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和双元战略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
——以中国环保型中小企业为例①
2015-05-04王国弘
王国弘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西安 710062)
开放式创新和双元战略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
——以中国环保型中小企业为例①
王国弘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西安 710062)
以中国环保型中小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创新、不同类型的双元性创新战略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揭示了特定产业内三者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 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创新和双元性创新战略组合对中国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分析认为: 这种差异主要由中国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市场状况决定。
开放式创新;双元性创新;创新绩效;环保产业;中小企业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环保产业不仅适应了当前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世界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然而,目前该产业的发展存在众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环保产业能否承担国家赋予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竞争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情况来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是中国环保产业亟待突破的核心任务。为了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理论界提出了多种创新模式或创新战略,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1-6]。在这些理论中,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和双元性创新(ambidextrous innovation)受到学界的热切关注。其中,开放式创新绩效测度是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开放式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然而,现有文献对两者的关系尚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环保型中小企业为样本,研究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不同类型的双元性创新战略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特定产业内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以期为中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分析
1.1.1 创新绩效及其评价指标
由于研究对象的所属行业、服务类型存在差异,加之具体的研究局限等,学者们选取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不尽相同。例如: 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一些文献在评价绩效时只选择了某些单一指标,如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和专利数量等[1]。也有很多学者为了避免单一指标衡量可能产生过度偏颇等问题,对创新绩效指标进行了系统化设计。例如: Hagedoom和Cloodt采用新产品开发数量、产品市场表现以及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重等指标进行综合衡量[7];Ruekert、Walker和Roering选择效率、效能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衡量绩效[8];Venkatraman和Ramanujam选用财务性绩效、营运绩效和作业性绩效三类指标衡量绩效[9]。可见,目前评价创新绩效的指标大致可分为成长性、获利性和市场占有率等类型[10]。在充分考虑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本文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选用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或注册数量、新产品开发速度、新产品占总销售收入比例6项指标衡量创新绩效。
1.1.2 开放式创新类型与创新绩效
自从Chesbrough[3]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以来,这一新的创新理念迅速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开放式创新不仅被认为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而且已成为组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1]。进一步,Chesbrough基于创新过程中知识和价值的流动方向,将开放式创新又分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12]。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通过购买、合作等将外部创新资源内部化的过程;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是通过出售、转让等将内部创新资源外部化的过程。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开放式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是从单一视角分别研究上述两类开放式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事实上,自开放式创新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定义经历了一个从单向到双向再到多向的转变过程[13]。一个科学的开放式创新要同时包涵输入和输出两个基本过程。也就是说,不管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还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都需要内、外部创新资源的结合、不断重组升级。本文在选择创新指标时尽可能体现这种双向性的内涵,分别从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两个维度进行设计。
1.1.3 双元性战略与创新绩效
自从“双元性”(ambidexterity)概念被Duncan[4]提出以来,双元性创新受到了持续关注。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人们普遍意识到开发(exploitation)和探索(exploration)这两种能力对于组织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5]。不过,March并没能对双元性组织是否一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以及什么样的双元性组织才能获得持久成功做出深入解释。作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双元性战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目前学者们对双元性战略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的结论大致分为正向作用、负向作用和不确定三类。有学者认为,平衡的双元型创新战略对企业的销售增长率有积极影响[6,14-15]。而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双元性创新的组织的绩效往往劣于实施单一创新行为的组织的绩效[16-18]。可见,学界对两者的作用关系、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等尚存在争议。本文在选择双元性创新战略指标时充分考虑了两种创新方式的异同,尽可能地将组织创新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相结合。
1.2 概念模型
在外部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和双元性创新战略都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文献可知,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双元性创新战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结论为组织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已有文献的结论存在较明显的不确定性,这势必会影响其对组织创新实践的作用。本文认为,组织的创新绩效是复杂系统内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素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常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提高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确定性,需要尽可能多地将这些相关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从已有文献来看,虽然开放式创新和双元性创新均有所涉及,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分别从两个角度之一展开,而将两者联系起来综合对企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绩效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
一般来说,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必然面临不同的创新模式和战略选择。从具体的创新模式来看,开放式创新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而从创新战略的角度看,双元性创新又有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之分。本文认为,开放式创新与双元性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将双元性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对组织的创新绩效进行综合分析,解释相关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在充分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双元性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开放式创新、双元性战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
1.3 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可知,目前学界对开放式创新、双元性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明确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组织设计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更客观地展示这些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基于该问题的特点以及本研究的需要,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探索性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正相关(H1);
开发性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正相关(H2);
双元型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正相关(H3);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探索性创新正相关(H4);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开发性创新正相关(H5);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探索性创新正相关(H6);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开发性创新正相关(H7)。
2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目前该产业的公开数据相对匮乏,且统计途径、数据口径存在不一致,因此获得相关客观数据的难度较大。为此,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已有相关文献[13,19-20]中一些较为成熟的量表和指标,并在充分考虑中国环保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上整理所获得的量表以及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了初始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的科学性,选择了2家相关企业的5名高管进行了预调查。在基于获得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等基本统计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初始调查问卷,并获得最终调查问卷。最终的正式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包括问卷说明、术语界定、企业概况和主体量表。其中,主体量表包括开放式创新类型(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创新开放度(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和创新绩效三个部分,共计33个题项。其中,外向型开放式创新8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8项、开发性创新5项、探索性创新5项、创新绩效6项。
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化的形式,参加者根据对各变量的了解进行主观判断。每个题项均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打分。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一是对MBA学生进行直接调查或通过他们进行间接调查;二是对企业界的同事和朋友进行直接调查或通过他们进行间接调查;三是在参加相关行业展会和会议时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采用现场方式并辅以电子邮件等方式。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以公司高管为主,包括总经理、总工程师以及技术主管等。调研前,对相关调研人员进行了事先培训,对调研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调查行为规范等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2.2 问卷分析
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7份,问卷回收率达到82.3%。此次问卷回收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发放途径较为集中、与被调查者的沟通较为充分。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基本分析,发现其中24份问卷不符合本研究的要求,最终有效问卷2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3%。本次调查的样本总数和有效问卷数均符合要求。
2.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用SPSS19.0软件和AMO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进行进一步分析。然后,分析量表的信度,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各变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值介于0.769~0.922之间,复合信度(CR)介于0.785~0.884之间,均超过了可接受水平(一般为0.7),平均抽取方差(AVE)值介于0.511~0.615之间,大于建议的临界值(0.50),表明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n=223)
另外,本文选择χ2/df、GFI、AGFI、NFI、CFI、TLI、RMSEA、p等指标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表明模型的拟合情况比较理想,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n=223)
2.4 假设检验与分析
本文应用AMOS18.0软件得到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系数,以此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这是一种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多数影响关系都较为显著,之前给出的假设都得到了支持。
表3 理论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假设检验(n=223)
注: “***”“**”和“*”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的水平下显著(双尾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大致存在三类影响过程。一是不同类型的创新战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虽然都与组织创新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开发性创新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探索性创新。另外,根据表3可知,双元性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采取双元性创新战略对组织其创新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对单纯的开发性创新战略的影响程度略显不高,且相对于单独采用探索性创新战略的显著程度并不十分明显。对于这种差异,我们认为可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中小型环保企业,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多数企业仍处于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通常探索性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而对这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或成熟企业相比在技术储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资金等方面存在不足。二是不同创新模式对创新战略的影响。表3显示,与外向型创新相比,内向型创新对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影响程度都较高。也就是说,内向型创新模式对目前中国的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正向影响程度更高。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大多还处于技术积累阶段,不仅面临资源禀赋不足的限制,而且大多在技术水平、治理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环保企业更多需要从外部获取资源,而输出还较为有限。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内的环保控制不十分严格、市场需求层次相对不高,因此多数企业主要是通过规模扩张参与竞争的。在这种情况下,环保企业更倾向于将工作中心放在开发性创新上,因为进行开发性创新相比探索性创新能在短期获得更好的绩效——这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得到体现。三是创新模式、创新战略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从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来看,不同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战略组合对组织的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开发性创新战略与内向型开放式模式相结合能够使创新绩效获得最大提升。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环保型中小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水平,采取以上策略是最为有效的。
3 结论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在实现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中被寄予极高的期望。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环保产业实现了长足进步,但是该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亟待提升。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开放式创新和双元性创新相结合,分析它们对环保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 当前国内环保型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吸收和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上,采取开发性创新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策略对于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最为有效。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内外部环境下,加强对外部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内部获取以及有效内部化,对于当前中国的环保型中小企业来说极为关键。这一结论与尹伟华的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他认为,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大多采用以原始创新资源投入为主、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源投入为辅的创新模式[2]。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包括环保型中小企业)常受限于资金、技术能力不足等,所以在传统的封闭式开发环境下很难参与外部创新活动,其创新活动大多不得不局限在积累性的开放式创新内。然而,开放式创新环境正在为中小企业克服创新过程中资源禀赋不足等障碍提供更多可能。在国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环保型中小企业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有效利用开放式创新的外部机遇,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加强与外部各种创新资源的沟通和交流,以便提高自身的双元性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组织创新绩效的提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得到的,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特定的情景依赖性,具体策略将随着中国环保企业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变化。受限于篇幅,本文未就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进行阐述,也未对不同状态下采用何种创新策略分别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是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以便尽可能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和客观性。
[1] 蔡宁,闫春.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 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科学学研究,2013(3): 469-480.
[2] 尹伟华.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8): 99-106.
[3]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4] Duncan R B.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M]//Kilman R H,Pondy L R,Sleven D.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New York: North Holland,1976: 167-188.
[5] March J G.Rationality,foolishness,and adaptive intellig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3): 201-214.
[6] 钟竞,陈松.外部环境、创新平衡性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 67-71.
[7] Hagedoom J,Cloodt M.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2003,32(8): 1365-1379.
[8] Ruekert R W,Walker O C,Roering K J.The organization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1): 13-25.
[9] Venkatraman N,Ramanujam V.Measuring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2(4): 801-814.
[10] 张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2): 137-152
[11] Poot T,Faems D,Vanhaverbeke W.Toward 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open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adop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13(2): 177-200.
[12] Chesbrough H,Crowther A K.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06,36(2): 229-236.
[13] 闫春,蔡宁.创新开放度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J].科研管理,2014(3): 18-24.
[14] Gibson C B,Birkinshaw J.The antecedents,consequences,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209-226.
[15] 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 481-494.
[16] Wernerfelt B,Montgomery C A.Tobin’s q and the Importance of focus in firm perform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l(78): 246-250.
[17] Menguc B,Auh S.The asymmetric mode rating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the ambidexterity-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for prospectors and defender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8,37(4): 455-470.
[18] 陈守明,李汝.双元性技术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 70-74.
[19] Laura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 131-150.
[20] 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 机理与模式[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Influence of Open Innovation and Ambidextrous Strategy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ase of China’s SMEs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Wang Guoh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Using the sample of SMEs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open innovation,ambidextrous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 between open innovation model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strategy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which is decided by the development phase,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rket situation of these enterprises.
open innovation;ambidextrous innovation;innovation performanc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陕西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及路径研究”(SGH1227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陕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11SZYB41)。
王国弘(1973— ),男,河北唐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F27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