架演变

随着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欧盟创新评价的原则和目标不断调整,EIS/IUS评价框架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向服务创新、知识创新的转变与逐步融合。其中,变化最显著的年份分别为2001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对应着评价框架构建的萌芽期、成形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如表1所示。

表1 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EIS/IUS)评价框架演变

在萌芽期,欧盟各国的创新政策面临结构性调整,尚未明确具体创新战略,指标体系侧重创新评价的具体维度,关注创新的功能,忽视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在成形期,指标体系开始关注创新的效用,设立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2个准则层,一级指标数量增加至5个。其中: 创新投入层关注“创新驱动因素”,强调“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关联;创新产出层包括“创新应用”和“知识产权”,关注创新成果的应用与保护。在发展期,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增加至3个,涵盖创新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方面,同时新增“人力资源”“财政支持”和“企业产量”等一级指标,强调以企业为主的“创新者”的作用和创新的“经济效应”。在成熟期,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保持稳定,评价框架日臻成熟,一级指标微调,新增“公开、卓越、诱人的研究体系”,并以“智力资本”代替“企业产量”,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活动逐步由以新产品生产为主向新服务提供和智力创造转变。

(2) 评价指标演变

随着评价框架的演变,具体的二级指标和三级评价指标亦不断变化——这是EIS/IUS对欧盟创新发展实践的客观反映。评价指标演变的主要形式包括新增、删减和含义变更。新增表示该年度新使用了某些指标,删减表示该年度不再使用某些指标,含义变更表示指标内涵、外延或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与评价框架相同,评价指标的演变仍分为4个时期。

Ⅰ.萌芽期。基于一致的评价框架,二级指标从19项演变至21项,其中新增6项、删减4项、含义变更9项,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标演变——萌芽期(EIS2001~EIS2004)

续表

注1: “+”代表本年度新增;空白代表不使用;“↑”表示含义变更;“←”代表沿用上一年度指标;二级指标2.3由三级指标2.3a和2.3b组成,统计时计为1项二级指标;2.4同理。

注2: ①政府R&D支出与高等教育R&D支出之和占GDP比例; ②R&D支出总量与企业R&D支出之差占GDP的比例; ③百万人EPO专利申请数; ④仅限制造业; ⑤制造业与服务业; ⑥全行业; ⑦高科技风险资本投资占GDP比例; ⑧高科技风险资本投资占风险投资比例; ⑨居民互联网入户率; ⑩居民和企业互联网入户率。

EIS2002和EIS2003相继新增了“外商直接投资股票占GDP比例”和“早期风险投资占GDP比例”,反映了该时期的创新投入对早期融资的依赖度较高。EIS2003新增了“百万人EPO专利数”“百万人USPTO专利数”“公司新发明销售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和“中小企业波动率”。其中: R&D和专利量指标均是反映技术变革的重要标志[8],表明该时期的创新过程非常关注技术创新;后两项指标的统计范围覆盖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始涉及服务业的创新。EIS2004新增“中小企业利用非技术变革比例”,首次引入非技术创新特性指标,明确关注服务业的创新活动。

EIS2003删减了“外商直接投资股票占GDP比例”“主要市场新兴企业通过平行市场筹集资金占GDP比例”和“国内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占GDP比例”,表明该时期开始减少对创新的金融投入评价。

EIS2002扩大了“政府R&D支出占GDP比例”和“百万人EPO高技术专利申请数”的统计范围;EIS2003将“中小企业从事内部创新比例”“中小企业从事合作创新比例”“创新支出占营业额比例”“市场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和“公司新发明销售额占销售收入比例”等5项指标的评价范畴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EIS2004进一步扩大至全行业。此时期,创新评价仍然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指标为主,开始关注服务业的创新特性指标。

Ⅱ. 成形期。随着评价框架的建立以及数据可获得性和评价实践的变化,二级指标从21项演变至25项,其中新增9项、删减5项、含义变更2项,如表3所示。

表3 评价指标演变——成形期(EIS2005~EIS2007)

续表

注1: “+”代表本年度新增;空白代表不使用;“↑”表示含义变更;

注2: ①政府及高等教育R&D支出占GDP比例; ②中小企业利用组织创新的比例; ③三方专利是指同时在EPO、USPTO、JPO注册的专利。

资料来源: 《欧盟创新指数报告》(2005—2007年)。

EIS2005新增“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和“宽带普及率”,强调人力资本和互联网对于创新活动的驱动作用,并新增“百万人中三方专利拥有量”“百万人中团体新商标量”和“百万人中团体新外观设计量”,其中后两个指标专门用于衡量受保护的服务创新成果。

EIS2005删减了“高科技风险资本投资”,开始弱化技术创新投入对金融的依赖度;EIS2006删减了“大学受商业资助R&D资金比例”,表明创新活动主要依靠企业注资、营销推广及提供专门化服务等非技术创新投入,强调创新过程的商业化。EIS2005删减“百万人EPO专利数”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百分比”,表明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的关注度降低,转向重视服务创新成果的产出。

EIS2006将“研发支出占GDP比例”的统计范围由“政府”扩大至“公共(政府及高等教育)”,反映出在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投入依靠广泛的社会创新体系;EIS2006将“中小企业利用非技术创新比例”的统计对象进一步明确为“中小企业利用组织创新的比例”,表明利用组织变革这样的服务创新方式能有效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此时期的评价指标逐步呈现关注独立的服务创新指标、调整技术创新指标的融合态势。

Ⅲ. 发展期。随着评价框架的显著演变,二级指标从25项演变至30项,其中新增15项、删减10项、含义变更2项,EIS2009沿用EIS2008的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EIS2008中反映教育程度的毕业生比例指标在“本科/高等教育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新增了如下指标: 新增“博士/高等教育第二阶段”,表明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投入更加重视,新增“私人信贷占GDP比例”,表明创新活动的筹资方式更加多元化,新增“IT支出比例”和“非研发性创新支出比例”,表明创新活动对IT投入和非技术创新投入的依赖度;新增“公私合作出版物比例”,表明开始关注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新增“创新降低劳动成本的比例”和“创新降低材料或能源消耗的比例”,表明在服务经济时代创新产出重视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新增“中小企业引入产品或过程创新比例”“中小企业引入市场或组织创新比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比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额占比”以及“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额占比”,表明更重视中小企业的服务创新作用,同时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贡献。

EIS2008删减了如下指标: 删减“制造业的中高和高技术R&D比例”“企业受公共资金创新支持的比例”和“ICT支出比例”,表明开始弱化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且减少创新投入对外部筹资的依赖;删减“中小企业利用组织创新比例”,采用新增指标分别评价技术变革和非技术变革;删减“高技术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出口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百万人USPTO专利申请书”和“百万人中三方专利拥有量”,转而新增两项关于服务创新产出指标,表明该时期更重视服务创新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EIS2008中反映教育程度的指标“20~29岁之间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比例”的学科范围扩展至“科学工程和社会人文科学类专业”,表明创新活动对社会人文学科人才更加重视,将“早期风险投资占GDP比例”的统计范围扩大至“风险投资”,表明风险投资的支持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此时期技术创新指标明显减少、服务创新指标大幅增加,体现了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融合发展趋势。

Ⅳ. 成熟期。由于成熟期的评价框架基本承袭发展期的框架,因此将两个时期的指标演变表合并,如表4所示。此时期的二级指标从30项演变至25项,其中新增8项、删减13项、含义变更7项,IUS2011沿用IUS2010指标。

IUS2010新增如下指标: 新增“百万人国际科学合作出版物数量”“世界范围内被引率前10%的科学出版物比例”和“非欧盟博士研究生百分比”,表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对创新活动投入具有重要性,关注知识传播和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新增“PCT专利申请量”和“社会挑战下的PCT专利申请量”,表明重视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新增“知识密集型活动劳动力比例(制造业和服务业)”和“海外许可证和专利收入占GDP比例”,反映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活动逐渐融合,重视创新成果的经济效应。

IUS2010删减如下指标: 删减“20~29岁之间科学工程和社会人文科学类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比例”和“25~64岁之间参加教育培训人数比例”,简化了创新投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删减“私人信贷占GDP比例”,表明创新发展逐渐成熟,对外部资本的依赖度逐步降低;删减“公司商标数”和“企业宽带接入率”,表明创新保护意识逐渐普及、互联网覆盖广泛,两者不再足以衡量创新水平;删减“IT支出比例”“百万人EPO专利申请量”和“技术贸易支付差额占GDP比例”,表明创新活动对技术创新的依赖度降低;删减“中小企业波动率”,反映随着服务经济的成熟行业门槛降低、市场出入障碍减小;删减“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劳动力比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比例”,由新增的“知识密集型活动劳动力比例”综合评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效益。

IUS2010将教育程度指标“25~34岁之间科学工程与社会人文学科相关专业博士生比例”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学科”,反映了创新发展对各学科背景人才的需求;将“25~64岁之间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的年龄范围缩小至“30~34岁”,表明创新人才以中青年为主。IUS2014将“高增长创新企业数量”调整为“创新领域快速成长企业的就业量”,以解决原有指标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IUS2015又将该指标的范围扩展至“金融部门”,以关注金融行业的服务创新效益。IUS2010将“市场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公司新发明销售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合并,调整为“市场新产品和公司新发明销售额之和占销售收入比例”,进一步反映了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IUS2010将“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额占比”指标调整为“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不再局限于制造业;IUS2013将该指标继续调整为“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对贸易平衡的贡献”,以强调技术创新对服务经济的推动作用;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IUS2015又恢复使用原有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指标。此时期的评价指标趋于成熟,技术创新特征指标与服务创新特征指标逐渐融合。

(3) 评价方法演变

在服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EIS/IUS的评价范围从EIS2001的15个欧盟国家扩大至IUS2015的29个欧盟国家、6个其他欧洲国以及10个竞争国。评价方法也随着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的演变而逐渐完善。在EIS2001至EIS2004的萌芽期,通过对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SII,根据SII及其增长率对各国创新能力进行聚类评级,形成“创新指数排行榜”,这是EIS/IUS最主要的评价方法。然而,在该时期,为了评价结果的排名和聚类分析的需要,在计算SII时忽略了标准化及权重问题。EIS2005通过试验多种标准化技术(标准z平方和尺度变换)和加权方案(预算分配、因素分析、疑点利益和同等权重),在简化SII计算方法的同时保证了结果的相对有效性。EIS2008处理了离群值识别、基准年统一、数据外推、结果标准化等问题,使SII的计算更为严谨,并将SII与“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进行对比,对全球研发支出较高的国家开展创新评价,还新增维度复合创新指数(dimension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DCII)和板块复合创新指数(block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BCII),分别计算特定的一级指标和准则层的非加权平均得分,细化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的颗粒度。IUS2010处理了缺失值补全和偏斜数据转换。至此,EIS/IUS的评价方法基本完善、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客观,一直沿用至IUS2015。

2.2 评价数据来源的演变

为保证客观、准确地评价欧盟各国及全球的创新发展水平,EIS/IUS以定量指标为主,主要采用三类评价数据来源,前期以官方统计机构和国际行业协会的数据为主,后期逐渐新增企业、学术科研机构等第三方的评价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EIS/IUS)数据来源演变

注: 斜体表示新增数据来源首次出现的年度报告。

资料来源: 《欧盟创新指数报告》(2001—2015年,除2012年)。

考虑到评价数据的权威可靠性,为降低数据采集成本,便于国际比较,萌芽期的EIS/IUS以官方统计机构和国际行业协会为主要数据来源,而欧洲统计局(EUROSTAT)作为首要官方统计机构,其统计数据广泛用于萌芽期的创新评价;EIS2002开始增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等专业协会的数据,以弥补欧洲统计局创新金融与市场的数据缺口;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EIS2003新增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数据。成形期和发展期的EIS/IUS不断新增OHIM、EITO、IMF等行业协会数据,EUROSTAT、OECD与OHIM等组织间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有效合作,且合作程度越来越密切[9]。EIS2008首次增加汤森路透与CWTS等企业和科研机构数据,IUS2010增加了Scopus数据库厂商的数据。可见,中后期的EIS/IUS不仅增加了行业协会的数据,还引入了社会企业及学术科研机构等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数据,使评价数据的来源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总体来看,评价数据来源的演变不仅适应了评价框架、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变化,还兼顾了评价数据的颗粒度、权威性、可靠性与可获得性等因素。

2.3 数据分析方法演变

随着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数据来源的演变,EIS/IUS的数据分析方法亦不断完善,横向数据分析范围不断扩大,纵向数据分析由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对欧盟创新政策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横向数据分析主要是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创新绩效进行对比,包括三类。一是对欧盟各成员国进行横向对比,如EIS2001根据SII及其增长率将各成员国划分为“领先型”“追赶型”“中等型”和“偏低型”,并绘制“创新趋势四象限图”以比较各国创新水平差异,再如EIS2003首次比较了欧盟成员国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上的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开始受到关注。二是IUS2010将欧盟各成员国与非欧盟的欧洲国家(如瑞士、冰岛、挪威等)进行横向对比,以反映欧洲各国创新能力的差异。三是对欧盟整体与国际主要竞争国进行横向对比。由于所选取的国际主要竞争国的经济规模或人口规模远超大多数独立的欧盟成员国,因此将欧盟作为整体与各主要竞争国进行分析对比。在萌芽期和成形期,仅分析欧盟与美国、日本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但是由于计算SII的部分指标数据难以获得,因此SII的对比结果缺乏可信度;IUS2010新增与金砖五国的横向对比,IUS2011新增与韩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横向对比,延续至IUS2015。横向对比的演变,反映了服务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创新竞争与合作加剧,表明欧盟创新评价目的在于选取合适的标杆对象、分析创新水平差距、调整创新政策,在全球创新竞争格局中维持优势并实现赶超。

纵向数据分析主要是对不同时期、特定国家的具体创新指标、SII及其增长率进行对比,以跟踪该国微观的具体创新指标和宏观的综合创新指标SII的变化轨迹。在萌芽期,主要对可获得数据来源的具体创新指标进行纵向分析。EIS2001开始分析各国具体创新指标的“当年趋势”,计算当年值相对于前3年均值的变化率,以比较各国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沿用至EIS2005;EIS2002新增对欧盟成员国具体创新指标的收敛或发散趋势分析,发现受公共政策影响较大的指标趋于收敛;EIS2008新增对欧盟各成员国一级指标增长率的分析,IUS2010扩展至二级与三级指标,从微观层面分析关键的创新发展指标。随着评价指标数据的逐年累积,对综合创新能力的纵向分析具有重要意义。EIS2008根据“领先型”国家的SII增长率低于“追赶型”国家,预测欧盟整体创新能力发展趋于收敛——这符合《里斯本计划》追求欧盟创新一体化的目标;IUS2015对2007-2014年不同创新类型国家的SII进行纵向分析,显示了近8年间不同创新类型国家的创新发展力度和效果,以探究创新路径。数据分析方法的演变是服务经济全球化与创新评价目标变化的结果,通过结合横、纵向的数据分析,实现对创新评价数据的有效利用,并借鉴领先国家的创新政策和创新模式,推动欧盟创新共同发展。

欧盟评价指标体系(EIS/IUS)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多样化数据资源,综合考虑各国的实际创新水平、国际比较的便利性和创新发展趋势等因素,实现了如下发展: 指标体系构建从技术创新特性向服务创新、知识创新特性转变并逐步融合;评价数据来源由官方机构扩展至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术科研机构;横向数据分析范围进一步扩大,纵向数据分析从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目前EIS/IUS已逐步构建以创新过程为中心、反映创新发展特征、较为全面客观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相应的修订机制也日臻完善。

3 建议与启示

随着创新评价范围的扩大和全球创新环境的复杂化,EIS/IUS评价指标体系在国际比较中仍存在改进空间。同时,EIS/IUS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规律对构建中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3.1 EIS/IUS国际比较的改进建议

经过15年的综合研究和实践检验,EIS/IUS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创新评价体系[10]。然而,最新的IUS2015评价指标体系仍基本沿用IUS2010。通过分析EIS/IUS的演变规律,并结合全球创新发展趋势和国际比较的需要,本文针对其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数据来源、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提高国际比较的信度和效度。现有评价指标的颗粒度较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受到各国创新发展水平差异及数据收集难度的影响,EIS/IUS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舍弃了一半以上的评价指标,在进行国际创新调查和比较时又缺乏一致的概念和统计分析方法,致使部分指标用于国际比较的信度和效度不足。对此,EIS/IUS应借鉴国际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如“全球创新指数”(GII),细化现有评价指标的颗粒度,选取具有典型创新特征的指标,从创新调查、评价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和修订制度等方面[11]改进国家层面的创新评价,向国际通行的标准化创新评价体系发展,以适应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发展。

(2) 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在目前的评价数据来源中,部分行业协会的数据发布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导致指标数据大多具有1~2年的滞后期,降低了评价结果的时效性和客观性,不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政策,如IUS2011忽视了时代政策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因素[12]。同时,各国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计算SII时舍弃大量典型的创新指标,保留下的指标缺乏代表性。因此,EIS/IUS需尽量采用时效性和完整性较高的统计数据以提高SII计算的合理性,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国的综合创新能力。

(3) 强化纵向数据的专业化分析力度。现有的数据分析兼顾横、纵向数据分析,但是纵向数据分析占比较低且深度不够,对于探索国家创新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的指导作用有限。EIS2006至IUS2014减少了对评价指标“当年趋势”的独立分析,且未对趋势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缺少对创新发展路径的预测和建议。因此,EIS/IUS应强化纵向数据的专业化分析力度,通过分析特定国家在时间序列上的创新绩效变化,追踪影响SII变化的关键指标,对薄弱创新指标进行重点分析,指导各国针对性地制定创新战略和规划发展路径。

3.2 对中国创新能力评价的启示

国家创新能力的测度是政府对创新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和自主创新激励政策的重要依据。虽然我国已有“中国创新指数”(China innovation index,CII),但是该指数侧重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评价,对服务创新评价缺乏关注,不能反映国际创新评价中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融合的新趋势。同时,中国已有的服务创新评价侧重于地区[13]、行业[14-17]及企业[18-20]层面,缺乏国家层面的国际创新比较与合作。随着全球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融合发展,本文认为EIS/IUS的演变规律对于构建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三点启示:

(1) 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为响应“十三五”规划中“现代产业体系将向服务业主导型显著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我国需将服务创新评价重心从行业层面转移到国家层面,以“新常态”的国家创新力评价推动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借鉴EIS/IUS指标体系评价框架,覆盖从创新投入、企业活动到创新产出的创新全过程;基于已有的行业及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提炼出适用于国家层面的创新评价指标,强化服务创新特性指标,从R&D、专利、新产品销售率等技术创新指标过渡到许可证、著作权、顾客满意度等服务创新及知识创新指标要素[21];借鉴SII、“创新指数排行榜”和“创新趋势四象限图”,对国内各省市的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和聚类,进而将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进行横向比较。

(2) 统一国家层面的服务创新调查数据的统计口径。我国在对地区、行业及企业层面的服务创新评价中积累了丰富的服务创新调查数据,但是数据的统计口径不统一,导致国家层面服务创新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并且我国的信息公开机制相对薄弱,定量指标缺乏公开透明的数据来源,目前服务创新评价主要依靠定性指标,这制约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因此,亟需打通国家层面服务创新数据的来源渠道,完善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的公开、及时传播,统一数据统计口径,加大定量数据指标的占比,增强指标计算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3) 综合分析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我国的创新能力评价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需借鉴EIS/IUS的横、纵向数据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我国与国际主要竞争国之间、国内各省市之间的具体创新指标和整体创新能力。一方面,分析我国创新能力在国际范围内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借鉴创新领先国家的发展经验,制定针对性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发挥创新领先省市的领头作用,带动其他省市共同创新。同时,注重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重点创新指标的纵向分析,根据具体创新指标增长率,探究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关键因素。通过横、纵向数据分析的结合,实现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现状与趋势的评价,发挥对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EIS/IUS)的演变发现: 指标体系构建从关注技术创新特性向服务创新、知识创新特性转变并逐步融合;评价数据来源由官方机构扩展至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术科研机构;横向数据分析范围不断扩大,纵向数据分析从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目前EIS/IUS已逐步构建起以创新过程为中心、反映创新发展特征、较为全面客观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就其在国际比较中的局限性提出了三条改进建议: 提高国际比较的信度和效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强化纵向数据的专业化分析力度。针对中国创新评价的现状及问题,借鉴EIS/IUS演变规律,提出了对构建中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点启示: 建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国家层面服务创新调查数据的统计口径;综合分析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一套动态修订的、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的中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规划创新发展路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指导意义。

[1] OECD-EUROSTAT.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ata-Oslo Manual[R].Paris: OECD,1997.

[2] EUROPA.Community Innovation Scoreboard(CIS)[EB/OL].[2015-10-15].http: //ec.europa.eu/eurostat/web/microdata/community-innovation-survey.

[3] European Union.LIVING LAB project[EB/OL].[2015-10-21].http: //www.livinglabproject.org.

[4] EUROPA.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EB/OL].[2015-10-15].http: //ec.europa.eu/growth/industry/innovation/facts-figures/scoreboards/index_en.htm.

[5] 甄峰.欧盟企业创新调查与数据开发的经验和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4,32(7): 1118.

[6]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55.

[7] Kanerva M,Hollanders H,Arundel A.Trend chart report: Can we measure and compare innovation in services?[R].Maastricht: MERIT,2006: 3.

[8] 吴贵生,邓一华.技术创新活动的几种测度方法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7): 66.

[9] 林小爱.欧洲创新计分榜的新进展——对构建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指标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5): 74.

[10] 张敏.欧盟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3): 40.

[11] 易朝辉,陈朝晖.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 61.

[12] Oberer,B,Erkollar,A.The 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 helping Europe become more innovative[C].Barcelona,SPAIN: 19th International-Business-Information-Management-Association Conference,2011.

[13] 李艳华,柳卸林,刘建兵.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技术经济,2009,28(2): 1-6.

[14] Jing Shen,Chaoshi Meng,Tingting Zhang.The measurement of service innov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 China[R].Taiyuan: IEEE ICCASM,2010.

[15] 申静,张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评价[J].技术经济,2009,28(4): 18-20.

[16] 申静,孟越.中国证券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 中国软科学,2013,增刊(下): 237-248.

[17] 申静,孟越,杨保珠.中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J].北京: 技术经济,2014,33(1): 39-47.

[18] 陶颜,周丹.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J].技术经济,2014,33(11): 25-30.

[19] 李红新,瞿群臻.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5 (03): 107-110.

[20] 孙永波,王晶.零售企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28(4): 44-49.

[21] 陈劲.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月刊,2008(4): 68.

Evolution of European Innov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ts Enlightenment

Shen Jing,Zhao Yuhang,Geng Ruil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Innov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European innov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known as EIS or IUS,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nov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in the world,with 15-year development histo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the causes and the laws of index system evolution in EIS/IUS,from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evaluation data sources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s,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IS/IUS index system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and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evolution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

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evaluation index system;evolution law;servi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2011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1YJA870020)。

申静(1963— ),女,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 情报分析、管理咨询、知识服务和服务创新;赵域航(1992— ),女,重庆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服务创新;耿瑞利(1984— ),女,河南开封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管理咨询、服务创新。

G350

A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比例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人体比例知多少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