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工具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政策指针

2015-05-04胡文芝翻译范俊军校订

关键词:族群母语活力

胡文芝(翻译),范俊军(校订)

(1.暨南大学 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2.暨南大学 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632)

一、概 要

(一)目的

本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政策指针: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工具”专家会议的报告。会议于2011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开发一种新的工具,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根据当地或本国情况评估其语言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适当的语言政策和措施。因此,此次专家会议的目的是对2003年的方法论文件《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进行修订和改进。

(二)评议过程

四十多位国际专家就衡量语言濒危程度或活力程度的指标以及2005年的“数据收集问卷调查”进行了评议。该问卷调查旨在收集数量巨大、代表性强而且可供比较的世界上不同语言的样本数据。

评议过程包括各种工作会议。期间,专家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对现有方法指针进行了考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前委托专家拟定的几份背景文件和研究报告也交由小组讨论。

评议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目的是提出一系列建议,对现有的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工具进行修订和改进。

(三)结果

最初那套“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标准在制订整套方法之时是合时宜的,其行动纲领对评估语言濒危和语言活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过去8年里使用过该方法论的人的评价和现有的评估结果来看,现有的工具并不能适用所有情况。因此,建议设计几种新的工具来取代现有工具,服务于特别对象,实现特别目的。该会议文件还包括新工具开发的一些原则和实用准则。

二、引 言

全世界大约一半以上语言的使用者如今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随着他们年老和死亡,他们的语言也将随之消失。他们的绝大多数后人,要么不愿意学习他们的原始母语,要么失去了学习他们原始母语的机会。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不曾被记载或没有科学地描述。我们甚至不知道,当语言消亡时,科学、人类和子孙后代真正会失去什么。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人们辛苦积累而成的人类知识库,正在流失,并将消失殆尽。

——大卫·哈里森(2007年)《当语言死亡时:世界语言的消亡与人类知识的流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濒危语言图谱》显示,全世界正在使用的6 000种语言中大约有一半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一旦某种语言的使用者不再使用该语言,或者用这种语言交流的场合越来越少,或者不再将它传给后代,这种语言将面临濒危。因此,获得少数民族语言现状的可靠信息,对这些语言进行记录,制定新的政策动议来增强这些语言的活力,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当务之急。

(一)语言活力评估

2003年,在一群国际语言学者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特别小组的倡议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专家会议,会议通过了题为《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方法论文件。该文件旨在帮助语言族群、语言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管理人员(包括地方政府、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管理人员)找到强化濒危语言活力的方法。

1.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指标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设定了9项指标用于评定一种语言的活力和濒危程度。表1重述了这9项指标,其中6项指标用于评估语言活力和语言濒危状况,两项指标用于评估语言态度,一项指标用于评估语言记录的紧迫性。综合使用这些核心指标有助于描述一种语言的总体社会语言面貌,而不能只使用某个单项指标来评估语言活力或语言记录的必要性。

表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特别小组设定的9项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标

2.问卷调查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评估方法的实施,研发了“数据采集调查问卷”。该问卷在网上进行,并通过不同的网络发送。问卷的目的是采集大量有代表性而且可供比较的世界不同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样本数据。要求专家们运用上述9项指标对单个语言作出评估,每项指标按0至5等级打分,同时说明数据的可靠性。

(二)关于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新工具

此文本为2011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政策指针: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工具”专家会议的报告。会议召集了40多位来自语言学、人类学、教育、媒体和网络等工作领域的国际级专家,他们代表了世界近20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私营公司。

图1 每个国家的濒危语言分布图(2011年)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媒与信息局和文化与教育局共同举办,旨在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贯彻第35C/Res.43号决议第(ii)条而采取的行动,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继续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保护和语言规划政策进行督促。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规项目预算和挪威信托基金提供资助,该信托基金源自挪威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临消亡危险的世界语言分布图”项目的支持。

专家会议的目标是制定一个开发新工具的路线图,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能够根据当地或本国情况评估语言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语言政策和措施。设计这一政策性工具,需要对2003年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进行修订和改进。

(三)关于评议过程

1.工作小组

2003年《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修订的评议过程涉及多方面内容。期间,专家们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从各自专业领域对文件中的方法论原则和相应调查问卷进行了评议。

专家们分成以下三个小组,分别从三个不同方面评议语言濒危指标。每个小组都包括几位来自另外两个领域的专家,以便从跨学科视角审议,从而形成更充分的意见:

(1)民俗语言学与文化专家组;

(2)媒体与社会政治专家组;

(3)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相关领域专家组。

2.背景文件与报告

会议主要讨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前委托起草的几份背景文件和研究报告以及在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报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局起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语言活力和语言濒危的方法论纲要:对2003年以来的应用和反馈的评估》。文件总结了过去8年来使用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整套方法的学者和政府代表的意见。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起草了《关于多语制和教育方面的技术发展状况》文件纲要,提到了“体现全面语言政策的教育装备”。这一装备有待下一阶段开发。

(3)李维·欧布杰弗先生做了题为《公共服务广播与语言发展:五个国家的情况总结》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调研了加拿大、南非、牙买加、印度和黎巴嫩等国公共服务广播如何促进语言发展的情况。

(4)马塞尔·迪卡凯蒂尔先生对其论文《语言现状评估与涉及网络的语言规划》做了陈述,提出了利用网络空间对语言活力进行评估的快捷方法。

(5)卡瑟琳·华莱士女士宣读了论文《多语环境中的读写能力与教育》,主要讨论如何让新来英国的人们保留自身的语言和文化。

(6)最后,乌尔丽克·泽山女士作了《被边缘化群体的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发言。她调查了手语群体的特殊情况,并对手语和其他语言进行了比较。

3.蓝本

本报告陈述了评估《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整套方法的分组讨论结果。专家对整套方法的评估主要依据以下事实,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计划修订和改进现有《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而且最终还要为各国政府提供一个政策指针。评议过程提供了广泛接收反映意见的机会,所有意见被作为一系列建议而加以考虑。

本文件可作为《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第二版即修订版蓝本,为那些希望在地区和国家层面评估语言状况并制定适当的政策的决策者提供帮助。

(四)本报告的结构

本报告结构如下:第三部分是专家组在讨论过程中对现有《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整套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第四部分是对有待开发的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新工具的描述;第五部分是对本次会议后续事项的一系列建议。

本报告草案依据专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会议期间所做的笔记以及会议第一天的录音转写而拟定。报告虽然经过细心准备,但疏漏在所难免。如有需要更正之处,感谢告知。

三、对《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整套方法的评估

本部分陈述有关《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方法准则以及配套调查问卷的评估情况。我们将专家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就9项指标中的每项指标所提出的最重要建议和评论作详细概述。主要从三个角度对《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每项指标进行描述:

(1)民俗语言学与文化方面;

(2)媒体与社会政治方面;

(3)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相关方面。

为便于理解,每项指标的介绍采用2003年《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中的描述。

表2归纳了专家讨论的重要主题,有关更通用工具的方法评议则在文中后面讨论。

指标2和指标3放在一起讨论。

(一)指标1:语言代际传承

评估语言活力最常用的指标就是该语言是否仍然代代相传(Fishman,1991)。语言濒危状况可以依据从稳定到消亡这样一个连续体划分为不同等级。

1.术语“代”的合适性问题

评估语言活力的最重要指标是该语言是否仍然代代相传。“代”的概念可能在有的情况下有意义(如移民族群),而在语言群体被不同年龄群分隔的情况下就失去意义了(比如,墨西哥的萨巴特克语族群和手语族群)。因此应对该指标作改进,除了代,还应包括年龄群。

2.制定先学习母语的政策

语言政策是语言代际传承的根本。政府要鼓励父母在家使用他们的族群语言。建议先学习母语的多语制政策对儿童十分有益,能为他们学习其他语言打下良好基础,并且当父母看到自己的母语在更多公共场合使用,如教育、地方政府、媒体、工作场所等,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母语传给子女。

政府可以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通过法律制度承认国内所有语言,并采取检查评估的手段和程序,确保语言政策在地方、国家乃至国际层面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但是,要制定适合几种不同情况的语言政策,如保持母语、保护极度濒危语言、在教育中振兴语言等,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表2 小组讨论的主要议题一览

3.促进语言以不同方式传承的技术

除了语言代际传承和学校教育之外,互联网有可能为获得语言技能提供新的途径。通过利用现代技术,语言传承不仅可以发生在不同代的人之间(即‘代际’),比如子女可以教父母学习语言,还可以发生在同代人之间(即‘代内’),比如手语群体。语言传承显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而不只是父母传给子女这种方式来测定。因此,《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这项指标还可以改进。

(二)指标2和指标3: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和语言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指标2: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尽管无法建立严格的规则来解释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但是人口少的族群语言往往存在危险。与人口多的大族群相比,小族群更容易遭受大批死亡的威胁(如疾病、战争或自然灾害引致的灭群)。小的语言群体也很容易被毗邻语言群体吞并,从而丧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指标3:语言使用人口占族群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语言活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里的“族群”可能指语言族群赖以识别的种族、宗教、地域或民族群体。

关于指标2和指标3的意见与建议将合并讨论。

1.语言使用者及其族群识别问题

很难确定特定族群里语言使用者的准确人数,因为世界上许多地区缺少有关语言使用者人数的可靠数据。语言使用人口通常不在国家人口普查的范围之内,而那些真正提到语言使用者人数的人口普查也极不可靠。移民中的语言使用者人数也通常不在统计之列。

同样,要识别一种语言的使用者也非易事。从把谁界定为语言使用者,到种族归属和语言归属上的模糊不清,各种问题不一而足。出于种种原因,人们可能错误地报告他们所说的语言。在有些情况下,即使人们可能不会真正讲自己的祖语,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尽管人们可能与毗邻文化融合在一起或已成为更大族群的一部分,他们仍然会讲自己的母语。自豪感和羞耻感等语言态度,以及一个国家的政治形势,也可能对实际的语言状况造成干预。

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了解语言使用者的人数十分重要。由于双语使用者是语言振兴工作的核心力量,估算双语使用者人数也同样重要。但是,鉴于无法确定一个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实际上也不可能设定,因此对语言使用者人数按等级划分可能更为实用,比如‘0-99’,‘100-999’,‘1 000-9 999’,等等。

识别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很难,而识别特定族群则更具挑战性。一个特定族群是否包括那些已经转用另一种语言的人?“特定族群”一词本身包含了西方意识形态,或许应完全避免使用,取而代之以另一种分析单位,如“社交网络”,即共同生活交流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语言技能与语言使用的评估

出于语言规划的目的,明确区分身份和语言,除了评估语言活力和语言濒危外,还要对多语现象进行测评,这都十分重要。测评一种语言的使用范围比统计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可能更有意义。不过,前者对高度濒危的语言似乎并不可行。语言规划需要一套方法来评估语言技能、语言使用和语言族群的压力程度。国家人口普查及后续调查应包括语言相关问题,这些调查结果应成为语言规划的基础。如,联合国统计部门建议询问三个问题:

(1)母语,也就是个人小时候在家通常说的语言;

(2)日常语言,也就是个人现在在家说的语言,或最常说的语言;

(3)使用一种或多种指定语言的能力。

采集数据应以不同类别说话人的分类为依据。比如,流利的母语使用者,半母语者,能回忆起母语者,被动使用双语者,新的使用者,等等。可能有的语言使用者已经找不到跟他们说这种语言的人了。

3.语言技能与语言使用的统计分析

为了评估,有必要对语言使用者及其使用的语言进行识别。可以利用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濒危语言图谱》或《民族语》等网络资源信息识别语言,该系统中每种语言都有国际标准代码标识,并给出了别名。评估一个人能说哪些语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说哪些语言,比起统计一种语言的绝对使用人数,更有说服力。现在的数据处理技术可以用来统计和分析全国人口普查及后续调查所采集的与语言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库。当今的技术也可以用来测评一个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技能。例如,后者虽然采用听音测试,但与语言能力测试类似。

(三)指标4:语言使用域的转变

一种语言的使用场合、使用对象以及谈论的话题范围直接影响该语言能否世代相传。

1.评估口语、书面语和手语的使用环境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中这项指标背后的含义是:使用场合更多的语言比使用场合少的语言更有活力。这项指标反映了目前《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整套方法中隐含的西方单语和单地域的评估思想:指标都只涉及口语且都是孤立分析某种特定语言,而不考虑与周边语言的关系。任何关于语言使用域的描述都应包括:人们还说着和写着哪些别的语言,在用着哪些别的手语,在何地何时使用,对谁使用,为何使用,以及使用的比例如何。不同领域使用不同语言并不一定意味着语言转用,许多人一直就是多语人。《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这项指标忽略了语言使用发生变化的环境和压力。另外,用“使用环境”或“语言生态”代替“领域”这个术语,可能更有益处。我们也可能谈论不同类型的濒危,而不是确定濒危的程度。

2.鼓励使用族群语言

政府应教育教师、父母和学生认清那些可能在家庭和学校产生负面影响的有关多语制的谬论、怪论和误解。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获得更多机会,父母通常会为子女的语言做出选择。在他们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子女们长大后能讲一种用途更广泛的语言。通过语言政策,政府应鼓励父母在家使用他们的母语。政府还应使大多数语言使用者了解本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这可以增进容忍,减少成见,提升较少使用的语言的地位。

3.帮助扩大语言使用领域的技术

尽管语言不只是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简单编码,但语言使用者可以利用最新技术(如机器翻译),对母语文档进行读写。因此,技术可能有助于扩大语言使用的领域。但是,机器翻译需要大规模的多语语料库,而大多数语言没有语料库可用。

(四)指标5:对新语域和新媒体的适应

随着语言族群生活条件的改变,可能产生新的语域。有些语言族群成功地将其语言功能扩展到新语域,而多数族群则无法做到。学校、新的工作环境、新媒体,包括广播和互联网,通常只对扩大强势语的范围和势力有利,而这往往以牺牲濒危语言为代价。尽管濒危语言可能尚未丧失现有语域,但强势语在新领域的使用往往会像电视一样让人着迷。

1.语言在新媒体中的使用以及语言活力问题

新语域和新媒体这项指标包含许多方面,这些方面本身对评估语言活力并不十分有用。明确区分信息和通信的技术与信息和媒体的渠道,可能更有意义。运用新技术(如移民用Skype与家里亲友交流)并不等于语言进入新媒体(如互联网),而语言在新媒体中使用,自然也不等于语言有活力。例如,尽管一个族群可能用到SMS这样的现代技术发送文字短信,但可能由于缺乏字库支持而无法用濒危语言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仍然是一个濒危语言无用武之地的新领域。

2.鼓励媒体使用多种语言

由于信息通信技术和媒体是使用多语和推广多语的重要工具,因此应在这些领域制定语言政策。用户可控制的媒体(如手机、互联网)最有利于推广多语。公共广播服务也是一个重要载体,能促进较少使用的语言的发展和推广,(但这往往也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同时也将强势语言带入了家庭)。政府应建立法律制度,通过诸如以下方法,促使广播公司使用那些较少用到的语言:

(1)就具体语言的节目时数提出建议;

(2)建立资助机制,并且提供培训和工作机会。

如果政府本身无法通过国家广播公司做到这些,就应准许和鼓励其他机构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媒体。应在地方、地区、全国乃至国际等各个层面鼓励媒体使用多种语言,并赋予人们使用各种媒体的权利。音像产品对于保护无文字的口语有着重要价值。开发使用自己母语的媒体产品,如制作流行音乐和视频,对于推动年轻人保持自己的母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制定政策来改善缺少技术的语言族群的现状。

3.向语言族群开放有关技术

互联网就是而且应当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遗产的贮存库,但种种原因使语言社群无法接触新领域和新媒体。首先是许多社区没有通电或没有网络。其次,许多语言没有文字记录,互联网必须应对全部使用口语。最后,族群对新语域是否积极回应,不仅有赖于通信网络是否能用,也取决于是否有可用的硬件和软件,如键盘、多语应用软件等。新的多语标准正在制定之中,而且需要继续改进。在为语言族群开放新技术方面,政府和商业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费用的逐渐减少,它将成为小族群的重要财富。

(五)指标6:语言教育资料和读写资料的可用性

语言教育对于保持语言活力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语言族群有很强的口语传统,他们不希望将其语言写成文字。而在其他族群中,人们则以读写母语为荣。但总的来看,读写能力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为各年龄层和不同语言水平的人编写各种题材的书籍和资料,都是必要的。

1.编写可用的高质量语言资料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这项指标把几个应分开的要素混合在一起,如:有无语言教育资料,有无读写资料,有无文字和正字法,教育中使用语言的情况等等,并非所有这些要素都对评估濒危语言的活力有用。

评估是否编写出版了语言教育资料以及是否积极使用这些资料,比评估是否没有或只是有这类资料,可能更好。目前,没有对这些语言资料的来源、种类和质量进行评估:

(1)谁负责编写和资助这类资料?使用者、族群、语言规划机构、研究机构、教育工作者,还是政府?

(2)质量如何?资料外观和感觉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使用。装订的复印本当然没有光亮的课本和互动的网络资源有吸引力。

(3)可用的资料有哪些种类?报纸、杂志、字典、语法书、本土故事书或诗集、录音、视频、广播、电视还是电影?这些资料是单语还是双语的?

(4)这些资料放在哪里,可从哪里得到?档案馆、图书馆,还是互联网?

(5)这些资料是什么时候编写的?是否仍然能用,能适应语言族群的需要?是否考虑了口语传统的传播?

(6)是否有供教师学习的资料?

政府应鼓励编写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料要质量好,包含文化内容,适合本土教育模式,最理想的是涵盖到高等教育。

识字读写可能不是衡量濒危语言活力的基本要素。有些语言虽然有读写资料,却正濒临死亡。但是,表明一种语言有文字记录,这本身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有助于恢复濒危语言的使用。《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这项指标假定每个人都想能够识字,但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族群并不热心用文字记录他们的语言。

2.提供母语教育

在所有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中,人们应有权接受母语教育。政府应提供所有语言的教育,包括手语。语言政策应包括学习资料缺乏时的资料编写出版,还应促进有效的自学。

3.促进编写和发布教育资料的技术

要区分正字法和文字。正字法规定了用特定文字符号书写一种语言的标准方法,典型的是发音拼写;而文字则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集。有些语言有几种文字和正字法,往往反映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和不同的政策。UNICODE目前能支持约90种文字,但有些文字的字符集仍然不完整。这一缺陷影响了语言教育和读写资料在新媒体(如互联网)中的使用。

应利用现代技术促进计算机辅助学习和手机移动学习,利用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音像磁带等发布学习资料。现代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发布资料,还可用来编写学习资料。例如,学习内容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低廉的具有编创、管理与发布在线和离线语言资料功能的集成环境。

(六)指标7:政府和机构的语言态度和语言政策(包括语言官方地位和使用)

非强势语的保持、推广或者放弃可能受强势语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地域文化还是民族文化。一个国家的语言意识形态可能会激发少数民族语言族群调动人们保持母语的积极性,或者迫使他们放弃母语。这些语言态度可能会严重影响语言的推广或导致语言消亡。

1.语言态度的评估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标重点关注与强势语相对的少数民族语言,而忽略了多语背景下的其他方面,如语言使用的不同领域,诸如教育、政府部门、司法、商贸,等等。尽管了解语言态度十分重要,但很难获得必要的信息并对之进行评估。

2.强化使用本土语言的政策

官方的意图和态度可能与法律“条文”并不一致。除此之外,还应把机构的法律文件(宪法、政策和法律)和是否贯彻落实区分开来。政府可能认为实行多语制花费太高或妨碍国家统一。因此,指出保持多语的实际好处和经济效益,阐明使用多种语言是和平和民主的源泉而非威胁,显得至关重要。语言政策应促使本土语言用于更多不同的领域,给族群带来益处。在此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将语言引入教育;

(2)使大多数语言使用者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接受语言多样性;

(3)对族群发起的语言扶持倡议提供支持;

(4)采取积极行动创造同等机会,并且/或者要求在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某些工作中使用当地语言。

政府还应支持有关语言消亡和语言活力机制方面的研究,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措施。

3.促进多语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政府在维护语言多样性和推广使用多种语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有权就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管理和使用制定政策。政府同样有权利保护和促进互联网的普及、统一和开放。政府能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召集在一起,讨论有关技术或基础设施发展的具体问题,这些技术和基础设施可向语言族群开放此前曾接触不到的新领域。

政府应鼓励为那些只有口语而没有文字和文献的语言开发视听技术。政府应要求注册管理商、移动运营商和软件开发商等商业团体,采用ICANN和UNICODE联盟等组织制定的技术标准。域名国际化和支持UNICODE为未曾进入互联网的语言开辟了新的机遇。政府可以通过采购行为,为购买多语产品和/或服务提供支持,从而促进多语应用技术的发展,开发较少使用的语言本土化内容。

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发字库、软件包的本地版本、键盘等软硬件,支持语言族群创造他们自己的语言产品。

政府可以运用互联网扩大使用范围,降低成本。互联网是费用相对较低的通信媒体,政府可以提高人们对较少使用的语言的认识,传达使用多种语言的积极态度,以较低成本促使更多的人关注本土文化。

政府还可以通过公开政策文件来提高工作透明度,也可通过使用新的社交工具(如Twitter和Facebook)来缩小政府和人民之间的隔阂。

(七)指标8:语言族群成员对母语的态度

语言族群成员对母语的态度通常不是中立的,他们可能将母语视为族群及身份认同最根本的东西加以推广,也可能只使用而不推广,还可能以母语为羞而不愿推广,或者可能将母语视作讨厌的东西而刻意避免使用母语。

1.族群成员的态度对语言消亡的影响

积极或消极的语言态度并不一定保障或威胁语言的安全。比如,在夏威夷,虽然人们积极重视母语,但仍要使用英语。此外,积极的语言态度还会随着语言的消亡而增长:当语言正在消亡时,人们就会对常常被理想化的语言产生一种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人们的态度很好,但是他们并非真正在使用这些语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是消极的语言态度也不会影响语言活力。比如,聋哑群体会继续使用手语,只是因为别无选择。要了解族群成员的语言态度,需要结合人口数量、地理位置以及语言态度和其他因素之间的依赖关系。

2.官方认可所有语言以改善族群成员态度

语言政策的目标应当是改善族群成员对待母语的消极态度,比如通过收集和宣传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正面消息,例如,很有成效的语言沉浸式教学课程的成功故事,教育方面高水平的民族成就,等等。语言政策尤其应当促使那些较少使用的语言更多地出现在公共领域。制定和执行语言政策,承认所有语言,使所有语言在政策中享有同等分量和地位,发挥各自的作用。

3.根据族群需要进行语言推广

现代技术对于全球化世界的语言文化推广尤其有用,比如传播文化活动,增加戏剧和电影节目制作,推广旅游业,等等。此类动议能对族群成员的母语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但前提是这类动议应基于族群的需要。

(八)指标9:语言记录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一种语言是否迫切需要记录,评估原则之一就是,必须确切了解现有语言资料的种类和质量。文字资料,包括经过转写、翻译、标注的自然口语音像记录资料,都十分重要。这类资料对于帮助语言族群成员制定具体目标,帮助语言学者和语言族群成员共同规划研究项目,有着重要作用。

1.与评估语言活力的相关性

这项指标和评估语言活力似乎关系不大,它用于让政策制定者了解一种语言的记录状况。应将这个指标从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评估方法中去掉,使它成为单独的语言政策工具的一部分。

2.保护和创建语档的政策与策略

就语言规划而言,明确每项语言记录的用途十分重要。应分清不同种类的记录。语言描写(语法、字典和语篇)和语言记录(对语言族群语言实践的全面记录)是衡量语言学者水平最基本的第一步。但是,高质量的语言描写也可能对语言族群并无实际用处。因此,更关键的一步是编写教学资料。

了解语言记录的质量、可用性和可及性对语言规划十分重要。政府应支持为濒危语言教学和振兴族群语言传统服务的语言记录和其他各种资源的创建与保护。能否持续是一个问题,许多档案资料因介质过时或材料退化(旧的破损磁带、笔记本和照片等)而面临危险。创建高质量的语言记录以及对语档进行维护,需要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因此,有必要制定政策措施来保护和创建语档,执行标准,保证资源有用并可以访问获取,以及解决版权问题。语言族群应有权支配关于自身的信息。语言政策也可以特别要求学者和高校按国际标准存储他们采集的数据,并在任何适当时机传播存档的资源信息。政府要确保文化敏感问题得到关注。应准许公共服务广播公司通过收集语档资料来保护语言。

3.用于语言记录立档的现代技术

利用现代技术和采用国际公共标准,对于语言资料的收集、创建、组织、储存、获取、传播和可持续性是十分必要的。濒危的语档是一个大问题,必须利用现代技术来保存这些语档,对文档进行扫描,将音像资料转换成当代媒介。必须制定有关书面资料、图片、扫描、音频和视频的采集、录音和建档方面的国际存档标准。

四、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新工具

在过去8年里,研究者和机构对2003年《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一套方法进行了应用,并做出了评价。最初那套“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标准在制订整套方法之时是合时宜的,其行动纲领对评估语言濒危和语言活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践表明,原有的一套方法并不能适用所有情况。研究者和决策者需要各种不同信息。因此我们建议用几种不同的工具取代原有工具,以便服务于特殊的对象,实现特别的目的。

(一)对现有工具的方法论评价

在陈述有关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新工具的看法之前,首先重申一下来自小组讨论的对现有工具的主要方法论评价。

1.现有工具是一个单语和单地域的评估工具,没有考虑在国内和跨国之间活动交流这个更大背景下的多语实践

该工具最初的设计是用于小的语言族群,对更大的语言族群可能不适用。现在看来,继续建立一套用于测定多语环境下语言使用状况的方法体系,比关注在一个地域使用的个别濒危语言更有价值。

2.现有工具过多地依赖语言族群之外的人所提供的信息

目前调查中的有些问题是针对可以提供政府信息的人,而另外一些问题则是针对有田野知识的人,如语言学者和人类学学者。在过去,有了工具,可以向任何一个消息灵通的外人询问语言族群里发生的情况。如今这种情况不复存在。每种语言找一个合作人也不可能了解到语言濒危和语言活力的复杂情况。新工具应尽量从个体层面对众多说话人进行调查。

3.现有工具在目标方面模棱两可

一方面将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又想得到语言濒危的复杂情况。有些受访者认为填写调查表太浪费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问卷回收数量较少。但是,有些受访者却认为问卷调查太短,把错综复杂的濒危指标放在一起调查,几乎不可能对其中一些问题充分作答。

4.现有工具作为语言规划工具存在不足,因为它针对的是语言濒危问题

例如,指标7是关于政府和机构的语言态度和语言政策,但它没有把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区分开来。这一不足有待在新工具中得到弥补。

(二)新工具的使用方法

上述以及前述评论表明,必须根据我们客观测评的需要而设计一种以上的工具,用于评估语言族群的状况。

1.新工具的种类

应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工具取代现有工具,并且对这些工具的差异做出明确说明。

(1)最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简化的、技术性不太强的定量调查方案,能以较低成本采集大量数据,用于语言规划。这样的规划工具不应视作一套规章,而应视作一个旨在帮助政府为不同地方和地区制定和落实语言政策的工作框架,如:保持母语,保护高度濒危的语言,通过教育来振兴语言,等等。这样的规划工具应综合考虑信息、教育和语言政策。

(2)语言学者和人类学学者想要了解的情况可采用一种更广泛的、技术性更强的、能用于全球比较的定性调查来收集。这类调查可以了解语言态度的转变(虽然很麻烦,但很重要)以及语言濒危和语言活力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2.原则和实践指引

根据过去8年使用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标的学者和政府代表的评价以及前一节的讨论,我们为开发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新工具提出以下原则和实践指引:

(1)特别注意措辞和术语。设计新工具时,需要反复参阅每项指标的准确阐释,并避免因再次出现西方表达模式或带有西方偏见的术语而产生的种族优越感。例如,建议使用“作为媒介的”、“使用较多的”和“使用较少的”之类的术语,而不是“强势的”“多数”和“少数”。同样有必要用一些新术语对现有术语进行补充,比如除了“代”,还可以增加“年龄群”;除了“代际语言传承”,还可以增加“代内语言传承”;用“使用环境”或“语言生态”,而不是“领域”,等等。

(2)元数据。这些新工具应同时配有充分的元数据,包括谁填写调查表、受访对象是谁、数据何时收集。

(3)表现各种语言。这些工具要能清楚而唯一地分辨每种语言。许多语言有不同名称,有的语言没有特定名称,有的语言只是外面的人给了它称呼,还有些语言由不同族群在不同地区使用,等等。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4)多语制评估。这些工具应能达到测定多语环境下语言使用之目的。评估一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和一个人的语言技能比评估一种语言的绝对使用人口数量可能更有用。这类工具应根据语言使用者的类别来采集数据。可先列举个人会说的语言数量,然后按日常使用度和/或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比例进行排序。

(5)对语言相关问题的建议。规划工具应建议在国家人口普查和后续调查中询问一些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如联合国统计部门建议的那些问题。这将有助于根据实地采集的数据制定语言政策。

(6)用户友好性。应特别注意这些工具的易用、高效和用户称心。对第一次参加调查工作的人来说,应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调查表。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工具应让填表人少出错,而且很容易改正错漏。调查表应附有指南,帮助人们理解那些问题。

(7)非线性和分级的方法。基于决策树形结构的问卷表应能够让受访者自动跳过那些可能多余的、涉及具体细节的附属性问题。这一点能够弥补现有工具中过于简化和关注繁杂细节的不足,提高调查问卷的答题率。分级调查方式可能有助于创建单一的长篇调查表,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调查表进行扩展或压缩,从而提高调查效率。

(8)网上调查给问卷结构、布局和设计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这是卷面调查无法做到的。此外,还减少了数据收集成本,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但是,网络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具有读写能力,懂得基本的电脑操作,而且有网络可用,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场合。因此,纸质版的调查也不可缺少。

五、最终建议

根据对《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标和调查问卷的讨论,就如何开发语言评估和语言规划的新工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提出如下建议。

一些专家目前还在对最后的建议清单进行研究(按先后和重要性排序)。他们的建议案也将纳入本文件。下面是闭幕会上提交的最终建议清单。标有*号的条目不只出现在一个标题之下。粗体表示此次会议强调的事项。

(一)对高层的建议

1.这项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继续完成本次专家会议的工作。

2.避免西方模式或西方意识形态下产生的民族中心主义。

3.信息、教育和语言政策要连带考虑。

4.强调语言消亡问题的紧迫性。

5.多语现象和多文化现象同等重要。

6.多语现象是资源,而不是问题;是和平和民主的工具,而不是民族统一的障碍。

(二)法律方面的建议

1.对国内使用的所有语言给予官方认可。

2.通过让更多人了解本土语言和文化,培养并传递积极的语言文化态度。

3.提高濒危语言的地位和意识。

4.保障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5.对现有多种法律文件、公约和宣言(包括技术许可权限)有效贯彻落实。

6.联合国承认《巴塞罗那语言权利宣言》。

7.向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教育了解使用较少的语言和文化。

8.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没有包括濒危语言。

9.各国政府要坚持落实国家语言政策。

10.制定新的国际公约,保持和促进濒危语言。

11.制定使用多种语言的国际新公约。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支持召开“多语制的世界首脑会议”。

13.多语教育应面向所有语言,包括手语。

14.各国政府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对2003年有关网络空间使用多种语言的法律文件的履行情况。

(三)语言规划方面的建议

1.向所有国家宣布必须保护濒危语言,同时宣传成功范例,提高人们对多样性价值的认识。

2.与ICANN和Unicode等技术组织一起制定政策,建立开放的标准和网络访问标准。

3.通过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土语言和文化,培养并传递积极的语言文化态度。

4.对多语产品实行政府采购。

5.提高濒危语言的地位和意识。

6.促使多方受益。

7.向语言族群反馈信息。

8.使大多数语言使用者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

9.使人们了解基本法律。

10.使人们了解自己的语言权利。

11.提高本土语言在各种不同领域的使用机会,如媒体、文化、教育、管理部门等等。

12.如果政府自身做不到,应准许其他机构对语言进行传播。

13.全国人口普查及后续数据收集应包括与语言相关的问题。

14.*使大多数语言使用者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

15.*使人们了解语言权利。

16.*应对促进语言使用的媒体给予支持。

17.语言规划应以实地收集数据为基础,因此必须立足现实。

18.政策工具应关注代际语言传承。

19.政府的政策和态度要明确,并形成文件。

20.*实施面向所有人的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包括手语。

(四)语言教育方面的建议

1.通过技术促进有效率的自学。

2.开展网络学习。

3.*使大多数语言使用者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

4.*使人们了解基本法规。

5.*使人们了解基本语言权利。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提供成功实践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信息,帮助政府了解各种终生学习和教育中的语言问题

7.注重语言技能而不是身份。

8.*针对所有人进行多语教育,其中包括手语。

(五)媒体与技术方面的建议

1.通过技术促进有效的自学。

2.为濒危语言族群提供网络空间,承认多数濒危语言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

3.开发网络学习环境。

4.研究新技术可用来支持什么…

5.与ICANN和Unicod等技术组织共同制定政策,建立开放标准和网络访问标准。

6.开发新的键盘和字库。

7.保持网络的开放和统一。

8.向公众公开政策文件,提高透明度。

9.能识别各种不同的通信方式。

10.政府无法做到,应准许其他媒体机构用多种语言传播。

11.准许公共服务广播公司通过收集语档资料来保护使用较少的语言。

12.*对促进语言使用的媒体给予支持。

(六)语言记录方面的建议

1.政府要促进濒危语言记录和教学资源的保存和保护。

2.应注意数据收集中的文化敏感问题。

3.对语言消亡和语言活力的机制进行研究。

4.提高政府对于增强语言记录者采用开放标准的必要性的认识。

(七)语言传承方面的建议

1.促进代际、代内以及代外语言传承。

2.评估工具应能处理代际语言传承问题。

六、结 语

过去20年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语言濒危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如今,多数人都有保护濒危物种的道德责任感。社会群体认识并接受有关濒危物种的各种措施,但仍有很多人从达尔文进化论视角来看待语言灭绝问题。然而,造成语言消亡的因素基本上都在人类可控范围之内,因此面对现在使用的6千种语言中有一半濒临灭绝的威胁时,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鉴于此,我们敦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的决策者对本报告的成果予以采纳。

猜你喜欢

族群母语活力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母语
活力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母语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